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

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建立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癌症是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而癌症患者死亡主要是由于癌的转移。为此“癌转移”是21世纪生命科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顽症,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的汤钊猷、李雁、刘银坤、叶胜龙、钦伦秀、王鲁、孙惠川、周俭、徐泱、樊嘉等人完成的“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

点击显示 收起

  癌症是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而癌症患者死亡主要是由于癌的转移。为此“癌转移”是21世纪生命科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顽症,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的汤钊猷、李雁、刘银坤、叶胜龙、钦伦秀、王鲁、孙惠川、周俭、徐泱、樊嘉等人完成的“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最近荣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最新统计表明,一些重要的癌症,如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能生存5年以上的不超过三分之一,其中肝癌最差。上世纪60年代汤钊猷院士就在中山医院组建肝癌研究组开展肝癌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由于小肝癌的研究和亚临床肝癌概念的提出,使肝癌手术切除的效果提高一倍,由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美国金牌奖。加上后来的努力,如复发再手术切除、大肝癌缩小后切除等,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使我国的肝癌临床基础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由于研究肝癌转移不能用人体来直接作实验,迫切需要有高转移人肝癌模型为研究平台,包括体内研究所需要的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所需的细胞模型,通过在转移模型上的研究来为临床肝癌转移复发的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这一模型要求能模拟临床肝癌患者的表现,但世界上尚无这方面理想的转移模型。早在1982年,汤钊猷院士就建成国内首例人肝癌裸鼠模型,但该模型不出现癌转移。

  在汤钊猷院士的带领下,早在1995年前后就建立了国际上最早的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裸鼠和细胞模型,以后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在模型建立的技术路线有明显创新。无转移潜能的人肝癌裸鼠模型和细胞系不难建立,而有转移潜能者则十分困难。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采用恶性程度高的人肝癌切除标本完整组织块原位移植在裸鼠肝脏,经过2年的时间反复实验,在30例中仅1例获得成功。经过“肺克隆体内纯化筛选”,即“肝-肺-皮下扩增-肝-肺”多次重复才最终成功建立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LCI-D20,能基本模拟肝癌的临床进展。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的建立更为困难,世界上无经验可循,在已建成的高转移人肝癌裸鼠模型基础上,汤钊猷院士领导的课题组采用创新性的“体内和体外交替培养”的办法终于建成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MHCC97。进一步对高转移肝癌细胞系进行优化,于2001年建成相同细胞遗传背景人肝癌高、低转移细胞系MHCC97H和MHCC97L。2004年建成转移潜能逐级递增的人肝癌细胞系HCCLM3和HCCLM6。他们还发现并证明相同遗传背景细胞系在不同微环境影响下,通过连续筛选可获得不同转移潜能和不同转移靶向的细胞系,换句话说,就是将高转移肝癌细胞系有目的地分别在淋巴结及肺的微环境下培养,使其具有了定向转移到淋巴结和肺的能力。转移最好能肉眼看得到,将一种在荧光下发光的基因转入肝癌细胞系又建成自发绿色荧光高低转移的人肝癌细胞系,更方便了研究。

  该所应用此模型系统进行肝癌转移的相关研究,发现一系列与肝癌转移有关的基因和蛋白,有些结果发表在包括国际顶级杂志NatureMedicine等权威杂志上,并且有望通过在临床病例的验证为肝癌的转移复发提供预测。应用模型系统还发现了新的抗肝癌转移及肿瘤生长的制剂,例如证实干扰素有明显预防肝癌转移复发的作用,这篇文章发表在世界肝病的顶级杂志Hepatology上,随后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组、对照组各118例,治疗组每周三次,每次肌肉注射干扰素500万单位,连续应用18月)发现干扰素可推迟复发延长生存,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常规。

  此模型系统已在国内外60多个重要科研院所推广应用。如癌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用此模型作研究,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CancerRes上;香港大学肝病中心用此模型证实FTY720这个药物有抗转移作用,论文也发表在权威杂志ClinCancerRes上;第四军医大学用此模型筛选到2条肝癌拮抗肽。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癌症研究所,用此模型后认为:“这是目前可供研究肝癌转移和识别抗转移药物的第一个模型,显然对学术研究和筛选药物均很有用”。(陈君)

作者: 2007-3-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