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血液

滤走血中癌细胞 输回患者体内

来源:成都商报
摘要:一个现实肿瘤手术中,患者会大量失血,而采用普通的血液回收技术可能会造成肿瘤的医源性转移一个突破利用癌细胞是有核细胞的特点,华西医院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有核细胞净化器去除回收血液内肿瘤细胞两大意义能够减少肿瘤手术患者库血的需要量。能减轻输血对患者免疫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或延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攻守兵法调......

点击显示 收起

  一个现实



  肿瘤手术中,患者会大量失血,而采用普通的血液回收技术可能会造成肿瘤的医源性转移



  一个突破



  利用癌细胞是有核细胞的特点,华西医院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有核细胞净化器去除回收血液内肿瘤细胞



  两大意义



  能够减少肿瘤手术患者库血的需要量;能减轻输血对患者免疫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或延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攻守兵法



  调虎离山



  计略发动者:医生军团



  实施方法:用手术的方法将恶性肿瘤切除(普通肿瘤手术)



  借尸还魂



  计略发动者:肿瘤军团



  实施方法:术后患者输血,如果输入的血液中有癌细胞,肿瘤随即复发



  苦肉计



  计略发动者:医生军团



  实施方法:用射线的方法杀死了血液中的癌细胞,但不能及时回输给患者(德国Hansen教授实验)



  釜底抽薪



  计略发动者:医生军团



  实施方法:利用癌细胞是有核细胞的特点,用过滤有核细胞的过滤器过滤患者血液将其清除(华西医院最新技术)



  手术中被癌细胞污染的血液,还能再回输到自身患者体内吗?全世界的医生,恐怕都要坚决地摇头说:NO!  Impossible!———尽管当今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恐怕还达不到直接去掉癌细胞的水平。



  这样设想并非多此一举:对于输血患者,输血量越多,肿瘤的复发越快,患者生存时间越短。然而,不输血将会导致患者血红蛋白的降低,同样会使患者的生存时间缩短。输血?还是不输血?是医生两难的选择。



  通过将近八年的努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对这项禁忌有所突破。该团队获得多项专利的《肿瘤手术患者术中血液回收》技术已经获得初步成功。



  今后,从血中“捞”出癌细胞将不再是神话。打好消息传来:今年,这项全球领先的新技术预计将投入临床。一经推广,这将解决我国癌症患者500万吨手术用血需求。



  医生困惑:输血?还是不输血?



  “我是癌症,大家可以叫我恶性肿瘤。除了人类的头发,任何一个地方,我都可以生根发芽。人类目前对付我主要的治疗方式,就是用手术的方法把我切除。哼,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搬家’。”  ———设计台词



  手术台上,大多数临床医生都会面临一个选择:输血,还是不输血?华西医院该课题研究组成员之一、麻醉科医生杜磊,绝不缺乏类似的经历。1996~200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了6万余例肿瘤手术。也就是说,外科手术中,肿瘤病人的手术占到了32.18%。“这是我们时刻需要面临的难题。”



  对一个癌症患者来说,这样的选择更让医生两难。由于大多数恶性肿瘤血供丰富,术中出血较多,术后血液需要量也逐年递增。对于输血患者,输血量越多,肿瘤的复发越快,患者生存时间越短。然而,不输血将会导致患者血红蛋白的降低,同样会使患者的生存时间缩短。例如,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血红蛋白小于120g/L的患者。



  输血?还是不输血?临床医生陷入了两难境地。而更令人担忧的还在后头:如今肿瘤手术在逐年增加,高难危重患者比例不断加大,手术对血液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估计,肿瘤患者的输血量已超过500吨/年,超过我国血液需要量的1/3,这不仅加剧了供血的严重短缺,而由此带来的输血相关并发症也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严峻问题。



  美丽梦想:不再“打血仗”



  “通过我的‘调遣’,总能有大量的血管将我‘供养’着,要是切除我,人类难免大出血。不管是输别人的血,还是输患者自己的血,哪怕有一个癌细胞,我都还会想方设法地回来!”———设计台词



  30多年前,“白衣天使”们就意识到:在手术中失去的血,白白浪费太可惜。于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术中使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开始普遍使用。



  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血液回收”:医生拿着一根带着吸管的吸引头,对准患者创口涌出的血液,利用负压原理将其吸入回收机内,经过离心分离、生理盐水洗涤,血液中的坏死组织及杂质被分离出来,剩下的鲜活的红细胞被存入血袋,再重新输回到患者的体内。目前,血液回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心脏、骨科等手术。是否能将这种技术直接用于肿瘤手术呢?不幸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手术中,由于手术的挤压和肿瘤血管的破坏,肿瘤细胞从肿瘤组织脱落下来,造成回收血液的污染。可以想象,如将这些血液回收后直接输给患者,可能会造成肿瘤的医源性转移!



  如何能“抓”出血液中的癌细胞?上世界90年代中期,德国的Hansen教授用射线的方法杀死了血液中的癌细胞。但是这样的方法操作复杂,虽然杀死了癌细胞,由于不能及时回输给患者,没有办法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终极追捕:“揪”出血液中的癌细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课题组也一直关注着肿瘤手术自体血液回收这一国际难题。课题组阵容强大:由麻醉学专家、肿瘤学专家、统计学专家、血液保护学专家、材料学专家和仪器工程师组成。对肿瘤患者手术中的血液,进行癌细胞的“抓捕”行动,这一干就是八年。  



  前期准备



  课题组经过了漫长的基础研究,并制定了严密的实验方案。2011年1月,身患肝癌的王老伯在手术前一天,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知情同意书》:我们邀请您参加一项使用有核细胞净化器去除回收血液内肿瘤细胞的可行性的研究……。仔细读完后,王老伯爽快地签了自己的名字。



  和王老伯一样,参加了此次研究的志愿者,一共有90名。病情涵盖肝癌、胰腺癌、胆囊癌、骨癌等。从手术一开始,医生就用血液回收机,将他们术中的失血全都收集了起来。  



  在1升血液中,肿瘤细胞有多少个红细胞有多少个?如何将他们的数量、活力、形态一一鉴别出来?专家们用上了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等先进手段。肿瘤们在显微镜下,全都显出了原形。在课题组进行的研究中,每升血液中的癌细胞,达到了10的6次方个。



  新武器问世



  在基础研究中,课题组的专家们发现,肿瘤细胞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是有核细胞,极其具有吸附性。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专家们发明了一种过滤器,专门过滤有核细胞。通俗地说,这个过滤器就好像一个漏勺,能把有核细胞都留下并紧紧地吸附。同时,这种过滤器对肿瘤细胞膜的直接破坏作用,就算通过了滤器的细胞,仍不能存活。经过反复而周密的实验、论证、调整,好消息终于来了:经过滤器过滤的血液,里面的肿瘤细胞已经完全被清除,红细胞“毛发未伤”!这样的“新武器”,已经达到了欧洲血液回收的标准。



  前景展望:



  今年可临床运用



  为了证实临床的有效性,一群精灵鼠小弟再次为医学献身,勇敢地打了头阵(上图)。这群鼠小弟叫做“裸鼠”,生活在37℃恒温箱里,本身不带有一点免疫力,是实验的最佳选择。实验的过程严密而又复杂,通俗地说:输入了过滤血的老鼠,没有长出肿瘤。而直接输入有癌细胞的血液,老鼠就会长出肿瘤。



  “我们的研究成果经受了国际检验,已经发表在国内外的相关杂志上。这是我们第一次将这项成果,在本土的媒体上公开。”华西医院该课题研究组主力成员之一、麻醉科医生杜磊说。



  对于这项成果的社会意义,课题组负责人、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这样评价:“它不仅能够减少肿瘤手术患者库血的需要量,从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住院费用;而且能减轻输血对患者免疫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或延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今年预计将这项技术运用到临床。”杜磊医生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华西医院的专家团队并不是孤军奋战。美国的Louisville大学的Martin领导的1个团队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这说明,肿瘤血液的回收正在成为趋势,几代输血人的理想正在迈进现实。
作者: 2012-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