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地沟油

地沟油折射监管漏洞 治理需立法更需执法

来源:食品科技网
摘要: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个具体措施不可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单靠一两部法也无法完全解决,而必须由多部法律构筑一个体系日前,公安部破获一起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这让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现。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点击显示 收起

 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个具体措施不可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单靠一两部法也无法完全解决,而必须由多部法律构筑一个体系

  日前,公安部破获一起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这让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现。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从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左右。“掏油人”看似不起眼,实际平均掏一桶油能挣七八十元。经提炼,即使按食用油市场价格的一半出售,每月也能赚1万多元。

  而一位接近“掏油人”的人士也曾在与《国际金融报》记者聊天中透露,认识某“掏油人”,一个月能卖出20吨地沟油。众所周知,地沟油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暴露在公众面前,虽然多部门重拳频出,但地沟油“阴魂不散”,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检测技术不健全

  据记者了解,检测标准的漏洞确实给了地沟油蒙混过关的机会。以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为例,食用油检验通常都是检验酸价、苯并芘、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但如果仅检验这9项,“地沟油”也很容易合格。

  虽然知道市场上流有地沟油,但是如何分辨地沟油却是一道难题。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种方法是“望闻问切”,通过辨别油的颜色、气味等分辨油的好坏。但是这一方法在专家看来,很不可行的。

  “"望闻问切"的方法没什么作用的,生产地沟油的厂家能够把颜色、味道等特征弄得以假乱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对记者表示,地沟油检测最重要是油脂含量,但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标准还不完善。

  罗云波告诉记者,“目前,关于地沟油辨别的标准,虽已确定了几个指标,但还不完善,地沟油和正常的食用油的区别还检测不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卫生部正全力组织科研攻关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并组建了包括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领域权威专家和相关机构在内的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对相关技术机构研发的检验方法进行科学论证。

  多头管变“都不管”

  当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地沟油检测标准的缺失并不是地沟油大量出现在餐桌之上的主要原因。一位上海法律界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地沟油问题久拖不决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不合理带来的监管漏洞。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对地沟油的监管实际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地沟油在生产环节属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进入餐馆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因其有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权力;流通环节属工商部门管辖;餐厨垃圾回收归口市政部门。只有最后形成公共安全威胁才涉及公安部门。这一原本多头监管的对象,反而因部门相互推诿,成为了“都不管”地带。

  罗云认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一个最佳模式,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而定,而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饮食习惯复杂,且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是最难的。

  治理需立法更需执法

  罗云波表示,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需要监管部门对地沟油来龙去脉心中有数,并把技术检测体系要做好;要控制好废油回收环节,对于回收环节要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此外,还要有专门监督回收之后流向、以及回收的数量机制。

  而在相关法律人士看来,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个具体措施不可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单靠一两部法也无法完全解决,而必须由多部法律构筑一个体系。因此,除了完善监管体系外,还必须建立针对食品安全的一套法律体系,解决法律与法律之间的衔接问题。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非法生产、加工和销售食品,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后果严重或者情节恶劣的,将被处以刑事责任。”浙江海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作为规则本身,法律法规仅是处理违法行为的准则依据和固定执法程序,并不可能自身就可以存在和运行的,它需要实施主体的参与和实施。因此,治理“地沟油”问题,在现有规则下,首先应当要对已经发现的违法行为处以严厉的法律责任,形成威慑力。其次,执法部门要进行严密的监管,清理适宜违法行为存在的违法环境。

  【他山之石】

  地沟油监管是各国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做法也许值得借鉴。

  在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地沟油他用】

  房顶涂料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潲水油的其他用途。在2010年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就有一个公司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能源部资助下开发出的潲水油新用途节能涂料。据称,废弃食用油做成的涂料,在环境温度高于某个值的时候,它会反射阳光的热量;而低于那个温度的时候,它就会吸收阳光的热量。这样,它就有助于保持房子里边的冬暖夏凉,从而减少总的能量消耗。

  航空燃料油

  “地沟油”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并非技术门槛,而是标准很高的法律门槛。欧盟对于生物燃料的要求很高,直到今年,“加氢可再生飞行燃料”技术才通过国际标准组织的认证,允许其在商业飞行中使用。过了“法律门槛”,6月22日,荷航宣布,将从9月开始,在200架阿姆斯特丹-巴黎航线上使用“地沟油”燃料,形成一条“绿色飞行通道”。 (《国际金融报》记者史燕君 张剑锋)

  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个具体措施不可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单靠一两部法也无法完全解决,而必须由多部法律构筑一个体系

  日前,公安部破获一起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这让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现。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从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左右。“掏油人”看似不起眼,实际平均掏一桶油能挣七八十元。经提炼,即使按食用油市场价格的一半出售,每月也能赚1万多元。

  而一位接近“掏油人”的人士也曾在与《国际金融报》记者聊天中透露,认识某“掏油人”,一个月能卖出20吨地沟油。众所周知,地沟油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暴露在公众面前,虽然多部门重拳频出,但地沟油“阴魂不散”,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检测技术不健全

  据记者了解,检测标准的漏洞确实给了地沟油蒙混过关的机会。以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为例,食用油检验通常都是检验酸价、苯并芘、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但如果仅检验这9项,“地沟油”也很容易合格。

  虽然知道市场上流有地沟油,但是如何分辨地沟油却是一道难题。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种方法是“望闻问切”,通过辨别油的颜色、气味等分辨油的好坏。但是这一方法在专家看来,很不可行的。

  “"望闻问切"的方法没什么作用的,生产地沟油的厂家能够把颜色、味道等特征弄得以假乱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对记者表示,地沟油检测最重要是油脂含量,但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标准还不完善。

  罗云波告诉记者,“目前,关于地沟油辨别的标准,虽已确定了几个指标,但还不完善,地沟油和正常的食用油的区别还检测不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卫生部正全力组织科研攻关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并组建了包括油脂加工、食品安全、卫生检验、化学分析等领域权威专家和相关机构在内的检验方法论证专家组,对相关技术机构研发的检验方法进行科学论证。

  多头管变“都不管”

  当然,在业内人士看来,地沟油检测标准的缺失并不是地沟油大量出现在餐桌之上的主要原因。一位上海法律界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地沟油问题久拖不决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不合理带来的监管漏洞。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对地沟油的监管实际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地沟油在生产环节属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进入餐馆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因其有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权力;流通环节属工商部门管辖;餐厨垃圾回收归口市政部门。只有最后形成公共安全威胁才涉及公安部门。这一原本多头监管的对象,反而因部门相互推诿,成为了“都不管”地带。

  罗云认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一个最佳模式,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而定,而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饮食习惯复杂,且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是最难的。


作者: 2011-9-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