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专题医患关系与医疗纠纷看板

患者用免费药病情加重 质疑被当“小白鼠”

来源:云南网
摘要:医院“送”刘女士的就是这种药。记者黄漩摄5月28日,患皮肤病的刘婧(化名)去云大医院看病,皮肤科医生给了她六盒免费药,没想到这些药不但没有使自己病情好转,反倒使病情加重。昨日,云大医院皮肤科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回应称,药物是由厂家提供的合格药品,目的是为了做临床疗效观察,事前也明确告知了患者是......

点击显示 收起

医院“送”刘女士的就是这种药。记者 黄漩 摄


  5月28日,患皮肤病的刘婧(化名)去云大医院看病,皮肤科医生给了她六盒免费药,没想到这些药不但没有使自己病情好转,反倒使病情加重。她怀疑自己可能被当成了“小白鼠”试药。

  昨日,云大医院皮肤科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回应称,药物是由厂家提供的合格药品,目的是为了做临床疗效观察,事前也明确告知了患者是试药。

  患者医院看病 医生送免费药

  5月28日上午,刘婧在云大医院7楼皮肤科挂号看身上的皮肤病,看完病后,就诊医生说,她的皮肤是因紫外线过敏所引起的不适症状,“医生没有给我开药方,就说给我送些药治病,还说要留下我的一些个人信息。”

  随后,刘婧按照就诊医生指示,填了一张标有“受试者书”的单子。里面包括个人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

  刘婧说,就诊医生没有让她在医院一楼取药处拿药,而是在7楼的一个仓库取药,随后医生告知自己如何使用送的药品,并叮嘱说,如果有不良反应,就给医院打电话。“送药的时候,医生还特别强调说要我记得按时吃药。”

  刘婧表示,填个人信息时,她注意到表前已有另外5位患者也填了信息领了药。“医生给我们每位患者还编了号。”

  刘婧称,医生送给自己的免费药有内服药片和外敷软膏两种:有四川省百草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氯雷他定片”、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的“硫酸羟氯喹片”以及10克装的布特“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用药后病情加重 引患者质疑

  刘婧回家后,按医生的用药要求,开始使用免费药。“吃了四天药片,没有一点反应,第一天涂上软膏,我身上的皮肤反倒变得又红又痛。”

  “想着是医生给的药,所以坚持涂了几天,但第四天实在是疼得太厉害,所以我不敢再用了。”第五天,刘婧将自己的病情告知了就诊医生,医生要求刘婧停药,随后叫刘婧到医院化验血和做皮肤光敏测试。

  刘婧说,后来又在该医院另找了一位皮肤科专家诊断病情,“医生说我不是紫外线过敏,是另外一种皮肤病,给我开了些其他的药,吃了两天就好了。”刘婧随后疑惑,自己是不是当“小白鼠”试新药了。

  刘婧称,医生并没有告知自己使用这些免费药,患者会承担哪些风险。“送药的时候,医生也没有明确告诉我送药品是什么意思,我当时只想着,反正是医生给的药,应该不会骗人也不会有事,就拿回来用了。”刘婧称,自己是出于信任才用了医生送的药。“如果医生告诉我会有使病情加重的风险,我是坚决不会用这些药的。”

  医院:送免费药是做临床疗效观察

  6月6日,记者在云大医院门诊7楼皮肤科看到,该院皮肤科医生送给刘婧的布特“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也被另一位皮肤科医生开给了一位牛奶过敏的李女士,药单显示该药为27.8元每支。

  昨日,云大医院皮肤科一名农姓主任向记者证实,医院确实有给患者提供过三种免费药品,其中两种内服,一种外敷。

  农主任说,送给患者的免费药均由布特药膏厂商免费提供,并且都有国家要求的合格证。“这些药已经上市几年了,在我们医院出售至少两年了。”

  皮肤科一名李姓专家称,给患者送药,是医院做临床疗效观察,想根据不同患者使用药品的情况,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农主任称,布特厂商提供的这三种药均是免费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对于有专家将免费药开价卖给其他患者,农回应称,“这种药不仅仅只有一种功效,还有治疗其他皮肤病的功能,如果不是紫外线过敏,就会开价给患者。”

  药监局:医院试药应告知患者存在风险

  昨日,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部门负责人看了刘婧手中的药后称,这三种药从药盒包装来看,都是具有国药准字号批准的,属于正规产品。该负责人表示,作为云南省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云大医院的药品管控也是非常严格的。

  “一种新药,事先会通过对小白鼠、小兔子之类的动物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再根据医院需求,将药拿给部分患者试用。”这位负责人称,试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医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药物的疗效及可能带来的各种毒副作用。

  该负责人解释,一般只有刚上市的新药才会做临床观察,对云大医院皮肤科专家给患者提供上市已久的药品,他解释说可能是出于医院自身需要。“每个医院的情况不一样,非新药产品做不做临床观察,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

  他同时称,医院试药前,医生一般都应事先向试药患者说明情况,使患者清楚试药会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还会签订相关的协议书。

  该主任表示,如果真有患者所言被“忽悠”的情况,或者试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可能与医生本人的水平高低有关,“有不良反应也很正常,这会有个体性差异,不同患者会有不同反应,有好也有坏。”

作者: 2013-6-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