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流行病与传染病

曹务春:破解SARS之谜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我国SARS研究取得重要进展9月13日,影响因子为51。296的世界著名生物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SARS恢复期病人保护性抗体消失》的论文,这一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曹务春等完成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我国SARS流行病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曹务春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

点击显示 收起

我国SARS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9月13日,影响因子为51.296的世界著名生物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SARS恢复期病人保护性抗体消失》的论文,这一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曹务春等完成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我国SARS流行病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曹务春

  

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更应关注SARS去向

  

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例特殊病人,临床表现为发烧、咳嗽和肺部感染,后被诊断为一种病因不明的非典型肺炎。进入2003年,这一后来被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传染病,开始向全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蔓延。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引起的恐慌和影响,更远远超过了SARS本身。SARS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而且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到2003年6月下旬,SARS疫情得到控制。尽管此后“怪疫”在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对于SARS这一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自然感染史却始终是科学家们有待破解之谜。

  

一般来说,每种传染病都有其自身的流行规律,会反反复复出现。如艾滋病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至今,在全世界不断蔓延和扩展,已经有大约4000万人被感染;还有埃博拉病毒导致的出血热,也是在某一地域反复地经常流行。但SARS作为一种突如其来的新发传染病,却是来无影去无踪,很多科学问题至今我们尚不了解。作为一个完整的流行病学研究,我们不仅要研究SARS的“来龙”,更应追踪它的“去脉”,即全面了解SARS的自然感染史。

  

但实事求是地讲,随着SARS的消失,人们对于SARS的研究也逐渐失去了热情,关心SARS“去脉”的人并不多了。SARS暴发后,4年过去了,但并未复燃,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传染病的自然史包括它的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极期以及恢复期等,加强对SARS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础研究,将为有效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提供理论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能获得终生免疫保护

  

天花在全世界的大流行曾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SARS。公元1796年5月17日,英国著名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成功地进行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试验——天花接种。这项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了人类上千年、曾夺走了上亿人生命的被称为“死神帮凶”的天花从此再也难以猖獗。通过接种牛痘(天花疫苗),人们获得了对天花的终身免疫保护,天花是目前唯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那么,人群在感染SARS以后,其保护性抗体是否能长期存在?患者是否也能够获得终生免疫保护呢?这是SARS的一个待解之谜。

  

我们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的SARS病例诊断标准确诊,以及血清IgG抗体检测阳性为标准,选取了56名SARS恢复期病例,分不同时段采集血清标本,采用两种可靠的抗体检测方法,即ELISA法检测IgG抗体、体外中和实验检测中和抗体,系统观察了自然感染状态下SARS病人体液免疫动态变化。经过3年多的研究,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病人在感染SARS冠状病毒后,体液免疫持续时间较短,1年之内抗体水平尚比较稳定;但1年半后,特异性保护抗体水平急剧下降;3年后,约1/4病人特异抗体消失。特别是我们发现伴有骨股头坏死的患者其抗体水平下降更为显著,提示他们更易再次感染SARS,该研究发现得到了审稿专家的共同认可。

  

我们关于SARS病人血清流行病学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SARS病人感染之后不能获得持久的终生免疫,因而还可能被再次感染。此发现解开了SARS抗体保护可持续多久之谜。同时,这一研究对SARS疫苗的开发和人群预防接种具有指导作用,为制订针对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新发传染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解开SARS之谜,除了需要弄清楚患者病后免疫力可持续多久之外,SARS冠状病毒排出持续时间、影响病原体存在的因素、病原体变异规律以及人群易感性等等问题都有待破解。

  

在系统观察自然感染状态下SARS病人体液免疫动态变化的同时,我们还从多角度对SARS病人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阐明了SARS病人的病毒排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在SARS患者恢复期排泄物中没有分离出病毒,也没有发现活病毒存在;同时,对70名密切接触者我们也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与SARS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同事也没有发现再感染的发生。说明这类已经治愈的病人,虽然仍然有病毒排出,但已不再具有传染性,解开了另外一个谜。

  

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我们还发现,虽然各地SARS暴发流行时间各有不同,但SARS冠状病毒在不同流行阶段都遵循同样的变异规律,病毒在同一传播链的不同宿主体内传播时已发生变异,推测可能与基因型变异、感染性降低有关。但是,在同一人体内,SARS病毒并不发生变异。SARS过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防护条件,为什么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发病呢?我们开展的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明确了人群基因多态性与SARS易感性的关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新发传染病》、《传染病杂志》、《生物医学中心—传染病》等国际核心期刊分别发表了我们上述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SARS的发展规律,为防控其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新思路。应当看到,SARS是一种很特殊的传染病,目前有关SARS的诸多科学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能SARS一来就一哄而上、SARS一走就随风而去。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讲,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破解SARS之谜。

  

(《科学时报》记者潘锋  通讯员吴志军 郝成涛  采访整理)
作者: 2007-1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