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5期综述

几类常用降压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来源:INTERNET
摘要:为避免口服补钾药物对胃的刺激,常采用缓释钾口服。相反,大剂量利尿剂尤其是襻利尿剂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根据情况减少补钾的剂量,并注意复查电解质。2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利尿剂引起血压的变化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静脉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心衰患者应用利尿剂情况下加用ACEI......

点击显示 收起

    1 利尿剂
    
  通过其利尿和利钠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并通过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降低血管张力。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1.1 电解质紊乱 是利尿剂最常见的副作用。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低钾和低钠血症最常见。低钾血症可以引起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洋地黄过量;低钠血症引起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低钙血症引起心律失常、肌肉痉挛、抽搐等;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常。临床上通过下列方法避免或减少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1.1.1 补充电解质 为了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适当补充。口服或静脉补钾是最常采用的方法。为避免口服补钾药物对胃的刺激,常采用缓释钾口服。在补充过程中应注意复查电解质。在应用利尿剂时对其它的电解质并非常规补充,但在以下情况下必须予以补充:生化测定发现存在低钠、低镁或低钙血症;洋地黄过量时一般常规补镁;出现肌肉抽搐考虑存在低钙血症时补钙。
   
  以往认为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12.5mg、或吲哒帕胺2.5mg不会引起低钾血症,但实践证明,在老年、进食不佳时,同时少量补钾是明智的做法。
   
  1.1.2 与保钾利尿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合用 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12.5~25mg)与保钾利尿剂或ACEI合用时一般可不额外补钾,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在用药早期应注意查血钾。相反,大剂量利尿剂尤其是襻利尿剂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根据情况减少补钾的剂量,并注意复查电解质。
   
  1.2 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 利尿剂引起血压的变化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静脉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心衰患者应用利尿剂情况下加用ACEI时,要从小剂量开始。
   
  1.3 血尿酸升高、痛风 是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在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常见。应定期测定血尿酸水平,必要时加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
   
  1.4 糖耐量减低 也是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应尽量减少用药剂量以避免之,对于剂量不能降低的患者,应注意适当减轻体重、增加活动量。如血糖明显升高,可适当应用胰岛素。
   
  1.5 脂质代谢紊乱 为大剂量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必要时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1.6 氮质血症 常见于药物引起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如大剂量使用利尿剂、或与其它扩血管药物合用时。在心力衰竭患者,与利尿剂有关的氮质血症比较常见,治疗的方法包括适当减少利尿剂或ACEI的剂量,必要时适当扩容。
   
  2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利血平、胍乙啶、可乐宁等因其副作用较大,临床已经很少使用。
    
  3 β受体阻滞剂
    
  在国内用于临床的主要有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3.1 体位性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为一线的降血压药物。因此,体位性低血压也比较常见,尤其在老年患者、剂量比较大时,为避免其发生,应嘱患者在体位变化时动作缓慢,必要时减少用药剂量。
   
  3.2 支气管痉挛 为药物对β 2 受体阻滞作用所致。因此,一般来说禁用于患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而对于一些肺部疾病较轻,而同时具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强烈适应证(如慢性左心室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以考虑小剂量试用对β 1 受体选择性较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无不适,可以进行长期用药。必须提出的是,这种对β 1 受体的相对高选择性是相对的,在使用剂量较大时,仍然可以表现出对β 2 受体的阻断作用。
   
  3.3 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 为药物对β 2 受体阻滞,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在原来患有闭塞性外周血管病的患者,可以使疼痛、间歇性跛行症状加重。对这类患者,也禁用或慎用受体阻滞剂。
   
  3.4 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为药物对β 1 受体的阻断,对心脏的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所致。对于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心动过缓,以往整个医界过于敏感。实际上近年来认为,β受体阻滞剂引起心动过缓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应根据心室率的下降来决定β受体阻滞剂的用药剂量。用药后患者在白天清醒安静时心室率维持在50~60次/min是临床上理想的治疗目标。在患者心率较慢时,必要时可以进行Holter检查,如果不存在RR长间歇(指大于2秒的长间歇)且心室率在7万次/24h以上,可以考虑继续原剂量维持用药;如果用药后出现明显的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二度或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应停用或减量。
   
  3.5 心力衰竭加重 β受体阻滞剂已经成为心力衰竭标准用药。在国内外的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对所有没有β受体阻滞剂应用禁忌证、心功能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但β受体阻滞剂具有潜在的加重心力衰竭症状的作用,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肌收缩力抑制,使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肾血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所致。主要表现在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的1~2个月之内,这是导致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们对在心力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担忧所在。为避免这一副作用的发生,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利尿,无明显体液潴留,基本获得患者的干体重;(2)病情相对稳定,已经停用静脉用药,并开始口服A-CEI、地高辛和利尿剂治疗,维持稳定剂量2周以上;(3)治疗开始时应采用很低的起始剂量(如卡维地洛3.125mg q12h、美托洛尔6.25mg q12h、比索洛尔1.25mg qd),如果患者对小剂量药物耐受良好,以后逐渐增量(通常每2周增加剂量1次)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4)需要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液体潴留、心力衰竭恶化、心动过缓和心脏阻滞,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利尿剂或/和A-CEI的剂量;(5)对症状不稳定或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功能IV级患者,不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6)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
   
  3.6 脂质代谢异常 与药物对β 2 受体的阻滞作用有关。表现为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HDL胆固醇降低。选用β 1 选择性或β 1 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或减少此副作用。必要时可以考虑选用调血脂药物治疗。
   
  3.7 掩盖低血糖症状 由于药物对β 1 受体的阻断作用使心率下降,可掩盖早期的低血糖症状(心悸),这是β受体阻滞剂长期以来不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用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且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也证实了对糖尿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β受体阻滞剂对糖尿病患者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这种副作用所引起的后果。因此,在有明确β受体阻滞剂治疗适应证(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
   
  3.8 抑郁 是药物对神经突触内β受体的阻断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或灭活所致。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应考虑停药或换用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
   
  3.9 乏力、阳痿 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发生,必要时停药。对具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强烈适应证的患者,可以考虑试用另一种β受体阻滞剂。

  4 α受体阻滞剂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对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的疗效没有被证实。作用于中枢的α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宁)由于其副作用较明显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主要作用于外周的α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哌唑嗪、多沙唑嗪、乌拉地尔等。这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
   
  4.1 体位性低血压 为这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在首次给药时、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建议首次给药放在睡觉前,并且首剂减半,体位变化时动作应慢。
   
  4.2 心动过速 为药物扩血管作用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临床上为减轻这种副作用的发生,常和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高血压。
   
  4.3 水钠潴留 长期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这种不良反应,同时药物的降血压作用减弱。合用利尿剂可以减轻或避免其发生。
   
  4.4 一般反应 头晕、乏力、口干、恶心、皮疹等,必要时停药。
    
  5 钙离子拮抗剂
    
  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如维拉帕米)和冠心病心绞痛(如硫氮酮)。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1)体位性低血压:并非很常见,主要在与其它降血压药物合用时发生,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嘱患者用药后,变换体位时速度应慢可以减少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必要时减少药物剂量。(2)心动过速:为药物扩血管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所致。必要时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以减少其发生。但应该注意的是应避免将非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以免加重或诱发对心脏的抑制作用。(3)头痛、颜面潮红、多尿:为药物的扩血管作用所致,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如症状明显或患者不能耐受,可以换用另一类的降血压药物。(4)便秘:为药物影响肠道平滑肌钙离子的转运所致,是钙拮抗剂比较常见的副作用,同时服中药缓泻剂可以减轻症状,必要时换用其它药物。(5)胫前、踝部水肿:为钙拮抗剂治疗的常见副作用。临床发现与利尿剂合用时可以减轻或消除水肿症状。(6)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多见于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常在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或存在基础的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时发生。一旦出现应停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对存在窦房结、房室结病变的患者,禁止使用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7)抑制心肌收缩力:多见于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由于钙拮抗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不肯定,故目前普遍认为对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使用任何钙拮抗剂,除非患者存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8)皮疹和过敏反应:发生率很低,出现后应停药。
    
  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目前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一类药物。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ACEI用于这些患者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CEI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这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苯那普利、培垛普利、雷米普利等。这类药物具有类似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1) 咳嗽: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0%不等,与给药的剂量无关,并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不呈缓解趋势。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对激肽酶的抑制作用导致缓激肽在体内水平增高有关。临床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在服用ACEI出现咳嗽症状的患者,在减少用药剂量并给予止咳药物后,患者能继续耐受治疗,真正需要停药的患者为数很少。(2)肾功能减退、蛋白尿:由于ACEI主要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的滤过压,可以使肾小球滤过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出现程度不等的血肌酐升高现象,在存在基础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为避免或减轻用药后血肌酐升高,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起始,密切观察用药后的血肌酐变化,用药后血肌酐升高超过基础状态的50%或绝对值超过2.5mg/dl,应考虑停药,一般认为在血肌酐水平大于3mg/dl时应避免使用ACEI。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对存在高血压肾损害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无论其治疗前的血肌酐水平,一旦能够顺利加用ACEI,可以显著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ACEI使用早期可以出现一过性蛋白尿,一般不影响治疗,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蛋白尿的排泄可以减少或消失。事实上,ACEI对存在高血压肾损害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以显著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3)高钾血症:为用药后抑制醛固酮的释放所致。在合用保钾利尿剂或口服补钾时更容易发生。因此,在服用ACEI的患者,同时口服补钾应非常慎重,并减少补钾的剂量,密切观察血钾的变化,在调整ACEI剂量时尤其如此,必要时减少ACEI剂量。目前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推荐合并使用ACEI和小剂量安体舒通。(4)低血压:首剂低血压是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在老年、血容量不足和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发生。为避免首剂低血压的发生,推荐采用小剂量起始(如卡托普利3.125~6.25mg),在同时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加用ACEI前暂停或减少利尿剂的剂量。在某些心力衰竭患者,尽管血压偏低,应设法小剂量加用ACEI,因为研究资料表明,一旦能够使用ACEI,肯定可以使患者获益。(5)肝功能异常、味觉和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一般不影响治疗。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而不能坚持服药,可以试用另一种ACEI或者停药。(6)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为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罕见引起喉头水肿窒息的报道。

  7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拮抗作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大多数病理作用而发挥疗效。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洛沙坦和缬沙坦等。就洛沙坦而言,其半衰期长,每天服用一次就能有效控制24h血压。它能逆转心脏和血管的重塑,降低左室充盈压和后负荷,选择性扩张肾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减轻蛋白尿和延缓肾小球硬化。另一个独特的作用是使血浆尿酸水平下降。沙坦类药物耐受性好,药物副作用为头痛、头晕、无力等,突然停药无反跳现象,偶有肝功能升高及高血钾症。其中头痛发生率较常见、与ACEI相比咳嗽的发生率低是这类药物的最大优点。
   
  作者单位:075000河北省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作者: 李有香 2005-7-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