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9期

脑外伤的低场MRI表现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在低场MRI表现特点。方法收集90例脑外伤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与CT对比。结果脑挫伤病灶在T1WI上显示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WI上显示高信号,在压水IRFSE上亦显示高信号,随时间推移T1亦呈点片高信号。...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在低场MRI表现特点。 方法  收集90例脑外伤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与CT对比。 结果  脑挫伤病灶在T 1 WI上显示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 2 WI上显示高信号,在压水IRFSE上亦显示高信号,随时间推移T 1 亦呈点片高信号。其中6例脑挫裂伤CT检查阴性。颅内血肿,急性期在T 1 WI上显示等信号,在T 2 WI上显示等或中间等信号周围高信号;亚急性期在T 1 WI、T 2 WI上显示高信号或中间低信号外侧环绕环行高信号,在压水系列IRFSE上亦显示高信号。慢性期血肿在T 1 WI上显示均匀高信号,在T 2 WI上显示高信号,其周围环绕低信号环,在压水IRFSE系列上亦显示高信号。骨折线在T 1 WI上显示低信号,在T 2 WI上显示高信号,在IRFSE上亦显示高信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脑沟内见线状T 1 、T 2 高信号。脑软化,病灶显示长T 1 、长T 2 信号。脑萎缩呈负占位效应。 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颅脑损伤病灶的大小、性质及分布范围,MRI对轻度挫伤或等密度出血病灶的显示比CT敏感,且MRI能准确显示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颅内血肿;挫伤;骨折;磁共振成像

  随着低场磁共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应用,磁共振应用于颅内血肿、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等颅脑外伤常见病越来越多,虽然费用较贵,但其敏感性高,而更加受到重视;颅内血肿的大小、颅骨骨折凹陷程度及是否有并发症是指导临床医生是否手术治疗的关键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从2002年2月我院引进MRI至2004年12月底因脑外伤首次头颅CT检查后,第2天开始MRI检查3次以上的病例共90例,其中1例最多做MRI检查9次;90例脑外伤病人中脑挫裂伤75例,颅内血肿8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颅骨骨折19例。合并症脑软化5例,脑萎缩12例,脑积水3例。其中有6例脑挫裂伤CT检查阴性。

    1.2 成像技术 使用美国Marconi公司的0.23T常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头颅线圈。SE、(F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及IRFSE序列。0.23T SE序列,T 1 WI TR260ms;T 2 WI TR5200ms、TE110ms IRFSE TR5936ms TE90ms TI2200ms。平扫均行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层厚6.0mm。

  2 结果

    2.1 脑挫裂伤MRI表现 本组90例脑外伤病人中有75例脑挫伤,颞叶挫伤51例,额叶挫伤36例,顶叶挫伤16例,枕叶挫伤7例,小脑挫伤9例,脑干挫伤5例,颞叶占68%,额叶占48%,而颞叶、额叶挫伤多见于额叶下部和颞叶前部。MRI显示,在急性期T 2 像呈高信号,T 1 像呈等或稍低信号(图1,2);随时间推移,T 1 可呈外低内高混杂信号,这是由于挫伤病灶中有点片出血所致,压水序列脑挫伤的水肿出血均显示为清楚的高信号(图3)。脑挫伤病灶的MRI表现可持续2~3周,最长达6周余。本组脑外伤病例中有6例脑外伤头颅CT检查阴性(图4),第2天MRI检查显示有小的挫伤及出血病灶。

    2.2 颅内血肿的MRI表现 因MRI成像速度慢不易获得良好图像,急性期躁动患者不适MRI检查,本组90例病例都是因脑外伤CT检查后第2天做MRI检查。颅内血肿MRI信号表现复杂,见表1 表1 颅内血肿MRI信号(略)
    
    2.3 颅骨骨折的MRI表现 骨折线在T 1 、T 2 加权像均表现低信号,其周围在T 1 上表现为模糊低信号,T 2 上为高信号,代表骨折后骨髓内创伤性水肿、出血、渗出改变。在压水IRFSE系列上亦显示高信号。骨痂在T 1 、T 2 、压水系列呈低信号。

    2.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MRI表现 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在MRI上不易显示,但有时脑沟内见线形T 2 高信号,出血1周左右T 1 加权可见脑室系统存有高信号的出血,T 2 亦呈高信号。

  图1~4为同一病例,急性脑外伤CT检查阴性,图2为T 1 示左额叶有小片略低信号,图3为T 2 示左额叶有小片高信号,冠状位压水系列仍见左额叶有小片高信号。图5~7为同一病例,右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图5、6为T 1 、T 2 均为等信号,图7为周高中低信号。图8为右顶部硬膜外血肿,右顶部梭形T 1 等信号影,其与脑组织间有线状低信号为硬脑膜。

     3 讨论

     3.1 脑挫裂伤特点 75例脑挫伤病人中,颞叶占68%,额叶占48%,MRI提示脑挫伤多见于额叶和颞叶。MRI和CT对于出血性皮质挫伤均敏感,但当挫伤病变位于颅底、颅盖骨表面或轻微非出血性皮质挫伤,CT上易因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及CT本身敏感性较MRI低而遗漏或判断困难,MRI的冠状位可发现CT较难显示的脑干挫伤 [3] 。而这类病变的MRI表现可持续2~3周,T 1 加权像呈高信号,T 2 加权像亦呈高信号,并籍信号特征可明确亚急性或慢性损伤。本组6例CT检查阴性都是因挫伤出血病灶较小或位于脑表面及颅底而遗漏。MRI能显示90%以上的非出血性挫伤和撕裂伤。T 1 加权像上急性非出血性挫伤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 2 加权像为高信号,但以T 2 加权像更敏感。由于机械作用损害,挫伤后发生脑水肿,脑回肿胀,致灰白质界面不清。

    3.2 颅内血肿的MRI特点 颅内血肿分脑实质外血肿与脑实质内血肿,脑实质外血肿分硬膜下与硬膜外血肿,脑实质内血肿是由于脑实质内出血形成血肿。

    3.2.1 颅内血肿的MRI信号特点 颅内血肿的MRI信号变化依赖血肿理化特点改变而异,急性期颅内血肿的MRI信号是T 1 、T 2 都为等信号,这是由于脱氧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对T 1 不产生作用,T 2 加权像缩短所致。3天后(也有最快受伤2天后)出血由去氧血红蛋白破解氧化变成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可缩短质子的T 1 时间,所以T 1 像可见血肿外围呈环状高信号。但当血肿较小时T 2 亦可呈高信号,压水系列亦呈高信号,这是因为周围组织水肿液、脑脊液渗入到血肿内混合所致 [1] 。亚急性期约7天后随血肿外围红细胞破解,形成高蛋白液态,此时血肿外围T 1 、T 2 像均表现为高信号,中间为等或低信号,当血肿内红细胞全部破解,则整个血肿T 1 、T 2 像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当血肿外壁沉积大量顺磁性的含铁血黄素,可形成低信号环。慢性期血肿周围顺磁性的含铁血黄素持续增多,而血肿中部正铁血红蛋白仍处于亚急性血肿期,故T 1 、T 2 仍呈外低内高信号,仅低信号环持续扩大,最后整个血肿形成T 1 、T 2 低信号 [2] 。

    3.2.2 脑实质内血肿、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MRI表现 脑实质内血肿中脑内血肿较大时压迫周围脑组织形成占位征象,其周围脑组织受压推移,邻近脑室受压变扁及周围脑组织水肿征象,其信号特点如上述血肿信号特点。硬膜外血肿MRI的三维图像,在显示颅顶及颅底血肿优于CT,硬膜外血肿介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血肿将硬脑膜掀起呈梭形,与脑组织间有一硬脑膜之低信号间隔(图8)。颅顶硬膜外血肿可双侧同时发生,一般不越过中线。血肿信号特点及变化如上述血肿信号特点。硬膜下血因硬膜下血肿血液沿脑表面分布,故血肿呈新月状,凹面面向颅腔,血肿沿脑表面可越过中线,但不渗入脑沟。MRI信号同 上述血肿信号特点 [2] 。

    3.3 颅骨骨折的MRI特点 MRI在显示骨折线方面略逊于CT,但对凹陷性骨折的陷入程度及对脑组织损伤程度的观察优于CT。当骨折线宽度较宽时,T 1 、T 2 显示低信号,当骨折线窄时,T 1 加权像表现为直线或曲线样低信号带,由于骨折后骨髓内创伤性水肿、出血、渗出改变,T 2 呈高信号。在压水系列骨折线亦成高信号线状影。骨痂形成后,由于其T 1 、T 2 值极短,在骨折断端表现为不规则或梭形无信号区,骨膜反应性增生亦为纵行无信号带,与骨痂不易区分。

    3.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MRI特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分自发性和外伤性,笔者这里只讨论外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敏感,在MRI上不易显示,但有时脑沟室内出现T 2 高信号,可能为富蛋白液体所致,从而提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一周左右,血肿的红细胞破解,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使T 1 驰豫时间缩短呈T 1 高信号;而此时出血在CT上的高密度影已消失,MRI则显示较好,有利于对出血后期病情演变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在T 1 像上表现为线状等或高信号。

    3.5 脑外伤后遗症的MRI特点 脑外伤后遗症常见的有脑软化、脑萎缩、脑穿通畸形、脑积水和脑蛛网膜囊肿等。脑软化外伤就后的脑组织因毛细血管损伤、水肿、血肿压迫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出现损伤部位坏死和软化,MRI显示为长T 2 、长T 1 信号,压水系列呈高信号;坏死液化部分呈脑脊液样信号,脑软化灶T 1 像呈稍低于正常皮质信号,脑组织轮廓依稀可辨;在T 2 及压水像上稍低于脑组织信号为瘢痕组织。脑萎缩病灶周围脑组织体积缩小,其相邻脑沟、裂、室增宽。

    综上所述MRI能准确显示颅脑损伤的部位、程度及术后恢复快慢情况,对露底、脑干等隐蔽部位病变的显示优于CT检查,能提示脑外伤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正确地估计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徐梓榕,尹梅祥,梁显球.磁共振临床应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53-55.

    2 李联忠,戴建平,赵斌.颅脑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9-268.

    3 詹松华,吴沛宏,杨振燕.MRI·临床医师必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7-129.

  作者单位:523770广东东莞,东莞市大朗医院影像科

  (编辑:余 强)

作者: 李元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