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4期药物与临床

肝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INTERNET
摘要: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1治疗作用1。1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

点击显示 收起

  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现简述如下。

    1 治疗作用

    1.1 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 [1] ,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肝素组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组。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机治疗过程中MI或死亡的总的相对危险性(RR)为0.67[95%可信限(CI),0.44~1.02]。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比较,次要终点的总的RR为:反复缺血性疼痛0.68(95%CI,0.40~1.17),随机治疗后2~12周的MI或死亡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术1.03(95%CI,0.74~1.43);重要出血1.99(95%CI,0.52~7.65)。所有试验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比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MI或死亡的危险性下降33%,足够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

    1.2 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首要并发症,肝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有抑制作用。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在后囊混浊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 。目前,后囊混浊的预防以手术中彻底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植入双凸或后凸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为主。其治疗主要靠激光后囊膜切开。研究发现,Dispase(一种中性蛋白酶)、依地酸(EDTA)、肝素及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柔红霉素、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等对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或)增殖有抑制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抑制作用也引人注目。

    1.3 治疗硬脑膜窦血栓 近年来,国外在肝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中取得一定进展 [3]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较尿激酶安全,与小分子肝素联合应用较单用肝素药物效果好。

    1.4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 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感染、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较多。此外,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中,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告 [4] ,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1.5 治疗急性脑梗塞 为观察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观察组),并以常规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控制血压、应用钙拮抗剂、清理自由基、应用脑代谢激活剂等) [5]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降低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血沉以及血沉方程K值测定,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应用安全,疗效可靠,具有较强的抗凝、抗栓和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1.6 治疗严重烧伤 严重烧伤并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创面愈合后常留下瘢痕及其挛缩,并发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功能障碍。氨基葡聚糖(GAG)用于治疗烧伤已有许多临床、动物实验研究 [6] ,已初步揭示其抗凝、抗感染、促进血管再生等作用的机制。这些机制有利于组织修复及再上皮化。GAG有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蛋白、硫酸4、6软骨素及透明质酸等,肝素含有大量硫酸基,是酸性最强的GAG,主要经肠外途径、局部外用和吸入等方式给药,也有制成胶丸口服,或与人工合成皮肤合用,或作为人工合成皮肤的原料。肝素治疗烧伤可以缓解疼痛、抗凝、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恢复局部血供,并能影响胶原的合成和降解,创面愈合后皮肤光滑,减轻瘢痕及瘢痕挛缩。肝素还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保护肺组织,改善肺功能;保护及改善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局部应用肝素是治疗烧伤的一种有效手段。

    1.7 其他 肝素在肿瘤应用方面:肝素的抗癌机制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增生、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等。肝素可与类固醇类药物合用治疗肿瘤,还可用于放疗综合征、肿瘤并发症的治疗。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肝素与肥大细胞的关系、肝素抑制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及其随后向组织的迁移等方面表明,肝素对炎症的作用机制是有影响的。

    2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而普通的肝素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有实验证明:来自水蛭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 [7] 。方法:异体移植受体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续24周。结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移植肾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的浸润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达降低。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从而减轻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

    3 不良反应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8]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诊断主要依靠:(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阴性。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一。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目前认为 [9] 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脑。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4 用法

    肝素的临床常用方法为注射给药,而呼吸系统疾病可采取雾化吸入达到治疗目的。为评价肝素通过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 [10] ,将其按一定剂量加生理盐水20~40ml,每日1~2次超声雾化吸入。结果:肝素总有效率94%,其超声雾化吸入的用药途径,在临床应用中证明确有疗效。

    参考文献

    1 胡予.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降低心肌梗塞和死亡的发生率综合分析.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97,16(2):62-67.

    2 陈凤华,耿宁.后囊混浊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现状.眼科,1998,7(2):126-128.

    3 亓卫国.硬脑膜窦血栓形成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27(2):88-90.

    4 贺国斌.溃疡性结肠炎的血栓前状态与肝素治疗.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27(6):238-241.

    5 油才坤,刘继明,田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5):547-548.

    6 李玲巧.肝素治疗烧伤的研究和应用回顾.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6(4):300-303.

    7 刘芳.低分子量肝素对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的影响.上海医药,2003,24(4):175-176.

    8 刘泽霖.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内科杂志,2003,20(9):452-454.

    9 李虹.溶血尿毒综合征.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6):307-310.

    10 高巧灵,苏明花,石振清.超声雾化吸入疗法常用药物综述.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32(5):363-365.

    作者单位:250013山东济南山东省荣军总医院 

作者: 栾好波 李宇峰 2005-7-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