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中医临床快报

吴水生 郭改革:汲取中药药动学理论精华改进中医临床用药

来源:
摘要:福建350003)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在西药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为临床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单方及复方在体内......

点击显示 收起

(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福建350003)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在西药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为临床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单方及复方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和药  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揭示方剂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组方原理及配伍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中药的剂型改革和新药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强度取决于血液和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后者又取决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和给药方案。因此,药动学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对中药及复方药动学、证治药动学、中药时辰药动学、中药血清药理学、中药胃肠药动学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以方剂药动学理论和成果来指导方药的服用不仅十分的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可能。
  1  传统中医服法  中医方药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服法的恰当与否,势必影响药物的疗效。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已认识到服药方法及时间适宜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服法的重要性。古代医家对某些方剂的用法上也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桂枝汤、十枣汤、鸡鸣散等等。但是,遗憾的是现代中医在指导患者服用方剂时,往往失却了传统的精华,绝大部分都是嘱咐患者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问题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服药方法是否适合于所有病情与病人?显然,从现代药动学观点看此服药方法是有问题的!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应用复方药动学理论,进行复方的药动学实验,获知中药及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科学地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现举桂枝汤为例,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项记载了桂枝汤的用法:桂枝去皮三两、白芍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可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出不止,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服法甚为详尽与周全。但现行我国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中关于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却只有:水煎服,温覆取微汗的简单要求。也即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来用。
    那么张仲景所推荐的服药方法是否恰当与必要?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是否药效一样呢?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服用桂枝汤后提高环境温度并辅以灌服小米粥,能增强桂枝汤的抑制病毒性肺病变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说明“啜热粥温覆以助药力”的科学性。以小鼠巨噬细胞功能为指标,桂枝汤一日2剂的作用强于一日1剂,连日服的作用强于非连日服。一日总量分三次口服,每隔2.5小时,作用也明显强于一次服,证明桂枝汤宜多次分服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因为一日2剂的血药浓度高于一日1剂;连日服有利于保持血药浓度在一较高水平;一日总量分3次口服,每隔2.5小时是否因其半衰期短,分3次服用能够更好维持其有效血药浓度水平?这有待实验的验证与进一步的阐述。    
2  中药药动学研究对临床用药方案的指导意义  用中药药物动力学参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解决合理用药问题,计算出首剂量、维持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以及制定各种给药途径的用药方案等,从药物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中药方剂的组成原理,是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对香薷散的传统煎、服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实验动物一次性口服给药,仅呈现短暂之退热作用,对整个发热过程的体温反映指数(TRI)无明显影响。而连续3次给药,能延长其退热时间,对TRI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连续而非间断给药的重要性。赵氏在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患者脑血流作用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证实该方具有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与降低其血管阻力的作用,并呈量效关系。而用天麻钩藤饮给药,不同效应器的量效关系各不相同,表现为在体内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为6.08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1.72小时,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的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为8.61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2.62小时。提示临床给药须缩短间隔时间以维持有效血液浓度,即至少日服3次为宜。
    从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的角度,增加服用量与次数可以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有利于药效发挥而减短疗程。但任何药物都有用药量的限度,尤其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就得减少用量,适当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现举一典型例子加以说明,关木通水煎剂有毒成份的表观毒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关木通水煎剂中毒性成份的小鼠口服表观半衰期为31.87小时,属于较长半衰期药物,在临床用药注意可能发生的蓄积毒性,并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为此诸如马兜铃、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在临床运用中就得注意疗程长短的问题。然而某患有白塞氏病的患者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15个月,共服约6gx180袋,最终导致肾脏损害。但如果该患者或其处方医生懂得上述关木通的毒代动力学特征的话,此类不幸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  剂型的选择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说明不同的剂型对药剂的影响。各种剂型均有它的优缺点,对剂型的选择也需建立在其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如为了确定中药新药前列栓的给药途径,厉氏等采用R,P—HPLC法,比较研究前列栓经口和经肛门给药的药动学差异。结果表明:(1)经肛门途径用药,小檗碱在多数兔体内为一室开放模型,少数呈现为二房室模型,个别只能用统计矩拟合。(2)经灌胃途径给药,多数兔血药浓度在检测限以下,仅有2只能测到完整曲线,可用一房室模型拟合。灌胃与肛塞相比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仅为26.07%和6.18%;(3)前列腺组织药物浓度,经肛塞途径能测到部分1—2小时点的小檗碱浓度,但不足以构成可分析的浓度、时间曲线,而灌胃途径则根本无法测到小檗碱浓度,两组间差异极显著。经肛塞给药有以下优点:吸收速度快、血药浓度高、血药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靶器官前列腺组织内药物浓度相对较高,且药动学参数随兔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该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前列栓的经肛门途径给药和栓剂剂型的确立提供了依据。至于要发展新型的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中药制剂如注射剂、经皮给药系统、缓释控释制剂等更应有药物动力学的基础。
    虽然,目前的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成果还不是太多,要真正应用中蓟复方药动学理论与成果来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为时尚早。但是,广大的中医实践者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用药方法的重要性,通过摸索,选择出最佳给药方式、间隔时间、疗程变化及与病情相适应的剂量等,充分发挥药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那么此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 吴水生 郭改革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