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技术经营:“需要更多的人来做这个事”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蒋佃水,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特邀理事,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监事长,北京经纪人协会理事,吉林辽源市政府发展健康产业顾问,山东、广东、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地方政府与多家企业的科技与战略顾问。2003年和2005年,蒋佃水领导的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先后荣获第七......

点击显示 收起

        蒋佃水,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特邀理事,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监事长,北京经纪人协会理事,吉林辽源市政府发展健康产业顾问,山东、广东、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地方政府与多家企业的科技与战略顾问。2003年和2005年,蒋佃水领导的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先后荣获第七届和第九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集体一等奖,科技部(2005)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获得北京市“十佳技术经纪人”称号。2007年伊始,北京市对90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中的30家进行表彰奖励,他领导的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再度名列榜首。2007年3月25日,他作为技术领域的唯一代表,荣获首届“十大首都诚信经纪人”称号;2007年4月12日,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荣获北京“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蒋佃水荣获北京“十大技术经营人才之星”。



        编者按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科技中介没有从孤立的成果推广走向综合的技术经营,难在从实验室小试向产业化、商品化的惊险跳跃,难在一般性社会化科技中介无力开展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熟化。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佃水教授20年技术经营和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说明,国家在加大科研和产业化投入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中介机构技术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的建设投入。  



  “大家都知道这很重要,但没人愿意做。因为太难,太艰苦了。”蒋佃水如是描述他20年的孤独历程。这位从前的教师,如今的科技中介人,开创了一种新的中试模式——做市场认可的中试产品。



  所谓中试,就是连接实验室和生产线的中间环节,蒋佃水的创举在于,他提供给企业的成果,已经是试销成功的商品了。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7月9日,由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市科委农村中心共同承担的“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简称“中试中心”)项目超额完成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通过专家组验收。



  从“卖专利”到“技术经营”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蒋佃水没有像他的大多数同学一样钻进实验室或者走到讲台上,“我觉得我要做一点对国家,对农民有用的事情”,出身农家的他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



  中科院每年有那么多技术都躺在抽屉里“睡大觉”,其他科研院校的情况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让它们派上用场呢?



  他跟研究生院党委书记王玉民说出了想法,王书记鼓励他:“我们中科院有各方面的人才,但有志从事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方面的人才稀缺,你做吧,我支持你。”恰巧中科院正在关注技术开发,蒋佃水幸运地获得了两万元的启动资金。他的事业似乎开局顺利。



  但是他发现,技术并不好卖。“尽管中科院的牌子很响了,但是企业还是不买账,风险太大”,蒋佃水说,近10年时间里,他是个捉襟见肘的商人,有那么两三年他甚至没有任何收益。



  “根本原因是,我们几乎所有科研院所里诞生的研究成果基本都停留在实验室或小试阶段,没有经过中试,和实际生产还有很长距离。”蒋佃水解释道,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需解决工艺路线、加工手段、测试方法、品质保证等诸多环节。而这个过程几乎与研究过程同样漫长。



  他介绍道,科学研究、中间试验及产业化的经费投入合理的比例应为1∶10∶100,而在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以千亿计,投入产业化的经费更多达万亿,然后中试阶段的费用却少而又少,这就导致实验室成果与企业需求无法对接。



  而从体制上看,“我们的各个学科相对独立,工业、农业等各自为政,但是技术需求是跨学科的,是综合的,这也是阻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产品要产业化都需要综合几十项技术,这就涉及十几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而这十几位专家分布在十几家科研院所和大学,这就需要‘技术经营’”,蒋佃水提出了一个极富时代特色的名词。



  说白了,就是“把同事们、同行们实验室里或抽屉里的技术打包、整合,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比卖专利受欢迎多了”,蒋佃水如此阐述道。



  中试孵化:赢得政府大力支持



  “如果没有北京市科委的支持,我不可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蒋佃水说。



  2003年11月底,当时的北京市科委马林主任召集市科委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的负责人,就“如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怎样利用科技为农民增收服务”听取他的工作汇报。



  蒋佃水的思路让关心北京郊区发展的马林兴奋不已。



  次年5月份,马林主任、杨伟光副主任带领市科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再次来到平谷,听取中科前方关于平谷大桃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建议。这次会议上,中科前方关于运用科技手段对平谷大桃进行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想法,受到科委的高度关注。随后,经过一系列调研及专家论证,马林拍板:市科委与平谷区人民政府共同达成了支持创建具有中试功能的专业孵化机构——“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的共识。



  当年底,中试中心的部分小型实验仪器设备运抵平谷。此后是一系列复杂繁琐的过程。“春节期间,我们多次与林科院首席植物专家张清华教授、留德博士王彦辉教授等探讨合作开发思路,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商讨合作事宜,拟订与科研机构、专家合作方案。”蒋佃水说,这活就像是组装一个集成电路板,需要把各种零件找全,组合在一起。



  除了技术细节,还有一系列看起来琐碎细小但必不可少的事等着他。2005年元月,中试中心从平谷区果业办领取干桃花26箱,作为产品开发实验用原料;到泰华公司洽谈落实桃浆及副产品原料;与十多家广告设计公司交流探讨产品包装设计,筛选合作伙伴。



  2月份,中试中心完成五个产品的企业标准:桃花油软胶囊、桃花茶、桃香酥脆、大桃调味浆、蛋白桃珍。



  5月份,中试出以桃浆、桃花为原料的第一个休闲产品——桃香酥脆,依据市场调研反馈的信息,进行产品配方、工艺参数的调整与完善。专家库的建设已趋雏形,并与12家科研院校的26位专家建立了联系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5年9月,中试生产大桃休闲食品,并进入样板市场检验。考察大桃调味食品样板市场,为进入市场检验做准备。



  2005年10月,继续中试生产大桃休闲食品,六种口味的产品通过样板市场初步检验,获得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其中有两种口味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进一步考察大桃调味食品样板市场,做好进入市场检验的准备工作。进行以绿谷鸡(平谷柴鸡)为原料的鸡精、鸡粉、鸡汁产品的初步中试,并就包装设计与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多次交换意见,同时进行软胶囊制剂设备的调试。



  2005年11月,大桃休闲食品通过样板市场检验,获得了大量市场信息并得到市场认可后,进行系列产品升级试验,准备进行营养强化型大桃休闲产品的中试,进行大桃调味食品中试生产的准备工作;与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多次交换意见后,鸡精、鸡粉、鸡汁产品的包装设计已初步定稿,联系包装制版印刷;进行桃花油软胶囊的试制;联系落实平谷柴鸡,准备进行鸡精、鸡粉、鸡汁产品的中试;等等。



  2006年,针对平谷当地企业的需求,以及北京量大价廉的部分蔬菜(如大白菜),进行深度研发,中试出现代复合调味品系列、美味营养的方便小菜系列、丰富快捷的餐饮配套系列、时尚健康的休闲食品系列等。



  实验室里割麦子  卖给企业的是馒头



  平谷北街15号,兴谷开发区经济管理委员会的大楼上还挂着另一个牌子,那就是“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这栋稍显老旧、连电梯都没有的楼看上去似乎一点也不高科技。但这里面却大有名堂。



  “这是生产桃花软胶囊的中试设备,”蒋佃水指着玻璃里的仪器说,“一般工厂里的设备要比这大的多,而实验室里的则比这个小,没人愿意花几十万去买这种规模的设备,所以我们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



  而一来到其办公室,满桌子琳琅满目的产品才真让人大开眼界。“红桃方片是用大桃做的休闲食品,红桃就是指大桃,方片是做成了方片的形状,红桃和方片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扑克牌,这个品牌就很好地契合了休闲食品的特性。这个是血肽,营养价值非常高,都是用以往被废弃的动物血液做的……”蒋佃水如数家珍。



  在完成项目规定的建立5条生产线,推出5个产品的基础上,中试中心一鼓作气增加了畜禽鲜骨、白灵菇、大白菜、雪花梨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6条中试生产线,已中试生产出5大系列30多个产品。



  蒋佃水做中试,和别人不一样。他要向企业提供最彻底的服务——不仅要证明技术能够产业化,还要证明技术的市场潜力,要让企业完全信服。



  于是,他自己办厂,组织技术专家,购买生产设备,成批加工,并且设法将产品上市。这样,产品的问题就可以在市场检验中暴露出来,以便于改进。



  “把实验室里或抽屉里的技术打包、整合,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比卖专利受欢迎多了。”蒋佃水说,“院所的创新成果不能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就好像有大量的庄稼无人收割,我做的仅仅是帮助别人收割麦子。同时把麦子做成馒头卖给人家。”



  蒋佃水的优势是人熟、懂技术;他还具备一种少见的素质——耐心,这使他有可能完成别人忍受不了的繁琐工作。



  事实上,正是有了十几年从事科技中介的经历,让蒋佃水有了丰富的经验,工厂选址、工艺流程甚至是市场营销策略,都没有难倒他。



  “蒋佃水这个人是这件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常务副主任王征说,“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很难得”。



  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室成果+技术中试+市场中试”模式的推广。自2006年元月,合肥市蜀山区新产业园与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式签订合肥绿色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项目工程的协议以来,全国已建立11个中试中心,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



  “不是我做的有多好,是因为没人做。”蒋佃水这样理解大家对他的追捧。的确,中试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一环,也是缺失的一环。“中试就像一条金丝线,各种要素就是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才能加速技术转移。”



  “需要更多的人来做这个事”



  蒋佃水越来越忙。我们当天的采访匆匆结束,因为蒋佃水还要接待从辽宁远道而来的客人。“周末加周一,这3天我得接待8拨客人”。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来和他洽谈合作事宜的。



  除了接待工作,现在的蒋佃水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到各地去演讲。“我前两天刚从甘肃庆阳回来,都拖了1年了,实在不好意思”。蒋佃水说,每个月他至少有1到2次的演讲,他称之为“路演”。而这样的路演,他一般是不收费的,虽然他的出场费已经以万为单位。



  “我现在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国家项目支持的,北京市科委和科技部都给了我很大帮助,成果不能算我个人的”。蒋佃水承认自己虽然是搞科研的,但骨子里也有徽商的情怀。



  现在,有人开玩笑说,蒋佃水是北京市科委培养的一颗“明星”。



  可蒋佃水也用一贯幽默的语调说:“20年只做一件事情,就算是傻子也能做出点成绩来。”



  因为这些,蒋佃水当之无愧地当选“十大首都诚信经纪人”,中试中心也成为科技部确定的国家级科技中介示范基地。



  对于这些成绩,蒋佃水反复强调:“我所获得的已经超过了我给社会做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虽然我个人和中科前方得到多方帮助,但科技中介行业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没有资金、没有资源、没有人才。



  他说,这个行业对人的要求非常高,但一般具备这种能力的人都不愿意来做这个事,所以你们一定要呼吁,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让这个行业不断壮大。



  “科学研究,中间试验及产业化的经费投入合理的比例应为1∶10∶100,而在我国,这个比例是1∶0.7∶100。”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马彦民说,“我们的科研院所有很多成果,离市场太远,因为一开始就不是从企业需求出发去搞的。因此存在大量的成果浪费。技术市场现在还是供给型的,所以能转化实验室技术的机构很缺。”“蒋佃水的模式很有前瞻性,他开创的技术成果转化的一套思路,即使放在国际上也非常难得。”马彦民说。



  谈到中试企业的困难,马彦民说:“中试机构刚创业,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很难做到。现在慢慢走出来了,政府仍然应该支持,降低企业的成本。”马彦民认为,国内外转化技术资源的中试机构,很多是半公益性的,“比如德国的弗兰霍夫协会,台湾工业研究院,政府的投入一点都不少。国家的投资代表了国家意志,国家应该鼓励成果快速去转化;因为中试风险很大,完全由中介和企业承担,必然延长转化的周期。”



  “现在社会上总有种看法,觉得搞研究的才是高级人才,”马彦民说,“事实上,搞转化的人,不仅专业知识不比研发者低,而且知识面要更广,还得懂市场经营。这样堪当大任的人才太少了。”



  ■  蒋佃水经典语录



  “庄稼”说



  农民不去收割田地里的庄稼,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科研成果约有5%能够进入市场,绝大多数创新成果不能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这好比有大量的庄稼无人收割。



  转化科技成果如同收割庄稼。



  作为科技中介工作者,我们要像农民珍惜田地里的庄稼一样,珍惜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



  虽然难度不小,但正如伟大诗人歌德所言:“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播种的庄稼而已。”



  “珍珠项链”说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培植出众多“珍珠”,如人才、装备、市场、政策、资金、平台等,特别是源源不断的大量科研成果。



  若将技术创新比喻为“珍珠项链”,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用一条金丝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条多姿多彩的项链。



  这条金丝线就是科技中介。



  科技中介将这些“珍珠”(各类要素)聚结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加快技术转移,实现技术创新。



  “车轮”说



  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里,实施技术密集型项目,可延长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就像两个“车轮”,这两个“车轮”共同驱动,才能更好更强地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建立工农协调发展机制。



  这就需要通过科技中介加快技术转移来实现。



  ■  相关链接



  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由蒋佃水和北京科研院所部分中青年专家于1998年6月创立,专门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技术经营,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并大力扶持的科技中介机构。该所致力于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尤其对那些弃之为废、用之为宝的农副产品下脚料进行深度研发与综合利用。该所2005年承担的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是由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共建的国内具有中试功能的科技中介机构。该机构对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4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农副产品加工小试科研成果进行熟化与二次开发,对平谷的大桃、桃花、绿谷鸡、西瓜等优势农副产品进行技术集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中试出营养健康产品、现代休闲产品等20多个品种。
作者: 2009-8-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