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给“非共识”研究一席之地 项目获得更多关注

来源:文汇报
摘要:“非共识科技”创新研讨会日前在沪召开,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科技工作者相聚上海田林老科学家沙龙,就创新时代如何发扬学术民主、怎样看待“非共识”科研及非共识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等话题研讨交流。促使与会者走到一起的正是“非共识科技”的理念。所谓“非共识科技”,是指尚未被主流科技界认可的科技思想、......

点击显示 收起

        “非共识科技”创新研讨会日前在沪召开,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科技工作者相聚上海田林老科学家沙龙,就创新时代如何发扬学术民主、怎样看待“非共识”科研及非共识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等话题研讨交流。促使与会者走到一起的正是“非共识科技”的理念。        

        所谓“非共识科技”,是指尚未被主流科技界认可的科技思想、方法等。此次上海“非共识科技”研讨会上交流的内容,比较多的仍然是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某些结论提出质疑,不少发言者都拿出实验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中引人关注的有多年从事半导体微波器件研究的熊承堃和刘良俊研究员创立的太极子物理学理论,重庆新大集团高科技研究所所长冯劲松历经20年研究给出的新的电子轨道理论,上海东方电磁研究所季灏等人对“带电体运动产生磁场的跟踪观察”等。        

        在这次民间性质的研讨会上,记者发现,“非共识”科研者的队伍似有增加的趋势。与会的中科院力学所范良藻研究员指出,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一个平民化的科技时代已悄然出现。不少“草根”研究者终于意识到,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惊世骇俗的学术论文,此路很难走通,而通过互相支持,互相借鉴,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可能是较为现实的途径。另据范良藻观察,近年来,科学共同体内不少有识之士对当代科技的困惑也在不断反省,有人已经尝试走向民间。        

        此外,“非共识”科研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意义也开始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在启动的“非共识”项目的审批改革试验外,上海市也早在2002年初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指南中启动了“非共识项目补充评审程序”。按照该程序,允许在专家评审中落选的项目申请者,就他们课题设计中的创新点重新提出说明和解释,市科委将再组织专家进行复议,使那些尚未形成共识的项目获得更多关注。        

        但是,就记者的观察,“非共识”课题以及相当数量民间科技人员的境况仍很艰难。这次研讨会的不少与会者都是在某一研究领域坚持多年,并已有一定建树的人士,但由于他们的学术观点大多与现有的科学定论相左,难以被主流科技界所接受。这不仅表现在很难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更大的问题是很难申请到研究经费。对此,与会的原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呼吁,希望在鼓励自主创新的今天,全社会能对“非主流”的研究者更多的宽容,给“非共识”研究以一席之地。    

        

相关链接    “非共识”获资助曾创造奇迹        

        “非共识”一词用于科技立项,在记者的印象中源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鼓励科技原创而出的一种政策安排。2001年,记者在采访时任基金委主任的陈佳洱院士时,他提到,在同行评议中,有时会出现大多数专家不同意给某人或某项课题资助,但有个别专家说他了解,他看准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采取署名推荐担保的办法,基金委也给予支持。对这种“非共识”项目的资助,基金委称之为专家署名推荐制度。与此类似,基金委还有一个小额资助的政策,即对一些听似离奇的创新想法也给予机会,先提供很少量的资助,看看有没有苗头。如前些年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一位学者提出,通过将低能离子注入水稻,诱使基因产生突变,达到培育新品种的目的。对此很多科学家都说不可能,物理学家说这么低能量的离子根本进不去,生物学家说即使进去了也要把细胞烧坏。而基金委的学科主任觉得这个想法很新颖,建议让他试试,于是就先给他1万元。谁知道奇迹真的发生了,通过研究试验,不仅水稻产量增加25%,还能抗涝、抗虫害。
作者: 2009-6-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