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年第5卷第3期

对《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与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治痿独取阳明依据《内经》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hellip。首先翻译原文,按其原文意义,分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1)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2)治痿独取阳明与各补荥而通其俞的关系。(3)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内经;治痿独取阳明

依据《内经》“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首先翻译原文,按其原文意义,分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1)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2)治痿独取阳明与各补荥而通其俞的关系。(3)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从而阐明了治痿与取阳明的辩证关系。

    1  原文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灌奚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2  语译

  医论上认为治疗痿病,应该独取阳明,这是为什么呢?歧伯说:阳明就像五脏六腑的大海一样,它摄入饮食,化生气血,以供养五脏六腑,并滋润营养全身的筋膜。筋膜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节而使关节滑利。冲脉犹如经脉的大海一样,它是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能渗灌肌肉关节,与足阳明经会聚于前阴。阴经、阳经汇聚于前阴,再会合于气街。诸筋虽都能滋润众筋,但阳明经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诸经都连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所以阴阳亏虚,气血衰少,宗筋失养则缓纵松弛,带脉无力约束收引,便会出现两足痿弱,不能随意运动。黄帝说:该怎么治疗呢?歧伯说:十二经脉各有其荥穴和腧穴,应该针刺其荥穴以补气,针刺其腧穴以行气,达到调整虚实,和其顺逆的目的。无论痿病发生在筋、脉、骨、肉,只要分别以各脏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病就会好的。

    3  探讨

    3.1  为什么治痿独取阴阳  导致痿疾的原因有很多,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正如《素问·痿论》44条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由此可知,痿证的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究其病理转机,都与津液阴血,精髓不和,湿热浸渍,经脉肌肉失养有关。所以致痿的病因不同,致痿的脏腑不同,以及痿证的类型各异,但其阴精不足,湿邪浸淫是痿证的共同病机,治痿取其阳明是其大法,是针对这一共同病机提出来的。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也就是通过加强阳明的生理功能,使脾胃之生化功能健全,气血津液充足,能够将气血津精输送到全身各腑脏机体,因而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得以濡养,脾胃功能得健,则运化水湿的功能不衰,湿邪得以排除,痿证也就无源得生了[1]。

    3.2  治痿取阳明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的关系  《内经》运用五行在克制化的理论来论证五脏之间的生理上的关系,病理上的影响,以及治疗上的相互作用,运用在痿证的治疗上,则根据受病之经的不同,取其所病之经的荥、俞穴而治之,主张“补其荥穴以致气,通其俞穴以行气”。此法是对治痿取阳明的进一步补充。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治疗上,一方面采用补北方肾水则西方肺金有养,另一方面,补北方肾水则使南方心火下降,心火下降则火不刑金而肺热得泄,津液自复,则痿证得除;另外采用泻南方心火的方法,一方面使心火不刑肺金,则肺津得以保存而痿证得解,另一方面泻南方心火则肝木不实,则土不受木乘,因此阳明充盛,则脾胃功能旺盛,生化气血有源,故五脏六腑肌肉筋骨得养,因而痿证得治矣。由此得知,治痿取阳明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有着密切的关系[2]。

    3.3  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  我们所说的“治痿取阳明”中的阳明,不单是指《伤寒论》中所说之足阳明胃经,还包括脾与大肠、小肠。而这些脏与腑的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其受邪后的临床表现也不一致,治疗上就各视其病证而治疗。《读素问钞》曰:“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大肠、小肠……名曰器,能传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这充分说明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各不相同。《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医宗必读》又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六腑而气致,和调于五脏而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说明了脾在生理功能上主运化,主升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在病理表现有实(脾蕴湿热)有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脾阳虚等),治疗上则针对不同情况而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灵枢·玉版》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说明胃在生理功能上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在病理上多表现为实证,如食滞胃脘,胃火炽盛,阳明腑实等,因此在治疗以通腑泻实为要。大、小肠为阳腑,大肠主排泄糟粕,小肠主分清泌浊。因而在病理表现上多为实证,治疗上以攻邪为主。由此可知,治痿取阳明并不是专在补,而是视其致痿的不同病因病机,所病脏腑及临床表现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痿方法,即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者溢之、热者寒之,或补或泄,或补泄结合,方不致造成治疗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
  1 程士德.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6-127.

2 马烈光.黄帝内经的解读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86-292.

(本文编辑:李晓言)


作者单位:644000 四川,宜宾市第二中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