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年第6卷第4期

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65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 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有较好的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药疗法;稳心颗粒;耳穴压豆

 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如胸闷、心慌、气短、胸痛,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如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心脏神经官能症一般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或在后者的基础上发生,严重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可对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本科近年来以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65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均来源于2007年7月—2009年6月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10例,女55例;年龄22~59岁,平均43.5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4.6年。对照组60例,男11例,女49例;年龄21~58岁,平均44.8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4.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病程、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关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标准:具有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等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加上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如头晕、失眠、焦虑、紧张多汗等,经详细全身和心血管系统方面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

  1.3 排除标准 (1)心肌炎、冠心病、甲亢、心脏瓣膜病变及其他证实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步长稳心颗粒(由琥珀、甘松、三七、党参、黄精组成,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50026),每次1包(9g),每日3次,温水冲服;同时配合耳穴压豆,取耳穴(单耳):心、脾、肾、肝、神门、皮质下、交感、神经衰弱区、内分泌。操作:先将耳廓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用探棒在所选穴位区域找敏感点,用0.5cm×0.5cm的胶布贴压单粒王不留行籽于敏感点上,嘱患者每天至少按压3次,每穴3~5min,至耳廓有胀痛发热的感觉为佳,双耳交替使用,4天更换1次。同时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嘱其调畅情志。对照组常规口服谷维素每次20mg,每天3次;地西泮2.5mg,睡前1次;倍他乐克每次12.5mg,每天2次。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中西药物。

  2.2 观察指标 疗效性观察: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综合疗效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

  2.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内科病症诊断标准评定[2]。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情绪稳定,无不适感,心电图恢复正常,停药3个月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偶有不适感,但能坚持工作学习,心电图有所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仍有较多不适感,心电图较前异常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心电图提示异常。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观察数据的不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痊愈29例,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具体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差异见表1。表1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例(%)

  3.2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人数差异见表 2,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3.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口干2例(3.1%)、出汗1例(1.5%),症状较轻,均未做特殊处理,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头昏5例(8.3%)、乏力和嗜睡各4例(各6.7%)、口干3例(5%)、视力模糊3例(5%),未做特殊处理,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治疗不良反应比对照组明显少而轻。

  4 讨论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常见的心血管功能失调之一,约占具有心血管症状患者的10%,较多见于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女性。本病系外环境刺激或内环境失衡造成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自主神经功能造成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有的表现为副交感张力降低)而导致心脏血管功能异常,无病理方面的器质性病变。患者主诉多样,主观症状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通常合并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障碍。由于本病患者大多精神比较敏感或脆弱,往往自觉症状较重,心理压力很大,部分患者甚至长期不能工作。本病在中医可归属“心悸”、“胸痹”等范畴。初起多因情绪刺激、劳累过度、情志不畅、忧虑过度等,致心脾耗损,肝肾亏虚,肝气失条达而成。心主血藏神,职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口问》篇中说:“悲伤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肝主疏泄,调情志。《血证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情志不舒,肝郁抑脾,劳伤心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故可见心悸、胸闷、失眠、健忘、或时有心痛、情志抑郁、善太息或急躁易怒、食欲不振等症。心脏神经官能症既往主要采用地西泮(安定)、β受体阻滞药等治疗,但疗效不尽人意,复发率高。因其为一个发病机制复杂、多种病因、症状繁多而模糊的疾病,而目前西药制剂中缺乏一种多受体、多作用位点的药物,在治疗其中某一症状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加重另一症状。稳心颗粒是纯中药制剂,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具有益心气、养心阴、活血化瘀、宁心安神、复脉定悸之功效。其中党参、黄精益气养阴、健脾化湿,三七、甘松理气化瘀、开郁醒脾,琥珀宁心复脉、活血利水、镇惊安神。现代药理学证明党参、三七、黄精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儿茶酚胺兴奋性的作用,故其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甘松的主要成分为缬草酮及甘松酮,具有中枢镇静及膜抑制和延长动作电位的作用,可阻断折返激动,减慢心率。动物实验及前期临床试验均证实,稳心颗粒其主要成分有膜的抑制作用,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失调,并且可稳定多种离子通道,能较好地控制快速心律失常,增加心室舒张期充盈,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减轻肺淤血,增加组织灌注,从而使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传导组织、心肌及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作用。因此,稳心颗粒能明显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悸、心累、气促、乏力、失眠等症状。耳为经络气血密布之处,根据祖国医学全息理论,耳与经络脏腑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于上面,而走空窍…其血气走于耳为听”;《灵枢·经脉篇》则论述了六条阳经在耳廓的分布走行;《灵枢·口问》曰:“耳为宗脉所聚也”。故通过按揉耳部相应穴位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使阴平阳秘,治疗各种病症。耳穴中取心穴调节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安神除烦,镇惊定悸,是诊断治疗心脏病的主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藏意主思,与心穴相配能补气血;交感穴有舒筋活络、宁心安神之作用,能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而调节心律失常;神门可解痉止痛、抗过敏、降血压;皮质下有醒脑开窍、活血止痛、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与神门、神经衰弱区配伍起益脑安神、镇静之功;肝穴疏肝理气;心脏点能减慢心率。诸穴合用,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脏腑和,阴阳调,气血畅,则诸症皆消。稳心颗粒与耳穴压豆合用则能相得益彰、协同作用,起到药到病除之功效,既能够调理心神、镇惊定志、益气养阴、散瘀通脉,又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有利心脏功能的恢复,故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另外,在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精神因素,劝其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每天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疗效。通过本临床比较观察证实,稳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与对照组相比对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失眠等躯体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且疗效较快,减少了西药的成瘾性等副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体现了祖国医学在特定领域的优越性。稳心颗粒组方严谨,配伍合理,服用方便,耳压法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无痛苦,两者合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复发率低且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前景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第10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 赵晓红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