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9期临床医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10例有症状,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施行CABG手术。结果移植血管共34支,平均每例3。4支,术后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治疗2例,无死亡。...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10例有症状,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施行CABG手术。结果 移植血管共34支,平均每例3.4支,术后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治疗2例,无死亡。10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全组治愈出院。结论 高龄CAD患者行CABG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好,且安全。

   CABG术是治疗CAD和缓解心绞痛的有效办法,而年龄是一个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1]  。2002年我们完成了10例70岁以上高龄CABG术,术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就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均为男性,年龄71~76岁,平均73.5岁。体重68~80kg,平均体重71kg。全组患者均反复发作心绞痛,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4例。术前心功能(NYHA)2级4例,3级5例,4级1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2例,40%~50%3例,>50%5例,平均52%。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病变2例,3支以上血管病变8例,血管狭窄程度70%~100%。合并高血压6例,高血脂4例,糖尿病3例,房颤心律4例,慢支炎10例。术前均给极化液静点1周。心功能3~4级者给2~3μg/(kg·min)多巴胺静点,心绞痛发作频繁者给0.3~0.5μg/(kg·min)硝酸甘油持续静点,控制血糖在8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满意范围,提前1周停服抗凝药,如阿司匹林。

    1.2 手术方法 (1)手术情况:全组10例在气静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含血冷停跳液,另加冰水保护心肌,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4支,共34支,平均每例3.4支,移植血管材料均为大隐静脉(SV),其中采用蛇形吻合方法3例,血管移植顺序依次为后降支、钝缘支、回旋支、对角支和前降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4~140min,平均76min。(2)手术方法:①全组病例依病变需要从双下肢小腿取长度适合的大隐静脉(SV),在检查静脉是否漏血时,应避免腔内压力过高、避免用镊子或钳子夹静脉,以防损伤内膜,用自体肝素血浸泡、备用。②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流降温,在并行循环的同时选好靶血管远端吻合口的位置,先游离靶血管病变远端,切开大小合适的切口,用7-0prolene线连续缝合桥的远端,每一支桥远端吻合完毕均经移植大隐静脉另一端注入冷血200~300ml,这样既可以了解桥的通畅情况,又可心肌保护,近端于升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上侧壁钳,用4.5mm直径打孔器(Punch)打孔,6-0prolene线连续缝合,其中2例因主动脉壁部分钙化,故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阻断下完成,避免撕裂主动脉壁或吻合口漏血。

  2 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2例因心脏收缩功能低下在3种正性肌力药作用下仍不能维持循环稳定,应用IABP支持治疗24~72h,2例因胸引流血液较多而行二次开胸止血。

  3 讨论

    3.1 冠脉病变的支数不是增加手术死亡率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1]  。而高龄、女性、左室功能低下、急诊搭桥、二次手术和左主干病变是增加死亡率或并发症最有关的危险因素 [2]  。 

  3.2 笔者认为70岁以上高龄患者由于其寿命有限,术前合并症多,加之均有慢性肺部疾病,所以血管移植材料首选大隐静脉,因其取材容易,有足够的长度,口径大,吻合方便等优点。本组10例搭桥材料均用大隐静脉。

  3.3 吻合技术。10例CABG术都从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自脚跟“2点”处开始,分别从“2点”处连续缝合至脚尖“6点”处,用肝素血经移植血管注入,观察吻合口通畅情况及有无漏血,然后在“6点”处打结。而近端吻合8例在开放循环使用主动脉侧壁钳完成吻合。另2例因升主动脉壁有钙化,故在开放循环前,升主动脉无张力下完成吻合。避免主动脉的损伤。

    3.4 10例患者年龄大、合并疾病多,故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加强手术、麻醉和体外循环之间的密切配合。术中心率不能过快或过慢,灌注压应维持较高水平,以免术后发生脑和肾脏的损伤。

  3.5 术后心脏收缩功能差,应用2种以上正性肌力药物和扩血管药物均不能奏效时,笔者主张积极、尽早使用IABP,能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本组2例术后用3种正性肌力药仍不能维持循环稳定,才使用IABP支持24~72h,顺利撤离IABP,仅用3~5μg/(kg·min)多巴胺维持,就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参考文献

  1 Tu Jv,Jaglal SB,Naylor CD.Multicenter validation of a risk index for mortality,intensive care unit stay,and overall hospital iength of stay after cavdiac surgery.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provincial Adult cardiac care network of O
ntario.Circulation,1995,91:677-684.

  2 Tu Jv,Sykora K,Naylor CD.Assessing the outcomes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how many risk factors are enough?Steering comˉmittee of the cardiac care nework of Ontario.J Am Coll Cardiol,1997, 30:1317-1323.

  作者单位:650021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

  泰国胸科医院心胸外科中心

作者: 李劲松 Taweesak chotivatanapong 王 2005-7-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