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2011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部分院士之简介

来源:生物谷
摘要:朱玉贤,教授,博士生导师,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学术......

点击显示 收起

朱玉贤,教授,博士生导师,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1991年6月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1989年1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去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91年6月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克隆和表达研究。现为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植物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遗传学报》副主编,《分子植物育种》执行主编,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部863高技术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着有全国通用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译有《PCR传奇》和《细胞的起源》等。



实验室主页:http://www.zhulab.pku.edu.cn



科研领域描述



基本情况



朱玉贤,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1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去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91年6月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97年9月至98年12月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做访问教授。现为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遗传学报》副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作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科学学部委员。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9名、硕士15名。已在包括世界权威性科学刊物《植物细胞》、《美国科学院院报》、《核酸研究》、《植物生理学》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着有全国通用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译有《PCR传奇》和《细胞的起源》等。



主要研究方向



棉纤维细胞伸长机制、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康乐,生态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兼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Courtesy  Professorship,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1982、1987和1990年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1995年任研究员至今。现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另外,还担任国际昆虫学会执行理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态系统联络组专家代表,国际生物多样性大百科全书学术顾问,Insect  Science  杂志主编,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目前在读研究生1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11名,博士后2名。已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后3名。毕业研究生大多在国内研究所,高校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研究工作。部分研究生进入行政和管理部门从事管理或业务行政工作,部分博士毕业生在国外知名大学从事科研或博士后研究工作。部分毕业研究生在知名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等。少数研究生毕业后创办自己的高技术企业。



研究领域:



以昆虫为模式系统,主要开展生态基因组、抗寒性以及化学生态及行为学研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性。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团队之一。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1992年获中国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7年“草原蝗虫生态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做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项目,做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植物-害虫-寄生蜂交互作用的进化生态学机制  》项目,  另外还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飞蝗两型转变的基因组学研究》、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重大害虫飞蝗关键基因的克隆、鉴定及抗虫双链RNA(RNAi)的筛选  》各一项。



代表论著:



2000年以来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B),  Genome  Biology,  Global  Change  Biology,  PLoS  One,  Evolution和Insect  Molecular  Bi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黄路生,1965年1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人,博士、教授,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德国哥廷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简历



科研项目19项,发表论文121篇,其中国际SCI源刊物论文35篇,出版专(译)著教材2部,参编全国农林院校统编教材《动物遗传学》1部  。    1987年获生化遗传学硕士学位后,1988年赴意大利留学,1991-1995年在莫斯科大学及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学习,1995年获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畜牧学专业第1位前苏联及俄联邦生物学专业科学博士(Dr.  Sc.,正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江西农业大学工作。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9年3月被批准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农学院动物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2000年及2003年分别被批准为华中农业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及畜禽育种新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意大利、俄罗斯、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留学或从事科研工作。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在省级以上的专业学报中发表研究论文97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国家一级学报发表31篇;SCI收录6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13篇。2008年8月起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贡献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



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有一定专长,长期致力于家猪复杂性状形成的遗传解析及优质高产猪种培育的基础技术研究,部分猪育种技术应用生产后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200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高校和农业领域十五期间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及2004年分别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术成就



先后主持欧盟第五、第六框架科技计划子项目以及国家973、863、948、973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生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级项目2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其中在20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7篇;以通讯作者在17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学术期刊排名前15%  (Top  15%)的刊物发表论文21篇,有14篇发表于排名第1的刊物《Animal  Genetics》,任国际学术期刊《BMC  Genetics》编委。



重点开放实验室



主持筹建了江西省第一家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并建设成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技部/江西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组建了一支年轻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团队中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10人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工作经验,实验室支撑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江西省“八五”以来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科学博士



1995年获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生物学专业科学博士(Dr.  Sc.,正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江西农业大学工作。1988年、1991年-1995年、1996年、1999年、2000年分别赴意大利都灵大学、俄罗斯农业科学院、乌克兰农业科学院、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年2月-2004年2月任英国剑桥大学病理学系Research  Fellow。    200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十五期间江西省高校和江西省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励,2004年获目前江西唯一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总理基金)资助,2004年和1997年分别以第一和第二主持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赵玉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美国外科年鉴》(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主编及十余种外科杂志的名誉总编和副总编;前任亚洲外科学会主席。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经历



1954年7月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26年来,历经各级医生的正规培训,于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主任医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主任、外科学系副主任、副院长,2007年12月起担任现指职。    



赵玉沛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近10余年来在20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下,针对胰腺癌进行了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赵玉沛教授重视科研工作,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十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主持编写了《胰腺病学》、《外科学》等多部专着。提出了胰腺癌细胞起源及发生的新观点,为研究胰腺癌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分子靶点。首次在国内外建立了三种胰腺癌耐化疗药细胞株,绘制了与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相关的总体基因表达改变图谱,可能为胰腺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理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策略。



医疗工作



在医疗工作中,赵玉沛教授秉承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业务方面不断进取,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作为普通外科专家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尤其在胰腺外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病人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可亲,受到患者的好评。尽管承担很多社会工作却始终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即使走上医北京协和医院院管理者的位置后更是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病人服务。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建立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改进手术方式,规范手术适应症和切除范围,使北京协和医院胰腺癌手术效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倡导建立胰腺疾病诊治中心和胰腺外科专业队伍,搭建胰腺癌诊治技术平台,制定符合国情的胰腺癌诊治指南,规范胰腺癌的手术和综合治疗,使我国胰腺癌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胰腺内分泌肿瘤研究方面,他领导的课题组迄今收治胰岛素瘤400余例、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00余例,均为国际上单中心报道的最大一组病例。并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手术例数和治疗效果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玉沛教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二奖、北京市科技三等奖、日本国际优秀青年外科医师奖、吴阶平医药学研究奖以及教育部优秀教师、院校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中华医学会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管理英才、北京市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赵玉沛教授近年还承担了很多社会工作,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外科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普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准入评审委员会主任委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员、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理事及维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兼任美国《外科学年鉴》中文版主编、《中华外科杂志》总编、《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副主编。2005年被美国外科医师协会聘为国际资深会员。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外科专家,管理工作更是做得令人刮目相看。在担任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职务起,他主管支撑医院日常工作运转的6个医疗部门及9个医院工作委员会。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在他的运筹下开始出台。改革医院“药事会”是他上任副院长后的大手笔之一。为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院服务,他也颇费了一番心血。2007年底他就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2008年1月他又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协和医院院长的头衔,与其说是荣誉,更不如说是责任。上任伊始就以其极高的工作效率和关心爱护全院职工的工作作风,博得了全院职工的好评、拥护和支持。协和医院北区门急诊楼和手术科室楼拆迁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相持三年没有结果。他上任后把协和医院自己的宿舍拆迁作为突破口,立下了倒计时四十天完成任务的军令状。164户住户中除两户外均在规定时间签署了协议,完成了搬迁。他奖惩分明、雷厉风行的管理作风让全院职工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新气象。同时赵玉沛教授带领新的领导集体,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做强协和西院区,盘活协和现有的资源。切实提高协和西院区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患者在协和西院区同样享有“协和水准”的诊疗服务如果说医院建设拆迁工作阶段性成果让大家看到的赵玉沛教授果敢的一面,那么在对协和长辈的尊重、对青年人的关爱,则展示了他的柔情满怀。在2008年的医院春节团拜会上,医院表彰了为协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十六位老专家教授,他亲自审阅修改为每一位专家的颁奖词,营造出的“感动协和”的氛围感染了全院职工。他用实际行动给全院职工树立了尊重长者、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典范。



成就荣誉



赵玉沛教授从医近30年,一直工作在普通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对胰腺癌进行了全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开创性成果。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尤其擅长疑难重症的外科处理,高度重视诊疗技术改进,努力为患者减轻病痛和经济负担,深受百姓信赖。荣获中国医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周光召临床医师奖、北京市医德标兵及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Honorary  Fellowship”称号等殊荣。



葛均波教授,196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1979年-1984年就读于青岛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年-1987年山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1990年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1990年由上海医科大学派往西德美因兹大学进修学习,并于1993年获得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经国家教委及中国驻联邦德国使馆批准,葛均波博士继续留在德国深造。于1993年跟随其导师来到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9年4月回国。现为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社会任职:



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医卫工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FESC)院士,中德医学会名誉会长,全球华人心脏保健网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SCAI的Board  of  Trustee成员。还被聘为德国Essen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沈阳军区总院荣誉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



主要学术成果:



在国际杂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目前承担数项重要课题,为国家211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国家863计划项目(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应用的研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疑难高危冠心病诊疗优化方案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血管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有国家教委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特聘教授配套课题等,还负责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手术方法被邀请转播到美国TCT,  日本TOPIC,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议和国内多个介入会议。



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联合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技术。在上海地区建立了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从“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成功救治近千例急性心梗病人。



几个第一:首次开展了上海地区也是“唯一”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全国首例高频旋磨术;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术;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



国际交流情况:



联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意大利米兰医学中心成功主办了五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吸引国际上30几个国家的教授及学者与会交流,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介入盛会。为推动介入性心脏病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美国、韩国、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国内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手术方法被邀请转播到美国TCT,  日本TOPIC,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议和国内多个介入会议。



获得的荣誉:



所研课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的影响及其诊治”  获2003年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二等奖;“心肌桥的基础研究及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治中的作用”  获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获2005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血管内超声及多普勒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05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获2005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获新世纪首届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2001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八届“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行政记大功,2002年上海市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学习标兵,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4年年度中国科技青年,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委统战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9月获“九三学社优秀社员”。2006年获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奖”



舒红兵

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教授,主攻细胞信号传导



教育经历



1983-1987  兰州大学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学士



1987-1990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硕士



1992-1995  美国Emory大学细胞及发育生物学项目,博士



1995-1997  美国Tularik公司David  Goeddel实验室,  博士后



工作经历与任职



1990-1992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助理



1997-1998  美国Magainin制药公司,  资深科学家



1998-2003  美国犹太医学及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免疫学系,助理教授



2003-2005  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免疫学系,  副教授



1999-2004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5-现在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获奖及荣誉



2011年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  中国科技部“感染与免疫的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5  中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



2004  美国白细胞生物学学会Dolph  Adams奖



2001  美国犹太医学及研究中心首届“杰出青年教授奖”



2001  美国Harmon基金会Harmon关节炎研究奖



2000  美国Ellison医学基金会新学者奖



1999  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研究资助



在美国工作期间以课题负责人身份获得美国NIH  (3项R01),美国国防部,美国癌症协会,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等机构共10项、总经费600多万美元的资助。



回国工作后获得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



研究成果



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约460。已被SCI引用约4000次,其中被Science,  Nature,  Cell刊载论文引用100多次,单篇被他人引用超过100次的论文12篇。获得了两项美国授权专利。



“最大的愉悦是科学新发现”



“对于我来说,人生最大的愉悦是科学新发现。”2月5日上午,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自述,1987年从兰州大学本科毕业时,考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后留美攻读博士,做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7年,1999年底成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细胞遗传学。2005年8月,在美国深造的一个博士研究生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武汉大学以百万年薪招聘生命科学院院长的消息后转告舒红兵。舒红兵当即飞抵武汉,成功受聘。“到武大生科院工作,我不是冲着百万年薪而来。从出国的那天起,我就想回国。这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挑战自我、借助武大生科院这个平台、在学科领域里留下痕迹的冲动!”舒红兵说,“是当‘飞鸽牌’还是做‘永久牌’?我在全院第一次教授会上明确表态,做‘永久牌’!”



事实也作了响亮的回答,舒红兵受聘5年来,武大生科院承担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级各类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专利30余项。



在去年第十一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上,舒红兵被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授予CST杰出成就奖。



李林,973专项首席科学家、杰青、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



1979.9-1983.7  南京大学生物系,本科  

1983.9-1989.7  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化所,  博士学位  

1990—1992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  博士后  

1991年  上海生化所  副研究员  

1993年  上海生化所  研究员  

1997年以来曾多次在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药理与生理系和康乃迪克大学健康中心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系做访问教授,短期访问合作研究

2000年—2002年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  

2000年—2005年  生化与细胞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2年—2004年  生化与细胞所常务副所长  

2004年底  生化与细胞所所长  

2005年至今  生化与细胞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内容



包括Wnt信号转导网络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生物学功能;炎症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及网络;信号转导网络的规模性人类蛋白激酶组功能分析。



主要研究手段



包括规模性酵母双杂交筛选及相互检测的系统;中心蛋白质为靶点的内源复合物的分离及鉴定系统;规模性siRNA功能筛选和分析系统;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等。



张明杰,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结构生物学家,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参与突触信号传导和细胞极性调控过程的各类复合物的构架、组装、转运等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手段包括X射线晶体学和NMR。他所领导完成的“构建神经系统信号传导复合体的结构基础”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也是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専家(2005年)之一。他与其团体在有关肌动蛋白7a的突变如何导致先天性失聪及失明的研究刊载于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历



1988年,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3年,卡尔加里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获奖情况



2002年,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奖

2003年,裘搓基金会裘搓研究员奖(Croucher  Foundatio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ward)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与学术交流等情况



在开展NMR研究的过程中,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003年10月参加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主办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2004年6月参加了武汉物理与数学所举办的“第二届磁共振新技术——生物大分子NMR国际研讨会”。



主要学术贡献创新思想



张明杰博士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他的调控神经细胞信号传递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张教授及其研究小组运用核磁共振技术,从传统中药中筛选活跃分子,抑制神经信号传递中的一氧化氮合成,以发掘具潜质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治疗中风疾病。



1998年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解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一个抑制蛋白的三维结构,次年又解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一个重要区域与另一种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一氧化氮合成酶含有的PDZ结构域在许多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解出这个区域与其他蛋白结合的结构,对于生物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1年与其他生物学专家紧密合作,在细胞生物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破解了一种对于确保细胞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的蛋白质(Ykt6p)的三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曾获得“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以表扬他在材料科学及生物化学领域进行的基础研究及做出的贡献。



他的调控神经细胞信号传递及神经系统发育的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在Cell,  Science,  Nature  Struct.  Biol.,  Mol  Cell,  EMBO  J.,  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仅2011年就发表了1篇Cell,  1篇Science,  2  篇  Mol  Cell,  1篇PNAS,  1篇EMBO  J.  其培养的学生和博士后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他们独立的研究组。



张学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



张学敏,男,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1月出生,敏江西泰和人。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平台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重要项目。中国蛋白质组学会理事,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组织理事,国际合作肝脏蛋白质组研究课题负责人。



张学敏1981年从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毕业(班主任罗道珍老师)考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1986年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1995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Wayne  State(韦恩州立)大学做免疫学博士后。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获何梁何利奖。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006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2007年被评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



主持建立了大型生物质谱技术平台,是我国最有影响力和发挥作用最广泛的质谱技术平台之一,并以此为依托主持国家\"863\"、国家\"973\"、  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任务。在SCI收录杂志包括Nature  Immunology、The  EMBO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teomics、J  Biol  Chem、Oncogene等发表论文36篇,其中署名通讯作者25篇,主要发现和结论被国际权威杂志多次重点介绍和评述。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一类);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署名第1)。



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学历:



1997.6—1998.8  美国Wayne  State大学免疫学,博士后

1992.8—1995.8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博士

1986.8—1989.8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硕士

1981.8—1986.8  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学士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