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法德科学家分享2007诺贝尔物理学奖

来源:新华网
摘要: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9日电(记者马世骏)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公布获奖者名单后,评委会主席佩尔·卡尔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读了“巨磁电阻......

点击显示 收起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9日电(记者马世骏)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公布获奖者名单后,评委会主席佩尔·卡尔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读了“巨磁电阻”效应和它的广泛用途。他用两张图片来解释这一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一台1954年的体积占满整间屋子的电脑和一个如今非常普通、手掌般大小的硬盘。他说,正因为有了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单位面积介质存储的信息量才得以大幅度提升。  

        1988年,费尔和格林贝格尔各自独立发现了一种特殊现象:非常弱小的磁性变化就能导致磁性材料发生非常显著的电阻变化。由于相对于传统的磁电阻效应大一个数量级以上,这一效应被称为“巨磁电阻”效应。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硬盘已得到广泛应用。  

        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说,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厄奎斯特现场拨通了费尔的电话,对其获奖表示祝贺。费尔马上通过电话向在场的记者和观众滔滔不绝地讲起“巨磁电阻”效应。  

        瑞典权威理论磁学专家奥勒·埃里克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此次评奖的结果丝毫不感到吃惊,因为“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是全球电子化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有了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硬盘存储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对笔记本电脑、MP3音乐播放器以及其他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今年公布获奖名单的第二个诺贝尔奖项。本年度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将独享或分享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3万美元)的奖金。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由于在计算机硬盘数据读取技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尔和格林贝格尔的主要贡献是在巨磁电阻领域。1988年,费尔和格林贝格尔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GMR)效应(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这项发现使数十亿计算机用户得以在硬盘中存储大量数据,也使近年硬盘小型化进程得以实现,根据这一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计算机硬盘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巨磁电阻系统中,微小的磁力变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电阻,这些差异反过来造成了读出磁头的变化,使之在扫描硬盘时辨别1和0,从而实现数据存储。随着技术发展,读出磁头能够识别越来越小,越来越微弱的磁区,这一灵敏性意味着信息可以被更加密集地存储在硬盘中。1997年该技术第一次正式投入实际应用,很快便成为一项标准技术,如今最尖端的读取技术也不过是巨磁电阻效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巨磁电阻的发现也引发了纳米技术的最早应用。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巨磁电阻现象的应用是硬盘数据恢复技术的一项革命,并且在众多磁感应器和新型发电机的发展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这项技术用于极微小设备,因此也可以被认为是纳米技术的最先应用之一。“没有这一现象,MP3以及iPod行业都不可能出现。”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这项成就时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奖励“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英国物理学会杂志《物理世界》的编辑马丁·杜兰尼说:“这表明物理学不仅仅在于理解自然现象,而且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切实相关。”  

  阿尔贝·费尔现年69岁,生于法国南部历史名城卡尔卡松,1970年在巴黎南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76年起在巴黎南方大学任教。1995年起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物理研究所科学主任。  

  彼得·格林贝格尔现年68岁,生于德国比尔森,1969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72年起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下属一研究所任教。  



  得主感言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9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我们刚刚交谈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硬盘的“三明治”革命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颜亮 黄堃)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硬盘于1956年问世。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开发的这个庞然大物,直径超过半米,却只能存储4.4兆数据。尽管如此,这在当时仍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  

        1988年,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名科学家在基础研究中发现,像三明治一样被“压”在一起的几种薄膜材料在磁场环境中出现“巨磁电阻”(GMR)效应。这一发现揭开了硬盘革命的序幕。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将这项基础研究成果用于硬盘开发中,于1997年生产出第一个应用“巨磁电阻”技术的硬盘。随着这项技术的产业化,硬盘的块头越来越小,信息存储量越来越大,价格快速下跌。  

        “巨磁电阻”技术通过改进硬盘的读取磁头,催生了这场硬盘技术革命。磁头的读取灵敏度越高,硬盘的单碟容量也越大。单碟容量上去了,硬盘总容量自然会有提高。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956年推出的第一个硬盘配备了50个直径约61厘米的铝合金盘片,由于磁头灵敏度不理想,存储容量十分有限。而采用“巨磁电阻”技术的磁头灵敏度有了飞跃式提高,硬盘存储密度大为提高,单位存储容量的成本大大降低。  

        正是由于采用“巨磁电阻”技术,电脑硬盘的存储能力与日俱增。如今,内置上百吉(1吉约为1000兆)容量的硬盘已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  

        此外,装配这种高灵敏度磁头的硬盘近几年在个人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上也大显身手。2001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硬盘式音乐播放器,轰动全球。今天,苹果公司的新一代iPod播放器容量高达160吉,不管是用来听音乐还是看电影,存储空间都不是问题。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