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材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中药材GAP要闻

专家建议福建山区要发展中药材生产实现产业化

来源:福建日报
摘要:中药材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福建省中药材资源丰富。目前福建省农业结构正处在调整中,有关专家建议,应把中药材生产列入部分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中药材生产,使之走向产业化。一种中药材兴了一个县冬日的柘荣县,海拔高,气温低,可农民冬种太子参的热情却不低。据了解,目前,“中国......

点击显示 收起

中药材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福建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当前,国家和福建省都提出,要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
  目前福建省农业结构正处在调整中,有关专家建议,应把中药材生产列入部分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中药材生产,使之走向产业化。

  一种中药材兴了一个县
  冬日的柘荣县,海拔高,气温低,可农民冬种太子参的热情却不低。楮坪乡石咸村的参农们太子参冬种已接近了尾声。一位姓吴的农民介绍说,他种的是县里推广的品种“柘参2号”,块根肥大,富含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质地是全国最好的。去年他种太子参的收入有3万元左右。
  据了解,目前,“中国太子参之乡”柘荣县,80%的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人均药材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全县太子参的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年产量4900多吨,占了中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成为中国太子参的主产地与主要集散地。而且,“柘荣太子参”近年来相继获得了国家证明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GAP生产标准还成为全国太子参生产的指导标准。
  一根小小的太子参,不仅成为柘荣县建设新农村的支柱项目,在富裕当地农民的同时,也造就了柘荣独具特色的药业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目前,柘荣县药业产值已几占据规模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医药物流销售已突破3亿元。

  福建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福建省山多、林多,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生产发展。据普查资料显示,福建省药用生物和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45科、2468个品种。全省经营的中药材达800多种。其中,属福建省地道名产药材有21种,大宗药材91种,珍稀名贵药材27种。
  据了解,目前福建省中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仅“十五”期间,全省资助与中药现代化有关的项目就70多项、投入经费1800多万元,中药现代化尤其在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及规范化种植方面取得进步。
  发展中药材产业,“我省山区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可作为当前山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我省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既有利于农村增收,也有利于促进我省中药产业快速发展”。而且,“柘荣县作为我省第一个以培育中药产业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而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例子,它的实践也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路子”。连日来,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联合助推中药现代化建设
  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005年,省政府研究决定,成立“福建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着手福建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今年8月,科技部已正式批准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福建)基地,此举标志着我省中药现代化建设进入一新的发展里程,无疑对福建省中药产业化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006年,省政府出台的《2006—2008年福建省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也提出,加强中药现代化研究刻不容缓。近年来,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中药材GAP(规范化人工种植)技术平台及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去年通过专家鉴定的省科技重大专项“中药鱼腥草GAP研究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这一项目从种植、采收、初加工、深加工全过程建立了质量控制模式,不仅在省内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成果还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省农业厅则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福建名优地道中药材生产,建立一批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规划到2010年,中药材规划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年增加5万亩。在重点产区建设3个名优地道中药材良种繁育(省级)基地。建立10 15种地道特色中药材品种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
  同时,省农业厅也积极鼓励、引导中药工商企业建设中药材基地,大力培育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等动作模式,提高中药材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省林业厅也正抓紧编制《福建省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人工繁育发展规划》,一些重点项目研究也取得进展。以南方红豆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雷公藤为代表的特色中药产业技术开发初见成效、药用兰科植物金线莲快繁技术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农民如何种植中药材
  记者从省经贸委石化医药办了解到,除了柘荣的太子参,我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闽西北山区的南方红豆杉(明溪、延平)、三尖杉、建泽泻(建欧)、建莲子、雷公藤(泰宁)、绞股蓝、鱼腥草(建阳)、鹿茸、厚朴(三明、南平);闽东南山区和沿海的绿衣枳实(莆田)、南玉桂(华安)、枇杷叶、茵陈、巴戟天(南靖)、春砂仁(长泰)等16种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
  医药办负责人员告诉记者,中药材种植有个地域问题,有些中药材的质量还和种植地域(产地)有关,农民要发展中药材种植增加收入,就一定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品种。
  另外,中药农业是中药产业的第一产业。柘荣的太子参药业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有组织地开展中药材的规范化人工种植(即GAP),即将传统中药的优秀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是中药现代化的第一步。
  柘荣县正是抓住中药农业这一源头,从2002年开始,就开展“太子参GAP”研究,并成功筛选培育出“柘参1号”和“柘参2号”两个太子参新品种,还探索出太子参花叶病等病害有效防治办法。目前,柘荣县的9个乡镇都建立了“太子参GAP”基地,辐射引导农民种植太子参。县农业农技人员和乡村农民技术员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按太子参规范化标准要求,种植太子参。
  据了解,福建省自2001年在建瓯、建阳建立第一个中药材泽泻GAP基地到现在,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已经在全省形成示范推广的态势,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GAP基地的中药材有泽泻、太子参、鱼腥草、莲子、枇杷叶、青黛、绿衣枳实、南方红豆杉、雷公藤、山麦冬等10多种,已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名牌药材。
  因此,农民要发展中药材生产,按照国家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中药材是关键。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