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在英国举行的2004年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上,英国的中医立法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一旦英国中医立法能够完成,将对中医药在欧洲确立其地位打下重要基础,这也意味着中医将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认可。这无疑为中国民族制药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但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成起同时认为,由于在理论体系上民族制药与中医有性质上的不同,因此,即使中医药打入国际市场,并不意味着民族制药的前景乐观。
刘成起认为,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同时,民族医药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打入西方市场,必须适应国际观念,净化药物品种,摒弃一些不被西方人接受的毒性成分、濒危物种和一些矿物药分。
因此,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观念上存在的民族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和冲突。目前,在西方社会,动物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盛行,中国民族医学在开拓中药的国际市场时,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例如《国际濒危生物品种贸易公约》规定,绝对禁止在一般医药用途的贸易中使用虎骨、豹骨、玳瑁、广木香、麝香、犀角、熊胆等。尤其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虫草类药很难得到西方人的认同,英国的中药批发商也都不经营虫草类药物。
虽然国际市场认同度不甚理想,但仍然阻挡不了民族药业在国内的迅猛发展。民族药物一般具有自然生长、无污染、活性成分高等特点,十分符合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我国许多地区将民族医药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开发的力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藏药企业40多家,苗药企业70多家,蒙药、维药、壮药企业数家,一批知名民族医药产品在市场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同。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丰富的民族药资源,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和医学成就,在12807种药物资源中,85%属于民族医药。当前,我国民族医药正迅速走出帐篷竹楼,许多以“土方”、“偏方”等形式传承下来的药方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民族医药成药品种已有600多种,民族医药生产企业约12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民族药现代生产企业,尤其是一批民营企业涉足民族药生产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药的成药生产。
但专家分析指出,固守传统、缺乏高新科技的推进、与现代国际医学理论不接轨等,使我国的中药产业仍然停留在为国外提供原料、“郎中抓药”的低水平开发上。这样一来,“国粹”即便是在新的机遇面前也会失了先机。
诸国本说,民族医学有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它显然保留着农耕社会或游牧生活当初那种原始的、粗放的,甚至医巫不分的胎记,囿于地域,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发展迟缓。各种民族医药由于历史命运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发展很不平衡。不可否认,在一些偏远地区,违背社会发展主流观念的制药方式仍然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民族药业走出国门。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之痛
中医药产业迫切需要现代化
有两个例子到现在都是中医药界人士心中的痛。
青蒿素是我国惟一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用药目录的药物。从1978年我国向世界公布青蒿素研制成功至今,20多年过去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使数以千万计的疟疾病人免于死亡。但它从诞生到今天,却一直是国外大药厂的摇钱树!当时中国既没有专利概念,也没有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不但在学术杂志上,而且在国际大会上多次详尽地公布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药效、临床等资料。国际医药界在公认青蒿素成就的同时争相效仿,没几年,外国同类产品陆续问世。据统计,青蒿素类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每年大约15亿美元,而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量还不到1%。
另一个是关于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等中药材导致肾损害的结论,国外早在几年前就已做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此类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是被禁止的,这在医药行业已是旧闻,中医药因此在国际上一度陷入困境。
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蔡光先说,医药产品的关税将降至5.5%-6.5%,我国医药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对外国的药品提供专利保护,西药仿制、生产受到限制,以仿制药品生产为主的中国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除遇到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法规障碍、观念冲突等阻碍,同时还受到来自国外植物药产品的强大竞争。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市场植物及其成品1999年的销售额已达到300亿美元,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而我国1999年中药产品出口额为51455万美元,只占全部份额的3%。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集团以其先进工艺、严格管理、雄厚资本抢占中药市场,而且随着关税的降低,中药产品的国内市场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挤压,加之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不健全和保护意识淡薄,中药的宝贵财富正在流失。
中药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说起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乐寿长说,与世界天然药物的蓬勃发展之势相比,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还相当滞后,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一是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从药材种植到饮片炮制及成药生产的整个流程,质量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都较为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水平较低,导致“道地药材不地道、饮片炮制太粗糙、成药质量提不高、国际市场进不了。”
乐寿长还提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说,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成果不多,而且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尚难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中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国单品种中药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产品仅36个,产值较高的也仅5-7亿元人民币;中药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渠道单一,市场份额小。据报道,国际市场每年植物药销售额约160亿美元,欧洲占30%,美国占25%,日韩占21%,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出口额仅占3%-5%,而且其中80%以上是中药材,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份额很小。
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与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蔡光先谈到,目前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除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仍保持旺盛的需求外,北美、西欧市场日趋活跃,非洲、阿拉伯传统医药市场也在逐步扩大。据统计,1998年全美草药的销售额约达35亿美元。美国现有3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批准针灸医疗活动。每年有100万以上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人次达1000万之多。目前从事针灸医师达1万多名,从事针灸的西医师约3000名。以教授针灸和东方医学为主的学校高达55所。传统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我国的中医药产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异军突起,这就需要整个行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艰难的现代化之路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医药产业因“马兜铃酸事件”而陷入今天这样的窘境是全行业的悲哀,中药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提取方式原始、加工粗糙、成分难以确定、疗效模糊等通病不根除,就无法解答人们对中药的疑虑。他认为中药现代化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使中药的药理、毒理更加清晰可控,对中药复方制剂定性定量分析,有效成分可控,使中药的质量、药效、安全性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解放军三0二医院药物研究中心的肖小河、黄璐琦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这里的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指的是广义的中医理论。相关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包括GAP、GEP、GLP、GCP、GMP、GUP、GSP,这些贯穿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目前,中药现代化模式有几种。在中医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模式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模式,化学药模式与植物药模式都不是中药现代化。化学药模式与植物药模式可能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促进作用不大,但其工艺先进,疗效可靠,有市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医药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中医药事业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推进作用。因此,对于中药现代化模式的抉择,我们不仅要“古为中用”,而且要“洋为中用”,化学药模式与植物药模式也应积极吸纳进来。
洋中药进军紧迫中国中药走出国门
当部分业内人士在对“洋中药”进军国内市场深感忧虑的同时,另有一些专家表示,其实单纯的“洋中药”产品进入,不会对国内中药市场有太大的影响,毕竟我国是中药的发祥地。未来几年外国资本大举进军中国,开始整合我国中药产业,才是国内中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内部分媒体引用数据称,“目前世界天然植物药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中药产品仅占到3%~5%的市场份额,其中年出口额约1亿美元。与中药出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对天然植物药的年进口额已经超过6亿美元,并且正以每年200%~300%的速度在增长。”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药发展战略课题组负责人贾谦研究员指出,上述数据在表述上存在很大问题,其中“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天然植物药市场3%~5%”实际指的是我国中草药的出口量。
“这些数据来源不太清楚,其中大部分是不准确的。目前,我国中草药出口比进口高出许多,应引起注意的是我国进口中成药已经接近出口中成药的数量,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意识还需加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刘张林介绍,去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为7.12亿美元,占医药保健品出口总金额的8.9%,接近我国中药出口的最好水平。其中中药材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2亿美元,提取物、中成药的出口金额分别为1.8亿美元、1.12亿美元,而去年我国进口中草药总额约2.3亿美元。
据了解,我国目前进口的中成药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对内地中药市场影响还不是太大。
对于已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的欧洲植物药、日本汉方药,贾谦研究员有自己的看法,“西方开发的天然植物药大多数是提取有效成分,仍然用的是西医‘病理’基础,跟中药沿用的‘辨证’理论完全不一样,采用多种药物的组方,中成药生产原料是已经过专业炮制的中药饮片。日本汉方药制剂品种只有200多种,不过汉方药在质量标准化方面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贾谦认为,“目前不是中药企业出口能力不强,而是欧美等国不接受中药复方治疗的方法,这是医学文化的差异,所以打破中药出口的‘瓶颈’,首先要让西方接受中医理论。而中药现代化不仅仅是借鉴西药的标准化,更需保留中药自身的传统。”
中药现代化研究包含12个方面内容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苗医药学术论坛上,长期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贵州省植物园孙超指出,中药现代化研究应包含12个方面的内容。
它们是:
1.中药原药材种源的规范化研究,从源头上保证用药准确无误,这是中药现代化的最基础部分;
2.中药材规范种植(养殖)技术研究(GAP)。它是实现中药产业化的根本,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包括露地栽培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及其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现代田间管理措施的应用、合理的采收季节、方式研究及产地加工研究;
3.中药有效成份在原药材(特别是药用植物)的动态积累,时空分布规律及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天然化学产物结构修饰研究;
4.中药现代化炮制术研究,包括炮制的理论与方法;
5.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在传统的汤、散、丸、酒等剂型基础上按西药制剂原理增加新的剂型;
6.中药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保证用药准确性及安全用药;
7.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包括药材、中间体及成药;
8.中药学基础研究,包括中医原理、中药配伍原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9.其他与中药现代化相关的高新技术在中药产业化中的运用,如工厂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纳米技术在中药中的运用等;
10.中药现代化商业流通、市场运营的机制的研究;
11.国际化研究,即如按照国外对天然药物的管理规范,根据中药的特色,找到接点,选准突破口,争取中药早日在国际市场上流通;
12.现代化的宏观政策法规与实施细则研究,使中药现代化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