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

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肌钙蛋白T动态观察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1)的AMI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Ⅱ组(TnT1峰/2峰≤1或TnT呈单峰曲线)(P0。结论TnT是反映心肌损伤较灵敏的特异性指标,同时对它动态观察可准确地评估AMI预后。预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逐年增多,且呈现年轻化,故此对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临床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对......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肌钙蛋白T(TnT)动态观察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40例AMI患者发病后0~120h不同时段和25例不稳定心绞痛(HAP)患者血清TnT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并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AMI患者TnT水平明显高于UAP组;(2)AMI时TnT释放呈两种曲线特征,其中Ⅰ组(TnT 1峰/2峰>1)的AMI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Ⅱ组(TnT 1峰/2峰≤1或TnT呈单峰曲线)(P<0.05)。结论 TnT是反映心肌损伤较灵敏的特异性指标,同时对它动态观察可准确地评估AMI预后。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T;预后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逐年增多,且呈现年轻化,故此对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临床工作重点之一。本文对40例AMI患者,25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进行血清肌钙蛋白(TnT)动态观察对照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试验组(AMI组):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7年3月住院的AMI患者,AMI的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标准,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6~75(65.3±14.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尿激酶溶栓、扩冠、抗凝等治疗。对照组:为25例UAP患者,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47~78(62±14.2)岁,并给予扩冠、抗凝治疗。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胸痛0~6、12、24、32、72、96、120h抽取静脉血4ml,置于无菌抗凝试管内,离心分离血浆、低温保存。

    1.2.2  测定方法  TnT测定应用奥地利生产的Spectra-Ⅰ型酶标仪,采用一步夹心免疫吸附分析法定量测定。

    1.2.3  观察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4周内病情变化,心源性死亡为观察终点。

    1.2.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平均值和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清TnT峰值浓度平均值分别为7.32±3.41μg/ml、0.21±0.35μg/ml,两组比较:AMI组TnT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TnT动态变化情况如下:AMI时TnT释放呈两种曲线特征,一种为双峰曲线(34例),早期峰值约呈现在梗死后10~15h,晚期峰值约出现在梗死后72~96h。另一种为单峰曲线(14例),峰值多出现在梗死后32~96h内。TnT水平与AMI并发症的关系:将AMI患者依TnT浓度1峰值/2峰值的比值分为两组,Ⅰ组为TnT 1峰/2峰>1(26例),Ⅱ组为TnT 1峰/2峰值≤1或成单峰曲线(14例),分析两组病死率与各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发现:Ⅰ组发生心源性死亡0例,严重心衰1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Ⅱ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重度心衰2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两组比较显示Ⅱ组心脏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较Ⅰ组增高(P<0.01)。

  3  讨论

    肌钙蛋白T是肌钙蛋白一个多肽亚单位,它参与心肌与横纹肌收缩的钙激动调节过程,其在心肌与骨骼肌上由不同的基因调控,可用免疫学方法将心脏来源的TnT与骨骼肌来源分开,它具有一定特异性及灵敏性。从本试验研究结果也显示:AMI组患者血清TnT水平均明显高于UAP对照组,反映出TnT为心肌细胞损伤特异性指标。同时通过分析AMI血清TnT动态变化结果,可了解到TnT与AMI预后相关性。正常人心肌TnT约有5%是游离型的,分布于心肌细胞浆内,其余的95%较牢固地与心肌细胞结构蛋白相结合,为结合型TnT,游离型TnT的释放取决于AMI早期局部血流状况或再灌注状态及心肌细胞坏死数量[1]。AMI早期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后游离TnT即被释放,如此时血管再通,存在再灌注血流,则游离型TnT即可随再灌注血流进入血液循环,形成TnT浓度双峰曲线的第1峰,峰值浓度高低取决于TnT入血速度及再灌注血流状态。另一方面,当持续缺血造成心肌细胞酸中毒,心肌不可逆坏死时,细胞结构蛋白大量被分解,结合型TnT于此时被释放,形成TnT双峰线的第2峰,因此,TnT第2峰的高低是反映心肌细胞坏死数量的重要参数。如血管未通,则TnT及双峰曲线第1峰将消失,仅形成单峰曲线,因而出现AMI有TnT浓度变化呈单峰及双峰两种曲线。有关文献报道:可通过TnT浓度1峰/2峰比例对AMI血管是否再通进行评估,如此比值>1,则血管再通,≤1则未通[1]。以此为凭,将AMI患者分成Ⅰ和Ⅱ两组,进一步研究了TnT与AMI并发症的相关性,发现Ⅰ组(血管再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未通组),15%与42.8%(P<0.05)。其机制可能为:(1)早期再灌注能挽救坏死心肌周围尚未致不可逆损伤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因此发生并发症较未通组少。(2)Ⅱ组说明心肌坏死数量多,面积大,心肌细胞呈进行性缺血坏死,并发症发生率较Ⅰ组可能性增加。从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TnT动态观察对评估AMI病情变化及预后有着重大价值,同时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ohannes M,Doris M.Equivalent early sensitivities of myoglobin,Creatinse kinase MB mass,Creatine kinase isoform ratios,and cardiac troponins I and T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lin Chem,1995,41(9):1266.


作者单位:518053 广东深圳,暨南大学医学院深圳华侨城医院心内科

作者: 张向隆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