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是人体内糖和蛋白质互相转变所需的酶,人再生体内分布广泛。ALT的分布以肝中最高,其次是肾、心、骨骼肌、脾等。AST的分布则以心肌最高,其次为肝、骨骼肌、肾脏等。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AST存在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正常细胞由于细胞膜的包裹,ALT和AST不会释入血中。肝细胞受到损害后,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膜破碎或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中所含的ALT和AST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使血中ALT、AST活性增加。在反映肝细胞损害方面,ALT优于AST。肝内ALT的总活力为血清中的千倍以上,只要有1%的肝细胞损害,就可使血中ALT明显升高,对肝损害反应灵敏,是目前
临床普遍应用的指标。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的正常值是:5-40单位/升。
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的正常值是:5-40单位/升。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急性病毒性肝炎在潜伏末期临床症状尚未出现前,ALT即已明显增高。据统计其阳性符合率为90%-100%,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手段之一。对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血清转氨酶升高幅度可为正常的一倍至几十倍不等。多数病人发病后一个月左右血清转氨酶即可恢复正常,少数病人可持续较长时间,但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如酶活性长期下降,提示病变仍有活动并倾向慢性化。
慢性肝炎时,酶活性正常与否,于病变的活动程度。病变静止时,酶活性正常;轻度活动时酶活性单项增高,呈间歇性短暂波动;显著活动时酶活性升高较明显,持续时间亦较长。常伴有蛋白代谢的改变。
肝硬化时酶活性与慢性肝炎相似,病变静止时酶活性正常,活动时升高。
但是血清转氨酶活力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时并不平行。重症肝炎时,尽管病情十分凶险,血清转氨酶却可仅有轻度上升,或处于“正常”。这是因为肝细胞大量坏死,产生转氨酶的数量明显减少所致。此时若伴有重度黄疸,即所有“酶胆分离”现象,表明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还有一些炎症活动明显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仅呈轻度升高或正常。曾有人观察一组24例临床活动期肝炎患者,肝活检均显示有明显的点状或灶状坏死,但ALT升高者仅占66.7%。另一组21例临床恢复期肝炎患者,尽管ALT水平都降至正常,但多数患者(约占71.4%)肝活检仍显示有不同程度变性及坏死性改变。这提示,在某些情况下单项转氨酶正常不一定代表病情的痊愈。尤其是对于那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人来讲,转氨酶正常也不代表肝脏没有病变。病人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转氨酶正常就没有问题,从而中断一些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反而言之,血清转氨酶不正常也不一定就是病毒性肝炎。例如,中毒性肝炎、肝
结核、肝脓肿、脂肪肝等其他原因引起的
肝病,转氨酶可以升高,胆道感染(胆囊炎、毛细胆管炎等)、胆石症、胰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糖尿病等肝外疾病,转氨酶也可以升高。另外一些生理情况下,转氨酶也可以一时性轻度升高。如剧烈运动、通宵加班、情绪过度紧张、妊娠等。
目前,血清转氨酶虽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需与其他肝功能检查互补,才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实际功能情况。
另外,临床上还常用AST/ALT的比值来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情况。ALT位于肝细胞浆内,而AST位于肝细胞浆和线粒体内,正常人AST/ALT比值为1.15左右,也就是AST较ALT稍高。当肝细胞轻度病变时,仅有肝细胞浆内的酶释出,A LT上升幅度较AST为大。象急性肝炎早期,AST/ALT比值可降到0.56左右,肝炎恢复期,比值逐渐上升至正常。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胞浆、线粒体中的酶释放血,以致血清AST升高幅度较ALT为大。如肝硬化时,比值可增高至1.44,慢性活动性肝炎比值也常高于正常。总之,肝病时AST/ALT比值<1,常提示肝脏损害较轻,AST/ALT比值>1,则提高肝脏损害较重。但是酒精对线粒体有特殊损害,90%恩上的急性酒精性肝炎病例,AST/ALT比值>1,为一例外。
关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结合自己对肝病的看法,之间摸索到西医
化验检查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血清转氨酶升高,一般表示湿热毒邪较重,其数值增高的程度与湿热的速度相平行。血清转氨酶增高,在各期的意义稍有差别。急性期,多表示湿热较重;迁延期多表示邪正相持,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已有正虚之势;慢性期多表示正气已衰而湿热未清,余邪未尽,且已有肝实质性损害。
作者:
佚名 20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