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9期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pdf)1乙型肝炎感染状况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点击显示 收起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pdf)

    1  乙型肝炎感染状况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我国属乙型肝炎感染高流行区,现有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10%的人感染或携带该病毒。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且乙型肝炎不像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有明显的流行季节,而是呈常年散发。因此,病毒性肝炎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虽然乙肝是严重危害健康、威胁生命的进展性疾病,但我国乙肝患者对疾病的总体认知水平却极其低下。2004年,中华医学会在全国6个城市对400余例乙肝患者的调查发现,约有50%的患者认为共同进餐及其他可能与患者唾液接触的方式会传染乙肝。55%的被调查者认为,治疗的目标仅仅是所谓的大三阳转阴,甚至有33%的患者将治疗目标定为不切实际的“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同时调查还发现,疾病复发时,及时就医的患者仅占38.7%;选择在家服药或居家观察的占61.3%;而定期复查的患者只占21.0%,此外,约有43%的患者不戒酒。这都反映出很多患者对于乙肝的致病原因、传播途径和治疗目的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存在着严重误区。

    2  乙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直径为42nm,可分为双衣壳与核心两部分。外衣壳上的蛋白质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它在肝细胞内合成,大量释出于血液循环中,本身并无传染性。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的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并有传染性。HBV为共价闭合环状DNA,半寿(衰)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1]。

    HBV易发生变异。在HBV感染者体内,常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其确切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且HB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的消毒剂均耐受。但高压蒸汽灭菌法对HBV灭活的效果较好。5%次氯酸钠、环氧乙烷、3%漂白粉、0.5%过氧乙酸等对HBV也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3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的血清均有传染性。乙型肝炎主要以输血或注射、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此外,亦可以经皮肤黏膜等方式感染。

    围产期传播是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但是若给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疫苗进行被动或主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近90%。

    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亦可因伤口、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传播。由于目前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及HBVDNA检测,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蚊子等节肢动物的叮咬会传播乙肝。但是夫妻之间、接触血制品的人群、不洁注射的吸毒者,其乙肝感染率明显要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这些危险群体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是必要的。

    4  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

    4.1  实验室检测方法  几十年来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其发展趋势是使检测方法更加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目前,在国内临床上应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酶免疫法、金标记免疫法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核酸探针杂交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基因芯片等技术[2~5]。

    4.2  实验室检测指标

    4.2.1  生物学检测指标  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基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但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分布在肝细胞浆,AST分布在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急性肝炎和轻症的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慢性肝炎的后期,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是严重的,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4.2.2  HBV标志物检测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抗-HBs(+)表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可保护机体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可产生抗-HBs。

    HBeAg(+)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指标,提示传染性较强,HBV DNA的临床意义与其相同。抗-HBe是HBeAg的抗体,它的出现表明传染性较低,病毒在体内复制不活跃。

    HBc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一般存在于肝细胞内,只能通过特殊的方法才能检测到,因此常规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查的五项指标中不包括此项。但只要体内有HBeAg就会产生它的相应抗体即抗-HBc,因此抗-HBc(+)提示体内存在HBcAg。近年来也有资料表明,前S1抗原与HBeAg及HBV DNA三者间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补充性免疫指标[6,7]。

    4.2.3  HBV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HBV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或水平,主要用于慢性HBV感染的诊断、血清HBVDNA及其水平监测,以及抗病毒疗效的评估。

    5  乙型肝炎预防措施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武器之一。只有进行了有效的预防,才能控制乙型肝炎的感染和传播。早在80年代初,我国就生产出了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于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血源性疫苗来自HBsAg(+)病人的血液,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肝疫苗,因其安全、可靠、免疫效果良好,已在我国广泛应用[8]。

    1992年,我国卫生部已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9]。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

    6  乙型肝炎的治疗

    目前,治疗乙肝没有特效药物能彻底治愈,而且病情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即便是公认的有效药物也只有在选择合适的时机、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使用,才能获得相对的疗效。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乙肝的发病机制所决定的。乙型肝炎病毒本身并不致病,但它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对肝细胞进行免疫应答,从而造成肝细胞损伤。即使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因此,除抗病毒治疗外,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10~12]。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消灭乙型肝炎病毒;(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3)保护肝细胞的完整,促进肝细胞的恢复;(4)促进肝细胞的各种代谢,保证肝细胞的正常功能;(5)促进黄疸的消退、利胆;(6)促进转氨酶的下降;(7)治疗各种并发症。

    总之,临床上各类型的乙型肝炎治疗原则是不同的,应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综合的考虑进行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正任,李凡.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  许正锯,黄以群,张起华,等.泉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6):393-395.

    3  Pfeifer K,Pelzer C,Coleman P,et al.Early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prototype of a new fully automated HbsAg 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Clin Lab,2003,49:161-166.

    4  刘艳.GICA法检测HBSAG的探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3):141-142.

    5  Funk ML,Rosenberg DM,Lok AS.Word-wide epidemiology of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ssociated precore and core promoter variants.J Viral Hepat,2002,9:52-56.

    6  陶宏坤,周细坤,局琼瑶,等.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表面抗原比值的临床研究.检验与临床,2002,26(6):344-345.

    7  Le-Seyee,J Choutean,Pcannie,et al.Infection process of the hepatitis Britus depends on the preseme of a defined sequence in the pre-S1 dooman.Viral,1999,73(3):2052-2057.

    8  夏国良,龚健,王继杰,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的保护效果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62-365.

    9  陈慰峰,金伯泉,等.医学免疫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

    10  王怡,赵桂鸣,胡东胜,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在肝组织的表达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6:408-410.

    11  姚光弼,王宝恩,崔振宇,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三年疗效观察.中华内科杂志,2003,42:382-387.

    12  马为民,陆坚,蒋小玲,等.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的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48-151.

   作者单位: 116017 辽宁大连,沈阳军区卫生技术干部训练中心

  (编辑:石  岚)

作者: 易彬,陈晓旭,祁 震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