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遗传与基因组

人体“第二基因组”初现端倪

来源:新京报
摘要:他的消化系统被加以亮色,夺人二目,封面大标题是:“我们的第二基因组”。每个人只有一个基因组,“第二基因组”是什么呢。答案:它是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基因组。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家联手,为124个人肠道里的微生物进行基因测序,这些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神头鬼脸的小东西,终于开始在我们的视野里变得清晰起来。...

点击显示 收起

  3月3日的《自然》杂志封面上,赫然站立着一个蓝色透明男子。他的消化系统被加以亮色,夺人二目,封面大标题是:“我们的第二基因组”。每个人只有一个基因组,“第二基因组”是什么呢?答案:它是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基因组。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家联手,为124个人肠道里的微生物进行基因测序,这些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神头鬼脸的小东西,终于开始在我们的视野里变得清晰起来。



  1  源起  我们是细菌的“殖民地”



  这次研究工作的学名叫做“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参与这项研究的恩里奇(Dusko  Ehrilich)对记者说:“这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之一”,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有重要的关系。这是因为它把视线投向了我们身体里最重要的“居民”———肠道微生物。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表示,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细菌的乐园。一个成人体内的细菌总重量大约有1.5千克,一般认为其总数至少是人体总细胞数的10倍。科学已经知道,肠道中的很多细菌可帮助人体处理复杂的化合物,生成氨基酸和维生素,因此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以为是你自己消化了那些食物,以为自己合成了那些营养物质?错!没有体内细菌的帮助,我们的消化功能就要出问题了。但同时,“臭屁”的臭味也来自那些细菌。它们还可能产生毒素,引发肠炎。



  云无心说,我们肠道里的菌群是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个体数目庞大,还处在永不停息的更新换代之中。在大肠中,每分钟死亡和新生的细菌多达两百万到五百万,而在小肠之中,这个数字还要高上10倍。有一些细菌是常住的,在肠道的固定位置繁衍生息,而其他一些则是流浪的,随着食物穿肠而过,来去无牵挂。随着肠道顺流而下,细菌密度也急剧增加。在小肠里“地广菌稀”,每毫升肠容物里还只有1000个细菌的样子;到了大肠,就发生了“菌数爆炸”,一毫升肠容物里的细菌达到了上千亿。



  所以,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肠道菌群是我们的共生生物,而在肠道细菌看来,我们是他们的“地球”。参与“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的雷斯(Jeroen  Raes)在接受BBC采访时说:“我们都是会走路的细菌殖民地。它们有着非常大的多样性,肠道细菌数是我们人类细胞的10倍,细菌包含的基因大概是我们自己基因的100倍。”



  2  方法  “简单粗暴”放“鸟枪”



  为了研究肠道微生物,欧盟资助了宏大的“MetaHIT”项目。该项目的合作伙伴包括了来自中国、美国、丹麦、法国、日本、西班牙、英国、芬兰等8个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13个成员,而我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了MetaHIT计划中肠道微生物样品的测序及后续生物信息分析工作。《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正是MetaHIT、华大基因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科学家联合研究工作的共同结果,他们的雄心就是给人体肠道微生物做“菌口普查”。



  那么,这么复杂纠结的系统,如何进行研究呢?在过去,科学家通过显微镜研究肠道细菌。不同的细菌往往看起来非常相似,而且人工环境下培养肠道细菌也非常困难,所以当时有些成果,但对肠道菌群的生态系统的了解始终无法突破。



  最新的方法直接突出,向人们展现了肠道生态系统的全貌。“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使用的方法有点粗鲁和吓人。研究者把便样里的所有细菌的DNA提取出来,然后对它们进行分段扫描。分段扫描的方式是随机的,从而形成很多个“单摆浮搁”的基因片段。这种方法有个俗名,名叫“鸟枪法”(Shotgun)。就像装填霰弹的鸟枪一枪打出几百个弹丸一样。这样,就像霰弹打鸟一样扫描一番之后,会得到很多个基因片段。这些基因片段的总信息量要远大于被测序的基因的信息量。这样,就会有很多重合片段,可以通过这些重合片段了解基因的真实顺序。这就好比把“床前明月光”扫描3次,分别得到“床前明”、“前明月”和“明月光”,根据计算,可以把“床前明月光”复原。



  比起“从头到尾”的测序法,“鸟枪法”因为其“简单粗暴”而容易实行,但前提是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华大基因研究所凭着其超级计算机的云计算技术,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3  成果  160种细菌占优势



  根据华大基因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共获得330万个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的有效参考基因,约是人体自身2万个基因的150倍。该基因集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



  研究人员表示,从这个基因集中可以估计,人体肠道中存在1000种到1150种细菌,平均每个人体内约含有160种优势菌种。这些细菌之间的差异要小于之前的估计,约40%的细菌可在半数研究对象的肠道中找到。



  对于这一系列数据,一般公众可能最想知道的是这次研究到底发现多少种细菌,有多少种是之前没有发现的?对此,华大基因研究所的覃俊杰博士表示:“关于细菌的分类,现在一直存有争议,我们的研究更倾向于从基因角度去描述人类肠道菌群”。而对于细菌种类的估计,恩里奇做了个简单的计算,我们找到了大约300万个基因,每个细菌平均有3000个基因,两者相除是1000,但是很难确知到底有多少种细菌。现在,我们研究的是人类肠道菌群,未来还会更加细致地描述每种细菌。



  现在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令人兴奋的结果。根据对基因信息的统计可知,肠道细菌在人和人之间的相似程度超出了此前科学家的估计。目前已分离的肠道细菌大部分是多数人共有的。此外,也存在只有个别人拥有的肠道细菌,并且这些细菌绝大多数都是未知的。



  恩里奇表示,如果看任何两个人,会觉得区别比较大,但是考察很多人,会发现总体上来说人体内的细菌还是很相似的。他说,肠道内所有的细菌就好比标准的蛋糕,每个人都从其中切走几块,可能你切了一块有巧克力的,我切了一块有草莓的,他切了一块有猕猴桃的,看起来不一样,但其实都是这块“蛋糕”的一部分。但还是很有可能我的肠道里有一种细菌,是其他多数人都没有的。



  【链接】



  事关“便便”



  如今,以往被认为是隐私禁区的排便问题成为了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与排便有关的养生图书不断出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不忌讳谈自己的粪便,并且亲切地称之为“便便”。



  在研究人体肠道微生物的过程中,“便便”立了大功。作为食物最终产物的它们经历了肠道的全部旅行,所以里面包含着人体肠道内的全部细菌。便便排出体外,所以不需要使用“侵入性”的方法提取样本。那么,要做人体肠道菌群基因组研究,一个人需要贡献多少便便呢?恩里奇说:“手指尖那么大一点点就可以。”



  顺便说一下,英语中指代“便便”的词汇异常丰富。除了为人熟知的“shit”之外,还有“dung”、“feces”、“ordure”、“turd”等等。在关于“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的英文报道中,用的则是“stool”这个词,听起来很可爱,正像中文中的“便便”。



  还有一个词一定要记住,那就是“便样”。随着对肠道细菌研究的深入,未来肠道菌群将成为检验人体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所以提供“便样”的场合不会少。英文中的“便样”是“faecal  sample”,“faecal”源于拉丁词汇,听上去还是很雅致的。



  人体肠道中的细菌总数惊人的庞大。很显然,它们一定做了些什么。根据以前的研究,人体肠道中的细菌可以帮人分解一些营养物质、“训练”免疫系统、阻止有害菌的生长、产生出一些人体需要的维生素,以及产生调节人体脂肪储备的激素;同时,有些种类的肠道细菌可能会造成疾病,增加寄主癌症的危险。因为肠道菌群过于复杂,所以之前人们对它们,以及它们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我们对月球表面的了解。



  1  重要  细菌虽小作用多



  人体和很多微生物共生,其中大多数微生物都生活在肠道里,其中大多数是细菌,还有一些真菌和原生生物。在人的粪便中,大约有60%的干重是细菌。



  “这儿有这么多细菌,它们一定干了些什么。”“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的参与者恩里奇(Dusko  Ehrilich)说。之前,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细菌并不是单纯的“无害寄生物”,它和人类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对人类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直观的,既然便便的大半是细菌,那么细菌肯定对排便有着很大影响,便秘肯定和“不好的菌群”有关。



  细菌能产生可以降解一些碳水化合物的酶,这些降解产物可以被人体利用。如果缺少这些细菌,人体可能无法降解一些营养物质,比如说人体需要特定的细菌才能降解乳糖,缺少了它们可能会患“乳糖不耐症”。但是,当细菌分解蛋白质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



  人体对脂肪的吸引和储存也和肠道细菌有很大的关系,肥肠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正常人不同。肠道细菌还会产生一些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K、维生素H、叶酸等,还能帮助人体吸收钙、镁、铁等微量元素。



  肠内菌群还会阻止有害细菌的繁殖,保护人体健康,方法之一是产生乳酸,把坏菌“酸死”。一些细菌还可以帮助防止肠炎的发生。



  人体肠道细菌甚至还会和人体产生一些更“直接”的作用,它可以加快肠道表皮细胞的生长,控制它们的分化。它们还可能会促进肠道附近的淋巴细胞的生长。肠道菌群会刺激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并且不断“训练”它,让它增加“分辨敌我”的能力。它还和防止人体过敏有关,经过肠道菌群合理“训练”的人体免疫系统不会轻易做出过激的反应,也就是说让人“过敏”。恩里奇说,婴儿获取一些细菌,人体的免疫系统想要排除这些细菌,有些细菌活了下来。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肠道细菌共同演化。



  2  了解  尚不知“从何而来”



  虽然已经知道了肠道菌群的一些作用,但是科学家对它们本身,以及它们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还刚起步。在记者和恩里奇的交流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不知道”。



  恩里奇说,“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是当代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人体肠道微生物对人的健康和日常幸福都关系重大。很多人都有便秘的问题,虽然不算大病,但让人每天都感到“不幸福”;而和肠道微生物有关的肠炎往往反复发作,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肥胖症也和肠道细菌有关,很可能“瘦下来”的秘密就在人的肠子里。在“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选中的124个样品提供者中,就有患有肠炎和肥胖症的病人。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发现病人肠道菌群的基因组成和正常人有很大不同,但具体的机理仍然不得而知。



  那么,这些细菌是如何进入到人体里的呢?恩里奇说,以前有人认为婴儿从母亲的乳汁里得到肠道细菌,但研究发现婴儿的肠内细菌和母亲的相似程度并不高。所以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是婴儿们在玩耍中吃进了环境中的细菌。但是如果要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不起,目前科学家也不知道了。过去,因为肠道细菌很难从外观上分辨,也很难在实验室里培养,所以科学家们很难对它们进行研究。基因测序技术提供了基本的手段。“未来我们可以跟踪婴儿的环境和肠内细菌的情况,来了解细菌是如何进入人体的。”恩里奇说。



  那么,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菌群也各不相同。对于菌群来说,一个人的体质就是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的人好比“雨林”,有的人好比“沙漠”。那么,能否单纯地通过改变菌群来改变人的健康状态,或者人的体质决定了他拥有的菌群?恩里奇说:这个问题很好,但对不起,我们还不知道答案。



  那么了解到人体健康和菌群的关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恩里奇说,我们肯定不只是搞科研,然后把病人扔在那里说:“你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肯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但如何帮助呢?对不起,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现在,人类技术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提高已经大大改变了环境,是否会影响到人体肠道细菌?恩里奇的回答如你所想依然是“不知道”。但他表示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举例来说,瑞典50%的人患有过敏症;而离瑞典不远的爱沙尼亚却只有10%的人患有过敏症,同时,后者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远不如前者。这或许说明卫生条件(太好)和过敏症有关,而过敏症又可能和肠道细胞有关。所以,中国人说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可能真的有道理。



  3  未来  进一步研究已经开始



  现在我们对肠道菌群是“一问三不知”,但恩里奇表示,有了基因测序的工具,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将翻开新的一页。不过,基因科学家并不了解医学和营养学。未来他们将和医学家、营养学家广泛合作,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未来,他们将进行更多的分组比较,了解年龄、食物、周围环境等因素对肠内菌群的影响。



  “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的主导者是欧洲的“MetaHIT”计划,中国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基因测序工作。这项研究的124个样本提供者都来自于欧洲。现在,华大基因正在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合作,做中国人肠道菌群的研究。这个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比较中国人与欧洲人在肠道菌群上的差异,毕竟二者的饮食文化迥异;第二,研究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



  恩里奇说,在10年内,医生看病不但会要你的血样、尿样,还会要你的便样。而参与研究的伯克(Peer  Bork)说:“知道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合对了解人做肠道微生物的平衡非常重要,我们以后就可以用粪样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作为人体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喝下含有特定细菌的酸奶,就能解决某种健康问题。”



  4  注意  商业广告有些夸张



  虽然科学家们现在对人体肠道菌群了解很少,但看起来食品商和保健品商们已经对它们“了解甚多”。关于“益生菌”的广告早就铺天盖地了。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说,广告大半言辞夸张。



  一百多年前,俄国免疫学家梅哥尼科夫(Metchnikoff)注意到保加利亚农民比较长寿。他把原因归结于其食物中的发酵牛奶含有的活细菌。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科学研究逐渐认可了这个概念,认为补充足够数量、适当种类的活细菌,有助于人类增强免疫力、抵抗细菌感染等等。对于益生菌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据统计,在1965年至2008年之间,人们至少进行了3000项关于益生菌的临床研究。在针对拉稀、免疫、过敏、癌症、女性健康方面,都有许多正性的实验结果发表。对于细菌种类、剂量、作用机理、安全性能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



  对于益生菌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至今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报道;而遗憾的是,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目前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距离真正可靠地造福人类,却还任重道远。



  “益生菌”只是一个类似“好人”的概念,有无数的细菌可以称为“益生菌”,而每一种都不相同。益生菌甲的功能可能在益生菌乙中完全不存在。而且,目前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一种菌的。当把多种菌混合在一起以希望获得多种功能的时候,它们之间是否会互相影响?可惜的是,这样的研究还很欠缺。



  新知周刊采写/本报记者  刘铮  本专题所用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专题感谢:覃俊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然》杂志文章主要作者之一)、恩里奇(欧洲MetaHIT计划参与者)
作者: 2010-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