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为全球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
摘要:华大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焕明院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为全球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对话在昨日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创新学院挂牌仪式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焕明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记者:杨院士,您怎么看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杨焕明:世界顶尖学术杂志《自然》今年三月份发表了一篇评论文......

点击显示 收起

  华大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焕明院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为全球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



  对话



  在昨日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创新学院挂牌仪式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焕明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记者:杨院士,您怎么看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杨焕明:世界顶尖学术杂志《自然》今年三月份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华工基因创新班的实践,不只是为生命科学研究、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也是对全球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种新模式。不要看别的,只看我们中国走出去的科学家,像创新班的学生,只有二十几岁、三十岁不到就能在顶尖学术杂志上发文章,  这在全世界少见。而在欧洲能做大报告的科学家,都是有四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从这一点就可见创新班、创新学院的意义所在!



  记者:创新班的学生都是优中选优,能取得成绩和他们自身的优秀有关?



  杨焕明:我们发现一个人才,总说他非常聪明。但就算是聪明,没有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也是很难有成绩的。由于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公平,中国很多人才是受到压抑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对于知识和技能,有的学生“吃不完”,但较聪明的学生“吃不饱”。现在我们创新机制,给他们提供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他们就做出了成绩。这正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尝试。



  记者:他们较早远离课堂走进科研项目,会不会后劲不足?



  杨焕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大学里到大三课程已经学完了,大四用来找工作、考研究生、准备出国等,还有不少人无事可干,在宿舍里打游戏。这种情况下,我们给他安排更适合发展的环境,让他早日走向社会接受锻炼,只会更有利其发展。



  记者:这种模式在传统学科中适用吗?



  杨焕明:我想是适用的。而至于其它学科能不能这样做,关键是看他们想不想做。这取决于三方面:一是看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二看合作企业、研究院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要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低估了学生的潜力,也低估了我们培养他们的潜力。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从没有刻意地想会有多大影响。但实际上它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学科的范围,也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自然》杂志评论文章就认为,全世界都应该来考虑这个问题。



  记者:《自然》杂志的评论文章题目就是《科学家是否还需要博士学位》,您觉得在中国做研究只靠能力、没有学位行吗?



  杨焕明:这些都会有的。学位不过是社会对学术水平和成就的一种认可方式,他们有了成就,想拿学位太容易了!比如罗锐邦已收到三四个国外学校的邀请,可以这样讲,就是他不去读书,人家也愿意把学位给他。
作者: 2010-4-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