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4期

单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婴幼儿腹部手术的应用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本文总结本院2002~2005年来采用单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100例2岁以下婴幼儿腹部手术的经验和体会。2手术类别肠套叠、肠梗阻或肠穿孔34例,先天性巨结肠31例,食管、胃手术19例,肠、肝、胆、脾、肾手术16例,身体状况普遍较差。ASA多为Ⅱ~Ⅲ级,手术时间最短1h,最长6h。2结果100例患儿,结果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文总结本院2002~2005年来采用单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100例2岁以下婴幼儿腹部手术的经验和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00例,男75例,女25例;年龄最小出生仅7天,最大24个月,其中不足10天11例,11~30天18例,足月~6个月27例,6个月以上44例;体重2.1~12.5kg。

  1.2  手术类别  肠套叠、肠梗阻或肠穿孔34例,先天性巨结肠31例,食管、胃手术19例,肠、肝、胆、脾、肾手术16例,身体状况普遍较差。ASA多为Ⅱ~Ⅲ级,手术时间最短1h,最长6h。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均先行全麻插管后再行硬膜外L1~3穿刺,单次注入局麻药、麻醉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1mg,1~2岁患儿肌注度冷丁1mg/kg,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1~2μg/kg,万可松0.1mg/kg,得普利麻1~2mg/kg。行气管插管,固定牢固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8~10ml/kg,频率20~40次/min,硬膜外用药为利多卡因0.5%~1%,布比卡因为0.125%~0.3%,术中适时追加维库溴铵0.1mg/kg和芬太尼1μg/kg。

  2  结果

  100例患儿,结果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毕在手术室内拔出气管导管者70例;监护室2h内拔出气管导管者21例;余9例因体质原因,合并症多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其中最长留置气管导管达50h,治疗最短24h,最长7天才能转回病房。

  3  讨论

   由于婴幼儿的特殊性,单凭硬膜外阻滞显然不能保证其手术的平稳,而单靠全身麻醉,术中必须给大量的镇痛、镇静药才能完成手术,这样势必影响患儿术后的苏醒,有时,由于患儿呼吸不规律,大量镇痛、镇静药物后遗效应使患儿产生呼吸抑制,造成患儿的危险。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认为全身麻醉复合单次硬膜外阻滞用于婴幼儿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有利于术后恢复,可以减少很多全麻用药,术中、术后对患儿的HR、BP、SpO2的影响明显优先于单一麻醉方法。

   关于婴幼儿全麻是否用带套囊气管导管,通过观察这组100例麻醉中,有16例采用带气囊导管,术后未发现气道黏膜脱落或气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主要是掌握好气囊压力,在不必用带气囊导管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无套囊气管导管。婴幼儿硬膜外阻滞后的心血管作用与成人有很大差别,硬膜外麻醉后交感神经阻滞引起的低血压仅见于第二儿童期,通常在10岁以后,这可能是因为小儿交感神经活跃,使低血压得以代偿,另外2个因素也起作用,即:(1)小儿膈下血容量较成人低;(2)小儿血管阻力低而稳定,血管扩张可能比较不重要。

   通过总结,笔者认为在对婴幼儿实施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时应当重视:(1)先全麻插管再进行单次硬膜外穿刺更安全;(2)单次硬膜外穿刺时,一旦有刺破血管或硬脊膜征象应放弃硬膜外阻滞;(3)术中最好用机控呼吸,因小儿呼吸不规律;(4)监测项目要全,最好有PETCO2监测;(5)应特别重视婴幼儿体温变化,手术时间长或室内温度低可造成患儿体温下降。低体温是患儿苏醒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同增,陈知进,金熊元,译.实用小儿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98-399.

  作者单位:154211 黑龙江萝北,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麻醉科

    (编辑:若  木)

作者: 卢文龙, 黄 丽, 张哲, 薛延坤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