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细胞分子与蛋白质组

当修复酶和转录复合体“邂逅”时

来源:生物通
摘要:来自美国国立关节炎骨骼肌肉皮肤病研究所(NIAMS)、美国癌症研究所(NCI)和IntegrativeBioinformatics公司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axiatelangiectasiamutated,ATM)的蛋白酶在修复DNA损伤时发挥重要重要作用。文章作者RafaelCasellas说,DNA损伤后,细胞的保护机制或者进行损伤修复......

点击显示 收起

        来自美国国立关节炎骨骼肌肉皮肤病研究所(NIAMS)、美国癌症研究所(NCI)和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公司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的蛋白酶在修复DNA损伤时发挥重要重要作用。详细内容刊登于近期《Nature》杂志。

        文章作者Rafael  Casellas说,DNA损伤后,细胞的保护机制或者进行损伤修复或者启动自杀程序,目前不清楚的是细胞进行这种保护功能的方式。Casellas的研究重点是一些在免疫反应时故意断裂和修复的基因。通过紧密控制DNA片段断裂和重新结合,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成千上万种几乎能够抵挡所有入侵者的抗体。这种遗传重组过程的修复酶,必须能够识别和修复紧密折叠的DNA中的断裂。在免疫球蛋白基因重组过程中,DNA被翻译为功能蛋白。

        转录可能会出现DNA损伤,Casellas想知道的是DNA损伤后如果转录继续进行,修复酶是怎么可能完成修复的。将DNA比作一段拉链,拉链的一头(转录复合体)会不断通过互锁的两边,到达断裂位点,最终坠落,拉链拉开也许会妨碍修复受损DNA的机制。

        Casellas推测一旦出现DNA损伤,会有一种调节活性关闭转录直至修复酶纠正了损伤。由于B淋巴细胞相对稀少,Casellas等选择观察一种含量较为丰富的基因——核糖体基因。他们为Polymerase  I加上绿色荧光蛋白,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用特定波长的激光诱导聚合酶发挥活性的DNA位点断裂。利用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公司的ProcessDB软件和Robert  Phair博士发明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人员证明转录复合体在DNA损伤位点会停留5分钟。

        可能是DNA损伤本身物理性干扰了转录,但研究人员推测修复酶能够关闭转录所需的聚合酶。为了验证这种假说,他们在缺乏多种修复酶的细胞中重复实验,大多数缺乏似乎不会导致停滞,然而,缺失三种修复蛋白因子——ATM、Nbs1或MDC1之一的细胞来说,即便遇到DNA损伤,转录依然如故。说明这些蛋白负责在DNA损伤附近位点关闭转录,以保证修复的环境比较稳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没有这些因子的情况下,修复应该不算太好,会出现遗传变异。的确,科学家早已知道缺乏ATM的人类患者会出现遗传变异,细胞转化和发生肿瘤

        此次是首次在活体细胞中实是观察转录和DNA损伤修复之间的复杂机制,这种方法为揭开健康和患病细胞的内部分子途径开辟了新的道路。(生物通  小粥)
作者: 2007-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