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1期中医中药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治疗述要

来源:INTERNET
摘要:系统性狼疮性肾炎的中医治疗述要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狼疮性肾炎(LN),其发生率报告不一。据国内大多数医家的经验,在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约70%有明显的肾损害。如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做肾活检,用光镜检查,......

点击显示 收起

  系统性狼疮性肾炎的中医治疗述要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7~9),发病高峰年龄为15~35岁。肾损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狼疮性肾炎(LN),其发生率报告不一。据国内大多数医家的经验,在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约70%有明显的肾损害。如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做肾活检,用光镜检查,其肾损害达90%。如果加上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几乎均有肾小球损害。依据临床表现,狼疮性肾炎可归于祖国医学“温毒发斑”、“水肿”、“腰痛”、“虚劳”、“日晒疮”等范畴。现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对其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一论述和探讨。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七情内伤,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或房事不节,伤及肾精,复感湿邪之毒侵袭;或服食毒热之品(或药物等),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血脉,邪毒久稽,灼伤阴血,浸淫筋骨脏腑,损害肾脏而致。发病过程初期以阴血不足,热毒炽盛,继之阴损及阳,导致阳气不足,脾肾阳虚,开阖不利,水液停聚而为水肿。病之后期多因乙癸同源,肾病及肝,肝病则气机不利,使肝肾同病而阴虚。肝、脾、肾同病,使五脏俱损,整个机体气化功能衰惫,从而使病情缠绵难愈。本病的形成多因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关键在于虚、毒(热)、瘀。

  2 辨证思路

  本病由于其病机变化的复杂性,其证候表现亦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以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亏损、气虚血虚四类为常见证型。这些证型可单独出现,也可以相兼出现。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其它证候表现,当据不同证候详辨。再者瘀血、湿热、水湿、痰浊等继发性病变常和以上证候相兼出现,应予注意。

  3 论治原则

    中医治疗本病以清、补、温为原则,即在热毒炽盛阶段宜清营凉血;肝肾阴虚、阴虚内热阶段宜滋补肝肾;脾肾阳衰,进一步累及五脏俱损则宜温肾健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中,因长期应用激素,在前期多见阴虚火旺证,故多配滋阴降火的中药为主;后期多见气阴两虚证,则多合益气养阴之品。

  4 治法运用

  4.1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 适用于热毒炽盛证。临床表现为高热不解或有低热,面颊部红斑,或周身发出皮疹,肢体浮肿,关节酸痛,心悸,甚则神昏谵语,或吐血,衄血,皮肤瘀斑,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阴液亏损之本,复感热毒之邪,故发高热热不解,或有低热,持续难退。心主血其华在面,热毒燔灼营血,故面颊红斑,或周身发出皮疹;热毒内蕴,水湿留注不行,则肢体浮肿,关节酸痛;热毒内扰心神,故心悸,甚则神昏谵语;热毒损伤血络,且见腑气不行,则吐血、衄血,皮肤瘀斑,口干便秘,舌脉乃阴伤热毒内盛之象。方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玄参、丹皮、紫草、赤芍、白花蛇舌草、大黄、青蒿)。方中水牛角凉血解毒;热盛伤阴,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故用生地、玄参清热凉血滋阴,并助水牛角清解血分热毒;赤芍、丹皮、紫草凉血止血;白花蛇舌草、大黄、青蒿清热解毒。尿血者,加白茅根、大小蓟、槐花;发斑者,加青黛;热甚神昏者,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4.2 滋养肝肾,养阴清热法 适用于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发脱齿摇,腰膝酸软或 疼痛,大便干结,或长期低热盗汗,舌红少苔;或见尿赤,尿热或血尿;或头晕耳鸣,脉细数。阴液虚弱,虚热内生,故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腰为肾之腑,肾其华在发,肾主骨,肾精不足,阴液亏虚,故见发脱齿摇,腰膝酸软或疼痛;邪热伤阴,故长期低热,大便干结;阴虚火旺而尿赤、尿
热或血尿;阴虚阳亢而见头晕耳鸣;舌脉为阴虚内热之征。方以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杭菊花、生地、山药、山茱萸、知母、女贞子、银花、炙甘草)。方中枸杞、生地、山药、山茱萸滋养肝肾;杭菊花疏风清热明目;知母、女贞子、银花养阴清热;炙甘草调和诸药。尿热、血尿者,加白茅根、马鞭草、侧柏叶;头晕耳鸣者,加僵蚕、天麻。   

  4.3 温补脾肾,调气活血法 适用于脾肾亏损证。临床表现为周身浮肿,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痛,耳鸣,腹泻,腹胀,纳呆,肢端冷,舌淡胖,边有齿印,质黯,脉沉细。脾肾亏损,阳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湿不运,泛滥横逆而见周身浮肿,面色苍白;肾虚则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痛,耳鸣;脾虚则腹泻,腹胀,纳呆;阳气虚弱,不能达四末则肢端冷;舌脉仍脾肾亏损之象。方以济生肾气丸加减(生地、熟地、仙灵脾、制附片、党参、黄芪、黄精、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泽泻、炙甘草)。方中生熟地、仙灵脾、附片温补肾气;党参、黄芪、黄精、白术、茯苓、山药健脾补气;薏苡仁、泽泻利水消肿;炙甘草调和诸药。偏脾阳虚者,加高良姜、草果仁、木香;偏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菟丝子、牛膝。  

  4.4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为眩晕神疲乏力,口咽干燥,面色灰滞,皮下瘀点,腰酸脱发,胃纳欠佳,舌偏红有紫斑,苔薄白,脉细。久病伤及元气,气虚者,故眩晕神疲乏力;元气虚致阴液不足,运化失常,水各精微无由来复,故口咽干燥,胃纳欠佳,腰酸脱发;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故见面色灰滞,皮下瘀点,舌有紫斑:气虚则无力生血,气血弱,故脉细。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黄芪、山茱萸、何首乌、石斛、当归、丹参、川芎、益母草)。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黄芪补益气阴;山茱萸、何首乌、石斛、玄参滋养阴津;当归、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络。夹痰浊者,加法半夏、橘红、竹茹;水肿者,加车前子、冬瓜皮;湿热者,加黄芩、滑石。

作者: 姜殿德 2005-7-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