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药界风云动态

青蒿素大事记

来源:医药网
摘要:“疟疾”一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60年代末,疟疾在越南四处流行,正同美国打仗的越南请求中国代为研究寻找能够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军区所属的5。20世纪70年代,国内药物学家从黄花蒿中提......

点击显示 收起

    “疟疾”一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长期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人,常常受到“打摆子”这种疾病的侵扰。20世纪60年代末,疟疾在越南四处流行,正同美国打仗的越南请求中国代为研究寻找能够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

 

    在大量查阅“本草”记载及其他医药典籍、资料的基础上,国内科研人员积极向民族、民间医生收集治疗“打摆子”单方、验方及驱蚊、灭蚊的方法。在搜集、整理、采集、试验研究后,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药常山、马兜科植物金不换、管兰香上,这些药物虽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憾的是又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20世纪70年代,国内药物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出了名为“青蒿素“的新化合物,由于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除疟原虫和高热,因而成为致人死命最多的疾病——疟疾的克星。但遗憾的是,这项重大发现直到21世纪初才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在世界上每年仍有200万人死于疟疾的今天,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1975年,青蒿素由片剂完善成了油注射剂,在临床试验和体外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云南疟区人民誉为“摆子神针”;1977年,质量标准问题也得到了解决。1978年,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无偿提供青蒿素原料送上海药物研究所成功地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药品正式定名为蒿甲醚。

 

    1981年10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首次“青蒿素专题”国际会议上,中国中医研究院青蒿与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曾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从此,青蒿素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时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新药被昆明制药厂大批量生产,广泛用于治疗疟疾,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者:科时)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