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1期

中药材头花蓼鉴定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头花蓼原为名间草药,也是苗族传统药物。本文为其生药鉴定提供形态学和初步理化鉴别依据。【关键词】头花蓼。鉴定学特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头花蓼原为名间草药,也是苗族传统药物。由于具有利尿通淋的确切疗效,现已是一些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本文为其生药鉴定提供形态学和初步理化鉴别依据。

  【关键词】  头花蓼;鉴定学特征;利尿通淋药
   
    头花蓼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头花蓼(poligonum capitatum Ham.ex D.Don)的干燥地上部分。最早见到的文献记录是1963年出版的《广西中药志》[1]以“石莽草”为名收载,以后见于各种文献中的别名有二十余个[3~8]。笔者认为,这些别名均带有地域性,按全草类药材常用植物名作为药材名的惯例,为有利于全国通用和国际交流,药材也以“头花蓼”命名为妥,其植物中文名与拉丁名意思一致。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从贵州省盘县、贵阳采集。

  1.2  方法

  1.2.1  原植物特征  采用经典植物分类学描述方法,有关生态环境分布等引用有关资料。

  1.2.2  组织结构特征  采用植物组织结构学和生药粉末鉴定的技术和方法。

  1.2.3  理化特征  采用主要特征成分的一般定性方法。

  2  结论

  药材名称:头花蓼 TOUHUALIAO。拉丁名:Herba polygoni capitati。别名:石莽草、石辣蓼(《广西中药志》[1])、四季红(《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来源:本品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Ham ex D.Don)的地上部分。

  2.1  原植物特征  多年生披散草本,高15~42cm。根茎粗壮,肉质,茎匍匐蔓延,丛生,先端斜伸向上,表面红褐色,被褐色毛,具细纵棱,基部木质化。下部节上常着生较多细须根,节间长5~10mm。多分枝,枝由根状茎从出匍匐或斜升,红棕色,节上疏生柔毛或近无毛,一年生枝近直立,淡红色,具纵棱,疏生柔毛。单叶互生,椭圆形,长1~5cm,宽0.5~2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有红色缘毛,两面疏生柔毛,上面红绿色,下面绿色或紫红色。有明显的羽状网脉。中脉下面突出或两面突出;侧脉上面下陷,下面略突出。叶柄长0.5~3mm,红色,基部有草质耳状片,包茎;托叶鞘筒状,膜质,长4~6mm,顶端截形,有褐色柔毛及缘毛。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3~8mm,单生或成对;花序轴有红色绒毛,每小朵花基部有膜质长卵形小苞片,花梗细长约0.8~3cm;宿存花被5深裂,花被片长椭圆形,粉红色,长2~3mm;雄蕊8枚,内藏,花丝长短不等,透明,基部着生长卵形黄绿色的腺体,花药浅蓝色,子房上位,淡黄绿色;花柱长约2mm,上部3裂,柱头球形,中下部合生,与花被近等长。瘦果长卵形,具3棱,长1~2mm,黑褐色,密生小点,微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种子内有胚乳。花期6~10月,果期8~11月,气微,味淡、微苦、涩。多生于山坡、岩石阴湿处、田土地边。贵州、云南、西藏、广西等省区;印度、越南等也有分布。见图1。

  2.2  组织结构特征

  2.2.1  茎横切面显微特征  横切面圆形。表皮细胞横向延长,径8~25μm,排列紧密,细胞外侧有连续的角质层,有时可见多细胞的毛状突起,包内常含红色素。皮层厚约占切面半径的1/6,细胞排列疏松,圆形或长卵形,径20~50μm,含淀粉粒并常见草酸钙簇晶。初生韧皮纤维细胞1~3层连续排列成环,细胞横切面细小,直径5~10μm,壁木化或微木化。维管束外韧型,占切面半径近1/5,嫩径中可见25~32个不同大小的维管束环列。韧皮部细胞2~9层,有少数细胞微木化。束内形成层不明显。老茎中木质部细胞与髓射线细胞全部木化形成一连续的环层,厚约占切面半径的1/6,其中导管较多,径15~50μm,大小不等。髓部宽广约占1/2切面,含淀粉粒并常见草酸钙簇晶。见图2。

  图1  头花蓼植物 略

  图2  头花蓼茎横切面图 略

  2.2.2  叶横切面显微特征  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并常见稀疏的柔毛。上表皮细胞横向延长,类矩形,角偶处呈半圆形弯曲,长径40~50μm,短径约25μm,细胞外侧偶可见圆形平顶状的单细胞腺毛散在,其腺头径约25μm;下表皮细胞略小,较等径约25μm。叶肉细胞二型。栅状细胞1~3列,中脉处2~3列,其余部分通常1~2列;海绵组织发达,厚约占叶切面的3/5,众多的草酸钙簇晶分布其中。主脉维管束外韧型2~5个呈放射状环列,通常4个较常见,中心维管束最大。初生韧皮纤维细胞1列,木化或微木化。导管较多,径7~18μm,大小不等。见图3。

  2.2.3  粉末显微特征  棕褐色,气微,味微苦涩。众多的纤维成束或散在,易折裂。其中初生韧皮纤维较多,红色。细胞径10~25μm,木化,孔沟明显且较密。纹孔较多,圆形或矩形;韧皮纤维无色,细胞径10~20μm,非木化或微木化,线形胞腔;木纤维红棕色,细胞直径20~50μm,木化,孔沟较密,纹孔稀疏呈类圆形,孔径2~5μm。导管均木化,主要为螺纹和具缘纹孔导管,偶见网纹、梯形导管,直径10~45μm。草酸钙簇晶较多,径约15~50μm,大小不一,棱角宽大,有的边缘棱角不清晰。也有少数柱晶,偶见块晶。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卵圆形、心形等,直径5~25μm;复粒稀少,由2~5个分粒组成。组织碎片常见,大小不等。偶见折断或完整的柔毛。见图4。

  图3  头花蓼叶横切面图 略

  图4  头花蓼粉末图 略

  2.3  理化特征  所含成分目前见于报道的有鞣质、没食子酸、苯甲醛、β-谷甾醇、乙酸、24-羟基二十四烷酮-3和29-羟基二十九烷酮-3等,其中没食子酸为主要有效成分。取粉末3g,加无水乙醇1000ml,加热回流1h,滤过,待用。

  2.3.1  黄酮类的检识  取乙醇提取液2ml,先加入少量镁粉,再滴加盐酸4~5滴。溶液由黄绿色立即变为棕红色。

  2.3.2  鞣质的检识  取乙醇提取液5ml,滴加盐酸1滴,然后再滴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溶液由淡黄绿色立即变为蓝黑色。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志(第二辑).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社,1963,350.

  2  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5

  3  白佩瑜.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7-58

  4  傅立国.中国高等植物,第四卷.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498.

  5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611

  6  吴遒居.中草药,1985,4(16):5-6

  7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2

  8  吴征镒,周太炎,肖培根.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

  作者单位: 564500 贵州仁怀,仁怀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编辑:邓  峰)

作者: 田尚勇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