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陈剑平:与“农”字相连与“科”字为伴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要在植物病毒世界里不断破解科学之谜。1989年,陈剑平到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一年进修时,开始了真菌介体内病毒定位的研究,希望能找到植物病毒粒子,证实菌介体与病毒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一个让全球植物病毒学家深感头疼的课题。初闯病毒世界的陈剑平一头扎进实验室,在研究进入第14天时,他奇迹般......

点击显示 收起

        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读的是农业大学,工作在农科院,人生始终与“农”字相连,与“科”字为伴。他认为,自己的身份永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要在植物病毒世界里不断破解科学之谜。  

  1989年,陈剑平到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一年进修时,开始了真菌介体内病毒定位的研究,希望能找到植物病毒粒子,证实菌介体与病毒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一个让全球植物病毒学家深感头疼的课题。  

  初闯病毒世界的陈剑平一头扎进实验室,在研究进入第14天时,他奇迹般地在真菌体内观察到类似病毒的结构。重新换上切片,看到了同样的线状病毒结构……在此后的8个月里,陈剑平观察到了1万多个真菌超薄切片,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1990年在第一届国际真菌传植物病毒大会上,这项成果被认为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发现。一个困扰国际植物病毒界30年的难题,就这样被一个年轻的中国进修生攻克了。  

  1992年,陈剑平再次前往英国。一次研究时,一株病毒症状十分严重的植株引起他的注意。这会不会是病遗传物质量发生变异或突变的结果?此后的研究使他改变了原来的主攻方向,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病毒突变体上。在这一领域,陈剑平的研究不断获得突破。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缺失突变由复制酶工作错误导致的突变机理”。  

  陈剑平的这项成果获得了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荣誉。在当时重奖物质条件成风之时,浙江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不奖汽车、住房,而是奖给陈剑平一个实验室,使陈剑平回国后能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抢占制高点。  

  1995年,由浙江省政府支持的“真菌传植物病毒省级实验室”建成时,陈剑平回到了送他出国深造的浙江省农科院。10多年来,陈剑平在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中药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土传毒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原创性工作。近年来,鉴定了49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了8个新种,开展了病毒基因组全序和系统进化研究,测定的病毒序列占全世界测定的RNA病毒序列总数的8.1%。从1995年起,他们筛选了5个对全球大麦黄花叶病毒免疫的新抗源,合作培育出3个抗病品种,累计推广60多万公顷。



        用一生时间,做好一件事,就是在植物病毒学领域里,当好探路先锋,做个科学卫士。这是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立下的志向。20多年来,陈剑平一直为他的志向努力着。

        如今,陈剑平不断拓展植物病毒研究领域,鉴定了49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了10个新种,开展了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化研究,测定的病毒序列占全世界测定的RNA(美国生物信息中心)病毒序列总数的8.1%,占真菌传麦类病毒序列总条数的63.5%。

        1989年,27岁的陈剑平前往英国进修一年。在这里,他开展了真菌介体内病毒定位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陈剑平一共观察了10000多个真菌超薄切片,取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1990年夏天,陈剑平带着完成的实验报告,陪导师参加第一届国际真菌传植物病毒大会。会上,他的报告使整个会场沸腾起来————这个困扰国际植物病毒学界30多年的难题,竟然被一个年轻的中国进修生攻克了,这意味着真菌传植物病毒这一世界性病害,将从此被揭开神秘面纱。这项成果后来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5年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陈剑平应邀再次前往英国,与苏格兰作物所进行3年合作研究,并在丹迪大学注册攻读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经过3年探索,陈剑平不仅发现了一种病毒突变体,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因组突变机理、突变因子以及突变性生物学特性,还鉴定了病毒基因组中控制禾谷多粘菌传播特性的基因片段,又一项植物病毒学界20多年没有突破的世界难题被他攻下了。

        当时,他的导师希望他能够留在英国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但是陈剑平婉拒了。他一直都抱有坚定的信念———为国效力,为国家农业发展作贡献。1995年,陈剑平回到了浙江省农科院,在新成立的真菌传植物病毒省级研究室大展身手。

        生在农村,读的是农业大学,工作在农科院,陈剑平的人生始终与“农”字紧紧相连。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除了在业务上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专家之外,更要努力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发展宏观战略专家。

        陈剑平用行动逐渐接近了自己设定的目标。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间,他发表的真菌传麦类病毒论文占世界同类论文总数的186%。陈剑平以第一完成人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次,农业部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次。他还培养了博士13名,硕士5名,其中有多名学生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在农业科研战线担当主力军。“我愿意做‘服务员’,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后来人,尽可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这是陈剑平的心里话。

        陈剑平和他的博士生们一起,撰写了《植物病毒种类分子鉴定》、《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两部著作,累计230多万字。这是迄今该研究领域出现的仅有的两部专著,为植物病毒检测、诊断和控制,防止外来病毒传入,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和相关技术。

        陈剑平和他的科研团队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大麦黄花叶病是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大麦重大病害。从1995年起,陈剑平他们筛选了5个对全球大麦黄花叶病毒免疫的新抗源,合作培育出3个抗病品种,累计推广60多万公顷,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仅苏浙沪地区就挽回经济损失7亿多元。



  陈剑平的办公室里,办公桌、会客桌、沙发、凳子上都摆满了资料,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担任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一职后,陈剑平依然能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奥秘就是见缝插针,稍有机会就随时随地捧起资料。  

  1985年陈剑平大学毕业来到省农科院,便开始了植物病毒基础和应用研究。27岁那年他在英国率先发现禾谷多黏菌体内植物病毒,提供了真菌传播植物病毒的第一个直接证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植物病毒与其禾谷多黏菌介体内在关系,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被誉为真菌传植物病毒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进展。这项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的成果后来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5年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以陈剑平为第一完成人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已经有4次。2002年,组织上任命陈剑平为省农科院院长。从纯科研到科研、行政并举后,陈剑平对于人生轨迹的改变有着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从“I”变成了“T”。“I”就是“我”,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而“T”,由一竖一横组成,是英文“团队”(Team)的第一个字母。“除了要写好一竖外,还要用这粗壮的一竖支撑上面的一横,聚集、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个优良的团队,让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并不断地超过自己。”陈剑平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设想。2000年以来,陈剑平与他的团队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鉴定了10个属49种重要病毒,发现10个病毒新种。他们测定的这49种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占国际基因数据库同期收录的植物RNA病毒序列总量的8.1%,其中20条序列被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确定为病毒标准序列。  

  行政管理工作占用了陈剑平大量的时间,而提示病毒世界的谜底对他来说又有无穷的乐趣,时间哪里来呢?采访中,他摸出一根烟点上,笑笑说:“我原来是不抽烟的,就因为写书太累了,染上了抽烟的坏习惯。”原来,2004年一年里,他几乎每晚工作到凌晨两点,完成了《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这一植物病毒研究的巨著。“说实话,到现在,我当院长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官,而把这个岗位当作人生的一个职业阶段。当院长为的是报恩还账,因为我的成长道路上有那么多贵人相助,我现在应当多为后来者创造条件,让他们能更快地成长,为国家多作贡献。”谈起他培养的学生陈炯,44岁的陈剑平满脸自豪。“我29岁被评为研究员,他27岁就被评为研究员了。”在陈剑平案头上摆着他与陈炯的专著《植物病毒种类分子鉴定》,陈炯的名字放在了他的前面。“当年我在英国洛桑实验站发现禾谷多黏菌体内植物病毒后,我的老师亚当斯教授自己出钱让我去参加国际真菌传植物病毒大会,并坚持让我作学术报告,这种甘当人梯的精神我永志不忘。”
作者: 2007-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