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0期

潍坊市三次(1984、1994、2004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照研究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潍坊市三次(1984、1994、2004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照研究(pdf)【摘要】目的将潍坊市1984、1994、2004年三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对照。方法三次调查均在同一框架区内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在18岁以上被调查人群中,1984、1994、2004年分别为4309人、3986人和4763人。为使......

点击显示 收起

  潍坊市三次(1984、1994、2004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照研究(pdf)

  【摘要】  目的  将潍坊市1984、1994、2004年三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对照。方法  三次调查均在同一框架区内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在18岁以上被调查人群中,1984、1994、2004年分别为4309人、3986人和4763人。为使三次调查结果具有可比性,分别将1984、1994、2004年调查病例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Third Edition,CCMD—Ⅲ)、《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Quick Reffrence To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DSM—Ⅲ)重新再诊断。结果  1984、1994、2004年终身患病率分别为10.30‰、15.81‰和170.27‰。1984与1994年终身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63,P<0.05)。2004年终身患病率均高于1984和1994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676.28,P<0.01;χ2=575.81,P<0.01)。结论  2004年患病率比1984和1994年分别增长了18.02倍和12.87倍,这显然不能完全用20年来各类精神疾病患病率显著增加来解释,可能还与入户后调查样本、调查方法、调查工具有所不同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的改善,调查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及良好的培训有关。

    【关键词】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对照研究

      A control study among the three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1984, 1994 and 2004 in Weifang

    GAO Zhen-zhong, CAO Xue-yi, ZHU Jian-ping, et al. Weifang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dong 262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evalence rat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1984, 1994 and 2004 in Weifang.Methods  The thre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stratification whole cluster and random sampling in the same frame area. Among population above 18 years old, the number was 4309 (1984), 3986 (1994), 4763 (2004). To make the three surveys comparable, we have diagnosed the cases in 1984, 1994 and 2004 once more by CCMD—Ⅲ and DSM—Ⅲ.Results  The lifelong prevalence  rate was 10.30‰(1984), 15.81‰(1994) and 170.27‰(200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1984 and 1994 in the lifelong prevalence rate (χ2=4.63,P<0.05), the lifelong prevalence in 2004 are higher than in 1984 and 1994, there a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t (χ2=676.28,P<0.01,χ2=575.81,P<0.01).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2004 is 18.02 times of 1984 and 12.87 times of 1994. Obviously, these increase cann’t be explained only by obvious increasing prevalence rate of various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among samples, methods and tools. It is aslo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investigator who have been trained well.

    【Key words】  mental disorder;epidemiological survey;prevalence rate;control study

    潍坊市的首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84年)进行的,二十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们的心理活动、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时刻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与周围环境、社会因素引发的各类精神疾病有了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为探讨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情演变过程,笔者在1984、1994年连续2次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底进行了第三次“流调”,并与前两次“流调”加以对照。

    1  资料与方法

    1.1    人员培训与诊断标准  参加调查的所有医务人员均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护师(士)资格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和护师(士),经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统一培训1个月,期满现场一致性测试,Kappa值0.89~0.98。培训教材为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 Naire, GHQ—12),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提供的中文版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TR Axis Ⅰ Disorders-Patient Edition ,SCIP-Ⅰ/P)等十余种表格和量表。诊断标准为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提供的中文版DSM-Ⅳ分类与诊断标准。1984、1994年培训教材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手册[1]、精神状况现状检查表(Present State Examination,PSE)和社会功能残疾评定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等各类定式表格和量表。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1版(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Fivst Esition ,CCMD—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Eecond Esition ,CCMD—2)和《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Ninth Edition,ICD—9)。

    1.2  抽样  三次“流调”均在同一框架区内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1984、1994年分别调查了二市一区各十个行政村(居委会),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随机抽出50户作为一个调查基本单位,共计1500户(城市500户、农村1000户)。2004年在原二市一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县级市,即三市一区,每个市(区)随机抽查2个镇(街办)、4个行政村(居委会),每个行政村(居委会)按户口顺序从中抽出300户作为调查基本单位,共计4800户(城市1200户、农村3600户)。

    1.3  方法  1984、1994年入户采用线索调查和逐户筛选相结合,对发现的阳性病人进行PSE检查,明确诊断。2004年入户后从大到小对家庭成员逐一核对,如家庭成员中有不在户口上、居住超过3个月的同样作为调查对象。在受访家庭阅读《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调查并签字后,再用随机数字表在18岁以上成员中抽出1人作为调查对象,如所抽人员暂时不在家则预约,连续3次约不到再重抽1人。由护师(士)对抽中者先作GHQ—12问卷,如符合GHQ—12四项条件之一者(研究号末位数是5—0的另有规定)再由调查医师进行SCID—Ⅰ/P检查确定诊断。GHQ—12阳性率为29.06%。对GHQ—12阴性者,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出2%做SCID复查,未发现假阴性病人。

    1.4  复查率与见面率  1984、1994年对调查人口随机抽出10%进行阴性复查,以确定是否有漏查者,见面率分别为92.8%和95.2%。2004年调查第一个月对做SCID—Ⅰ/P的受检者,无论检查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均采取甲、乙组对调的方式100%复查,从第二个月则抽出20%复查,阳性符合率为100%,假阳性率为0,见面率98.6%。

    1.5  质量控制措施及效果  调查开始“流调”队设专职质量管理员,对各组调查结果和数据随时抽查。省质量监督小组为每个“流调”队配备一名技术指导员,随“流调”队入户督查调查流程;北京专家督导组先后两次到“流调”点跟队入户,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无误。

    1.6  资料分析  因三次“流调”时间跨度较长,所用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有所不同,为使资料分析对照便于操作,具有可比性,笔者将1984、1994年所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对18岁以上人口中发现的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用CCMD-3进行了重新确诊,对符合该诊断标准的保留,不符合的剔除。对2004年调查的精神障碍病人重新按CCMD-3和DSM-Ⅲ确诊,对符合该诊断标准的保留,不符合的剔除。然后将所有资料整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潍坊市社会人口学资料

    2.1.1  1984、1994、2004年潍坊市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1984、1994、2004年潍坊市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注:“%”为男、女及城、乡人口所占百分率

    2.1.2  2004年受教育程度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大专)以上率分别是14.97%、26.79%、43.15%、12.11%和2.98%,1984、1994年分别是20.37%、13.40%、35.53%、29.38%、33.40%和42.09%、10.17%、12.42%、0.53%和2.71%。2004年未婚、已婚、离婚、再婚和丧偶率分别是6.21%、87.15%、0.61%、0.23%和5.80%;1984年是29.19%、62.34%、0.23%和8.24%;1994年是20.78%、71.43%、0.30%、7.49%,1984、1994年未统计再婚率。2004年在业和不在业率分别是84.25%、15.75%,1984、1994年分别是80.18%、19.82%和74.36%、25.64%,2004年工人就业率降低,个体开业率增多。2004年经济收入在上等(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上)、中等(1~2万元)、下等(1万元以下)分别是21.33%、49.89%、28.78%。1984、1994年分别是12.40%、15.60%、78.20%和72.90%、9.40%、11.50%。1984、1994、2004年均以核心型家庭为主,分别占62.95%、81.14%、81.76%,大家庭和单身家庭仅占37.05%、18.86%和18.24%。

    2.2  患病率

    2.2.1  总患病率及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对照  2004年共查出各类现症病人781例,既往病人30例,总患病率170.27‰,1984年和1994年分别为10.30‰和15.8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2=676.28,P<0.001;χ2=575.81,P<0.001)。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不包括酒精使用障碍和神经症)2004年为71.38‰,1984、1994年分别为6.50‰、12.2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44.73,P<0.01;χ2=178.28,P<0.01)。2004年与1984、1994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年调查结果见表2教研室。

    2.2.2  1984、1994、2004年各类精神障碍男、女性患病率对照  见表3。

    2.2.3  1984、1994、2004年各类精神障碍城乡患病率对照  见表4。 表2  1984、1994、2004年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对照注:△1984年与2004年χ2值, △△1994年与2004年χ2值,*P<0.05,**P<0.01,***P<0.001 表3  1984、1994、2004年各类精神障碍男、女性患病率对照注:△1984年与1994年χ2值,△△1994年与2004年χ2 值,△△△1984年与2004年χ2值,*P<0.05,**P<0.01,***P<0.001 表4  1984、1994、2004年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城、乡对照 注:△1984年与1994年χ2值, △△1994年与2004年χ2值,△△△1984年与2004年χ2值,*P<0.05,**P<0.01,***P<0.001

    3  讨论

  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总患病率与各类精神疾病患病率均高于1984、1994年。2004年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不包括酒精使用障碍和神经症)同样高于1984和1994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与胡季明等报道的现患率26.13‰、终身患病率29.19‰和唐伟等报道的现患率30.81‰、终身患病率34.50‰对照,均高于上述报道[2,3],其原因考虑除地区差异外,可能与所使用的调查方法、调查工具和调查样本不完全一致有关。酒精使用障碍1984年为0,1994年仅发现2例,2004年共查出239例,是调查样本人群的50.18‰,与苏中华等调查结果相近[4]。提示饮酒过度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社会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次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致残率高,与1984、1994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高于卢小勇等报道的7.78‰[5]。心境障碍患病率增长迅速,其分类中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心境恶劣和未特定抑郁)患病率高达 45.14‰,低于马辛等报道的6.87%[6],高于胡斌等报道的1.15%[7]。绝大多数抑郁病人未接受任何治疗,除经济原因外,多数受访者对该病认识不足,不认为是精神疾病,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是主要关键所在。神经症患病率与1984、1994年比较增长较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高于程志让等报道的27.13‰[8],尤其分类中广泛性焦虑和未特定焦虑患病率在本次调查中最多,绝大多数起病都与周围环境、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与1984、1994年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显示该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防控的重点。

    1984年与1994年男、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0.05)。2004年男、女性患病率均高于1984、1994年男、女性患病率。尤以酒精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神经症最为显著,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1984与1994年城、乡差异均无显著性,但2004年与1984、1994比较差异确有非常显著性,酒精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神经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其他障碍则差异无显著性。显示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某些精神障碍2004年城、乡中的男、女患病率均有非常明显的增高。

  通过2004年第三次“流调”,发现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均有显著提高。笔者根据调查流程和资料分析,这显然不能完全用20年来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显著增加来解释,可能还与入户调查样本、调查方法、调查工具有所不同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的改善、调查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及良好的培训有关,因而能更多地发现患者。重性精神障碍患病率增加较快,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而目前的精神卫生工作模式已不适应精神病人迅速增长的需要。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尤其对社区精神卫生要重点扶持,责成有关单位为社区培训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扭转重治轻防的现状。通过各种先进的宣传工具加强精神卫生宣传,让广大城、乡居民了解和掌握精神卫生知识,对发生在家庭、社区的各类精神病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疾病争取在21世纪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调查手册编写委员会.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31.

    2  胡季明,李真,陈贻华,等. 广东中山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神经精神科杂志,2003,28:456-458.

    3  唐伟,柳巧金,温晓炯,等. 温州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122.

    4  苏中华,郝伟,湛红献. 中国五地区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调查Ⅲ,普通人群的饮酒相关问题.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44-546.

    5  卢小勇,陈贺龙,胡斌,等.  江西省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  上海精神医学,2004,16:234-236.

    6  马辛,郭红利,侯也之,等. 北京市抑郁障碍社区流行病学调查.  第六届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2-3.

    7  胡斌,卢小勇,魏波,等.  江西省抑郁症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4):242-245.

    8  程志让,高欢,张翔,等.深圳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及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1999,11(1):32-35.

     作者单位: 1 262400 山东潍坊,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

    2 261500 山东高密,高密市精神卫生中心

    3 262200 山东诸城,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4 262127 山东安丘,安丘市精神卫生中心

    5 261031 山东潍坊,潍坊市奎文新华医院

   (编辑:齐  永)

作者: 高振忠,曹学义,朱建平,高伟博, 朱国辉, 孔媛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