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材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药用植物栽培管理

五味子

来源:www.00968.com
摘要:[产地分布]天然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北五味子栽培技术为林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gaChinensisBaill),果实既可入药也可用于酿酒、制汁生产饮料,具有敛肺、涩精、止汗、止泻、生津、益智、安神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虚喘嗽、盗汗、痢疾、神经衰弱、急慢性肝炎、视力减退等症。1、主要生物......

点击显示 收起


[产地分布]
  天然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

  
北五味子栽培技术



  为林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ga Chinensis Baill), 果实既可入药也可用于酿酒、制汁生产饮料,具有敛肺、涩精、止汗、止泻、生津、益智、安神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虚喘嗽、盗汗、痢疾、神经衰弱、急慢性肝炎、视力减退等症。

  1、 主要生物学特性

  北五味子天然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混交林及灌木丛中,为落叶木质藤本野生果树。在野生条件下,植株可高达8—10m,茎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单叶互生,叶片卵形、阔倒卵形至阔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花单性,雌雄同株,花黄白色或粉白色,雄蕊5枚,雌花心皮多数,开花后花托逐渐伸长,至果实成熟时呈穗状,其上有着生球形浆果,熟时深红色,干后表面呈褶皱状。
  北五味子是一种抗寒性很强的植物,芽眼萌动比一般树木早(4月中旬),几乎不受晚霜的危害,能耐受住早春寒冷的气候而正常生长。5月上旬展叶,5月下旬至6月初开花,花期10—14天,单花6—7天开完,开花的临界湿度0—1℃。在花期很少见到昆虫在花上活动,所以认为北五味子是风媒花植物。8月末至9月下旬果实成熟。
  北五味子在野生条件下,主要靠营养繁殖,由母株的地下横走茎(分布在10—40cm腐殖质层中)向四周伸展,盘根错节,新横走茎头一年形成不定芽,第二年长出新植株,同时又产生新的横走茎又向四周伸长,每年如此繁衍,新植株从根茎上发生,没有主根,只有少量须根,因此不耐干旱,其营养来源除本身从土壤中吸收外,还可从母株上获得。据观察,年老或生长在瘠薄土地上的植株多生雄花;幼年或壮年树生活力强,多生雌花。北五味子植株寿命可达20年。

  2、育苗技术

  繁殖五味子苗木,一般有播种,扦插和压条等几种方法,因目前优良品种较少,生产用苗仍以实生苗为主。培育五味子苗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方法。
  2.1实生繁殖
  2.1.1采种、层积处理及催芽
  7月下旬以后可到栽培园或野外调查选种,选种标准是把穗长8cm以上,平均粒重0.5g以上,浆果着色早的结果树,确定为采种树。8月末至9月中旬采收果实,搓去果皮果肉,漂除瘪粒,放阴凉处晾干。12月中下旬用清水浸泡种子2-3天,每天换一次水,然后按1:3的比例将湿种子与洁净细河沙混合在一起,放入水箱或花盆中贮放,温度保持0-5℃,沙子湿度一般为饱和含量的40-50%,通常用手握紧成团又不滴水。北五味子种子层积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在80-90天,播种前半个月左右,把种子从层积沙中筛出,用凉水浸泡3-4天,每天换水1次水。浸水的种子种皮裂开或露出胚根,即可播种。
  2.1.2苗圃地选择及播种前准备
  为了培育优良的北五味子苗木,苗圃地最好选择地势平坦,水源方便,排水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地块。苗圃地应在前一年土壤结冻前进行翻耕、耙细,翻耕深度25-30cm。结合秋翻施入基肥,每亩(667m2)施腐熟农家肥5m2左右。
  2.1.3露地直播
  露地直播可实行春播(5月上旬)和秋播(土壤结冻前)。播种前作宽1.2m,长10m的低畦。播种采用条播法,即在畦面上按15-20cm的行距,开深2-3cm的浅沟,每畦撒播种子100-120g。覆2cm细土。用木磙镇压,浇透水,在床面上覆盖一层稻草帘,以保持土壤湿度,至幼苗出土时揭去。为防止立枯病和其它土壤传染性病害,在播种覆土后,结合浇水,喷施800-1000倍50%代森铵水剂。
  当出苗率达到50%-70%时,撤掉覆盖物并随即搭设简易遮荫棚,在幼苗至5-6cm时撤掉。苗期要适时除草松土,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株距保持7-10cm。苗期追肥2次,第1次在拆除遮荫棚时进行在幼苗行间开沟,每个苗床施硝酸铵200-250g;硫酸钾50-60g;第2次在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每个苗床施磷酸二铵300-400g,硫酸钾60-80g。施肥后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以利幼苗生长。
  2.1.4保护地营养育苗
  在无霜期短的地方露地直播育苗一般得两年出圃,如果采取保护地提前播种掊育营养钵苗,然后移栽于露地苗圃的方法,可达到当年育苗当年出圃的目的。
  播种及播后管理4月初,扣塑料大棚,制作纸袋营养钵,规格为6×6×10cm或7×7×10cm;营养土的配比为:细河沙与腐殖土比例为1:3,并按5%的比例加放腐熟农家肥及0.3%的磷酸二铵(研成粉末)。播种前给低钵营养土浇透水,播种时底土及覆土拌入敌苗灵,在播种后结合浇水,喷施800-1000倍代森铵。每个纸钵内播种2粒,覆土1-1.5cm。
  播种后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2-3天浇1次水,小苗出齐后要遮荫20天左右,当温度在30℃以上时要通风降温。
  幼苗移栽及圃地管理6月中下旬,幼苗带土坨移入苗圃。栽苗前苗圃地要充分做好准备(翻耙、打垄等),栽苗时用平镐破垄开15cm深沟,施入口肥(每亩用优质农家肥400-500Kg),纸钵苗按株距10-15cm摆放沟中,用细土填平,浇透水,最后封垄。
  幼苗移入苗圃后,土壤干旱时及时灌水,勤除草松土。7月初进行第1次追肥。每延长米垄施硝酸铵30-40g,硫酸钾10-15g;8月初进行第2次追肥,施三料复合肥50g或磷酸二铵40g、硫酸钾10g.
  2.2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属于无性繁殖方法之一,因而扦插苗能相对稳定地保持原品种的特性和特征,一致性强,随着优良品种及其种源的增多,这种方法将成为培育生产用苗的主要方法。
  2.2.1 硬枝扦插:在5月中旬至6月初,将母树上一年枝剪成8-10cm插条,上部留一个3-5cm的新梢,插条基部用200PPMα-萘酸或吲哚酸浸泡24小时或用2000PPM液浸蘸3分钟。扦插基质上层为细河砂5-7cm,下层为营养土(大田表层土加腐熟农家肥)10cm左右。插条与床面成30o角,扦插密度5×10cm,苗床上扣遮荫棚,插条生根前,叶片保持湿润。
  2.2.2 绿枝扦插:在6月上中旬,采集半木抟化新梢,剪成8-10cm插条上留一片叶,用1000PPM ABT1号生根粉液浸蘸插条基部15秒或300PPM α—萘乙酸浸蘸3分钟,扦插基质及扦插管理方法同上。
  2.2.3 横走茎扦插
  在栽培园中,3年生以上五味子树可产生大量横走茎,分布 于地表以下10-15cm的土层中,萌芽前结合清理萌蘖,把清理出的横走茎选取具有饱满芽部分,剪取15cm左右的插条,插条基部5-7cm处用15-20PPmα-萘乙酸浸蘸,栽植于事先准备的苗圃地。栽苗时用平镐破垄开15cm的深的沟,插条按株距10cm放入沟中,用细碎潮湿的土复盖至沟深的一半,不要踏实。每栽3-4m长就及时浇透水,待水渗下之手复土成原垄,上盖稻草或草帘保湿,10-15天后芽眼萌发出嫩梢。幼苗期管理与实生育苗方法相同。

  3 栽培技术

  3.1 园地的选择和苗木栽植
  3.1.1 园地选择 北五味子适于微酸性及酸性土壤,在无霜期115天以上,≥10℃年活动积温2300℃以上的区域可大面积栽培。建立北五味子园应选择排水好、地下水位低的平地或背阴坡地,篱架栽培,株行距0.75-1.0×2m。
  3.1.2 定植前的准备 入冬前按确定的行距挖深50-70cm,宽80-100cm的栽植沟。挖土时把表土放在沟的一侧,心土放在另一侧,沟挖好后先填入一层表土,然后分层施入腐熟或半腐熟有机肥(3-5m3/亩)分2-3次踏实。回填后把全园平整好,栽植带高出地面10cm左右。架柱和架线的设立在栽苗前完成,架高2m,设三道线,间距60cm。
  3.1.3 苗木栽植 成品苗在4月下旬定植。栽苗前把贮藏的苗木取出,放在清水中浸泡12-24小时,根系较长的剪留15--20cm。栽植点距架线垂直投影线10-15cm,挖直径30-40cm,深25cm的定植穴,挖出的土拌入2.5Kg左右熟农肥回填到穴内一半,在穴底培培起馒头形土堆,把苗木放在穴内,根系要分布均匀,然后回填剩余的土,轻轻抖动苗木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把土填平踩实。做直径50-60cm的水盘,每株浇水10-15Kg,水渗下后将水盘的土埂耙平,用土把苗木的地上部分埋严,7-10天后把土堆扒开耙平。
  如果急于建园又无成品苗,可在早春4月初用温室或塑料大棚培育营养钵苗,6月中下旬带土坨直接定植。用成品苗和营养钵苗建园,产量明显差异。
  3.2 土壤管理
  3.2.1 中耕除草 一年5次以上,深度10cm左右,栽植带内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3.2.2 深耕在果实采收以后进行全园深耕,深度20-25cm,在9月下旬前完成。
  3.2.3 间作及清理萌蘖在一、二年生园,行间可种植矮裸作物。三年生以上园要保持清耕休闲;在萌芽前清除植株基部上年产生的萌蘖。
  3.2.4 施肥深耕(秋悉地)后,进行秋施肥,每亩施农家肥3-5m2,在架的两侧隔年进行,头两年靠近栽植沟壁,第三年后在行间开深30-40cm的沟,填粪后马上覆土。
  每年追肥两次,第一次在萌芽(5月初),追速效性氮钾肥。第2次在植株生长中期(7月上旬)追施速效磷钾肥。随着树体的扩大,肥料用量逐年增加,硝铵25-100g/株,过磷酸钙200-400g/株,硫酸钾10-25g/株。
  3.3 整形修剪
  3.3.1 立架杆 北五味子枝蔓柔软不能直立,需依附支棍缠绕向上生长,因此它的整形需人为设立架杆和结合修剪来完成。北五味子在定植当年生长量不大,株高40-50cm,第2年平均为1301cm,第3年可布满架面。在第2年春季(5月上旬)把长2.0-2.2m,上头直径1.5-2.0cm的竹杆插在植株的两侧,间距35-50cm,用细铁丝固定在三道架线上,入土部分最好涂上沥清以延长使用年限。每个竹杆上保留2-3个固定主蔓。
  3.3.2 冬季修剪 从植株落叶后2-3周至翌年伤流开始前均可进行冬季修剪,但以3月中下旬完成为宜。修剪时,剪口离眼2-2.5cm,离地表30cm架面内不留侧枝。在枝蔓未布满架面时,对主蔓延长枝只剪去未成熟部分;对侧蔓的修剪以中长梢修剪为主(留6-8个芽)间距保持15-20cm,单株剪留的中长枝以10-15个为宜,叶丛枝原则上不剪,为了促进基芽的萌发,以利培养预备枝也可进行短梢和超短梢修剪(留1-3个芽)。对上一年剪留的中长枝要及时回缩,只在基部保留一个叶丝枝或中长靶,因此修剪时要在下部结果的重要部分,其上多数节位也易形成叶丛枝,上一年的延长枝也是结果的重要部分,
  其上多数节位也易形成叶丛枝,因此修剪时要在下部找以能替代的枝条进行更新。当发现某一主蔓衰老或部位上移而下部秃裸时,应选留从植株基部发出的健壮萌蘖做新的主蔓,把老蔓去掉。植株进入成龄后,在主侧枝的交叉处,往往有芽体较大、发育良好的基芽,这种芽大多能抽出很健壮的枝条,这对更新侧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应注意利用。
  3.4 夏季架面管理
  植株在幼龄期要及时把选留的主蔓引缚到竹杆上促进其向上生长,成龄树侧蔓抽生的新梢原则上不用绑缚,若有过长的可留10节左右摘心,侧蔓(结果母枝)留的过长或负荷量较大量,应给予必要的绑缚,以免折枝。
  3.5 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和黑斑病是北五味子常见的两种病害,一般发生于6月上旬。危害北五味子的害虫主要有食心虫、泡沫弹、金龟子成虫和天幕毛早等。危害期大多在5月下旬—8月下旬,防治方法如下。
  3.5.1 两种病害的始发期相近,在5月下旬喷布1次,1:1: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如没有病情发生,可7—10天喷1次。
  3.5.2 防治白粉病用0.3—0.5度石硫合剂或粉锈它、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黑斑病用代森锰锌5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防治。如果两种病害都呈发展趋势,粉锈宁和代森锰锌可混合配制进行1次性防治,浓度仍可采用上述各自使用的浓度。
  3.5.3 5月下旬(落花后一周)至7月中旬可把溴氰菊酯(或氧化乐果)和粉锈宁(或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或退菌特)混制,既可防治以上两种病害又可防治各种虫害。
  3.5.4 在管理上,注意枝蔓的合理分布 ,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萌芽前清理病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全园喷布 1次5度石硫合剂。

  4、收获加工

  五味子栽后4—5年大量结果,秋季8—9月果实呈紫红色时摘下,晒干或阴干。若遇阴雨天要用微火烘干,但温度不能过高,防止挥发油挥发,变成焦粒。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加入时间:

  
五味子的繁殖与定植


      五味子,有南北五味子之分。南五味子为常绿木本攀援植物,产于长江以南各地,是主要垂直绿化树种之一,在长江以北地区不能越冬。五味子一般称北五味子,又叫辽五味、山花椒等,属五味子科,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药食兼用型经济植物,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鄂、湘、川、赣等省。近年来,由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大量进口我国的中药材原料,导致国内五味子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产品供不应求。据中国药材总公司提供的信息,每公斤五味子已由三年前的20元左右上涨到40——60元,最高达到70元。五味子已被国家林业部列为退耕还林主要树种之一。 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五味子茎长6——15米,皮红褐色,无毛,稍有棱,叶互生,膜质,宽椭圆形,缘疏生细齿,叶表面有光泽,背面浅绿色,叶柄、叶脉常带红色,花单性异株,乳白色或粉红色,芳香味浓,花期5——6月,浆果球形,熟时深红色,聚合成穗状下垂,9——10月果实成熟。 生态习性:喜温暖带气候,耐寒,当年播种的幼苗可耐-21℃严寒,耐阴,幼苗不可受强光,耐瘠薄,喜湿润良好沙壤土。五味子树形优美,红果串串,果肉酸甜,种子苦辣,略有咸味,故名五味子。 种子繁殖 圃地选择:五味子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凡山区、平原、丘陵、平地、坡地、荒山等均可栽培。按一般种植药材和粮菜方法整地即可,无特殊要求。 浸种:五味子种皮坚硬,光滑而有油层,透水性弱,不易出苗,因此果实采收后应用水浸泡3——4昼夜,除去秕粒杂物后晾干,再用湿润的细河沙混合贮藏、催芽,但河沙湿度不可太大,以手握住成团、松开即散为宜。选择在背风、干燥处,防积水。要常检查,以防止过干或霉烂。一般3月中下旬种子裂口露白即可播种。 播种:采用条播,条距为15厘米,播后覆土2——2.5厘米,每亩播量为5公斤左右,播后15——20天即可出苗。当有30%幼苗出土后,应及时盖草并搭设简易遮荫棚,并适当追肥、浇水、锄草松土。 扦插育苗 扦插材料:用上午10点前采集的半木质化新梢,长15——20厘米、粗0.4——0.5厘米。保留中上部分叶片,剪除下部3——5厘米的叶片。下剪口落在半木质化节上,呈大斜剪口。 插穗处理:用0. 1%多菌灵药液浸泡1——2分钟,抖落水滴后再用1000ppm NAA或100ppm生根粉水溶液(或ABT1号生根粉)浸渍基部20——30秒备插。 插床与基质:插床要建在保湿、散热性能好的温室或大棚内。先挖宽1.5——2米、长6米、深0.5米的地池,四周用砖砌好,形成半地下式插床,然后在池上方搭拱棚和遮荫棚。基质为1 :1的干净河沙与过了筛的炉渣灰。床面消毒用0.1%多菌灵和0.2%辛硫磷杀菌、灭虫;基质用2%高锰酸钾溶液淋雨消毒,堆放2小时后再用水淋洗一遍,再按15——20厘米的厚度均匀地铺在插床上。 扦插方法与插后管理:用直径2.5厘米木棒,按8厘米x3——4厘米的株、行距打3——4厘米深的孔,然后插入接穗并压实。叶片不要互相搭连。扦插时间以5月下旬——8月上旬最好。随后喷水,要求棚内的湿度要保持在90%以上、透光率在20%左右,温度日控制在19℃——30℃。每天根据湿度情况,喷雾3——4次。要求喷雾状不形成径流。插后15天喷消毒液、生根粉、助长液各一次,以后每隔8——10天喷一次。生根好坏主要在控温,生长好坏主要在喷施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移栽炼苗与假植:扦插后管理得当的话,30——40天可生根5——10条,此时控水炼苗,小心挖出,以25x12厘米株行距栽于露地苗畦内,继续培养成苗。移至露地的生根苗亦同样要求精细管理,本着前促后控的原则,育出地下根系良好发达,地上木质化程度高的粗壮苗木。 定植技术 定植苗以大苗为好,要求壮苗高1米,粗0.7——1厘米,秋冬早春均可定植,定植密度常以支架而定,一般不搭架的定植宜密,植株行距0.4——0.7米,人工搭架密度为2x3米。 定植前的准备:秋末挖深50——70厘米,宽80——100厘米的栽植沟,放入有机肥4000——5000公斤,栽植带高出地表10厘米左右,架柱同栽植一次完成,架高2米,设三道线,间距60厘米。 苗木栽植:栽前在水中浸泡12——24小时,根系较长剪留15——20厘米,挖直径30——40厘米,深30厘米的定植穴,把苗木放在穴内,边填土边踩实,随即浇透水,水后埋土填平。 日期:2003-02-19 来源:安徽农业网
作者: 2006-4-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