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四季豆有散在发生,而以春冬两季(1、2、3、10、11、12月)为高发季节。有的省市调查表明,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占法定传染病的43.98%。
过去把甲型肝炎病毒(HAV)归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经研究HAV与肠道病毒有很多不同点,多数学者认为HAV不应归为肠道病毒属,建议命名为
肝病毒或肝RNA病毒属。根据HAV基因序列,可分为7个基因型,人类HAV分为4型,多数为I型和III型。HAV可在自然界自发或人工诱导产生突变株。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以学龄前儿童最高,其次为青少年,在农村与乡镇,10岁以下儿童有80%已感染过甲型病毒性肝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设施的改善,城市人群对甲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力下降,感染年龄后移,成人发病率有所上升。甲型病毒性肝炎为自限自愈性疾病,预后较好。
乙型肝炎病毒性(HBV)分为8个亚型和2个混合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早是1963年一位美国医学家在来自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肝炎患者血清中,有以前从没有见到过的抗原,简称为“澳抗”,实际上这种病毒不只在澳大利亚才有,而是在世界上广为流行,后被正式命名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除了血液传染外,母婴垂直传播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约有50%的是由母婴传播引起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黑龙江某小学888名师生在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率为12.04%,略高于全国农村HBsAg阳性率10.18%,发病随年龄组增高而增高,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在发病人员统计中,小儿>农民>学生>工人>教师>其他人员,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中以医护人员发病率最高。
丙型病毒性肝炎以前称为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1989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国际非甲非乙型病毒肝炎会议上正式命名为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10型,我国大多为II型和I型,少数为III型。我国一般人群中感染率为0.7%-3.1%,全世界至少有1亿名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输血后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散发性肝炎的潜伏期不易确定,有人分析家庭内散发病例潜伏期为12周。1/4有症状,3/4无症状,1/3病例为黄疸型,2/3为无黄疸型。半数以上可发展为慢性。调查表明,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到慢性肝炎平均为10年,到
肝硬化为20年,到肝细胞
肝癌约30年,但也有不经过肝硬化而直接发展成肝细胞癌。丙型病毒性肝炎再感染较为常见,同一型或不同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再感染均可发生,从而大大提高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发生率。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但母婴传播率较低,一般不到10%,远比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率为低。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属于RNA病毒,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特别是经输血后感染肝炎中60%-85%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因此,对
献血源的严格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有3/4无明显症状,故对症状轻微、肝功正常以及无症状单项ALT增高的患者要严加重视,要不厌其烦地查询输血及应用血液制品史、血液污染接触史、不洁的注射针刺史,同时要特别关注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是一个单股RNA,呈环状。有人建议把HDV归之为类病毒或卫星病毒。在1977年用免疫荧光法于意大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核中,检出一种新的抗原,即丁型肝炎病毒,1984年命名为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的生存、复制,必须以来乙型肝炎病毒,也就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才能感染丁型肝炎病毒。HDV易发生变异,有人分析了美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患者的丁型肝炎病毒,发现它们彼此存在10%的差异,提示HDV可能存在毒力不同的毒株。我国HDV感染可能有地方性流行趋势,有人检测北方地区患者抗-HDV阳性率为2.83%,低于西南地区的16.3%。北京对部分HBeAg阳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进行检测,HDV总感染率为10.7%,其中重症肝炎患者检出率最高,达27.8%,依次为慢性肝炎(15.5%)和急性肝炎(5.3%),说明HDV感染对加重乙型肝炎患者的肝损害和促进其慢性化方面起重要作用。据估计,全世界至少2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5%同时感染了丁型病毒性肝炎,也就是说在这2亿人当中,至少有1000万人同时感染了丁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单股正链RNA,目前已知HEV有2个基因型,缅甸株和中国株同属一个亚型;墨西哥株属另一亚型;有人建议将其归属为风疹病毒科。戊型病毒性肝炎原也称为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前包括了丙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后来把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归为丙型病毒性肝炎,而把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归为戊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与甲型病毒性一样,同属于肠道传染病,主要是水源污染后可造成流行,也可经食物和日常接触而传播。戊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10-60天,平均为40天,与甲型病毒性肝炎一样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传染性最强,以青壮年发病率高、老年和儿童发病率低,男性发病率一般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1-1:1.3,与其感染机会多有关。病死率高是本病的另一个特点,病死率为1%-2%,最高达12%,特别是妊娠晚期孕妇,如患此病,病死率为10%-20%。此外,孕妇感染HEV后,常发生流产或死胎。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达18%。
己型肝炎病毒(HFV)目前
临床报道不多,也正在研究观察中,此处不作介绍。
庚型肝炎病毒(HGV),属于黄热病毒属中RNA病毒,在1995年8月第三届国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相关病毒会议上正式报道了HGV。因为对此病毒研究刚刚起步,特别是涉及到在人体上临床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更为有限,现就美国研究的资料概括如下:HGV主要是经血或肠道外途径传播,一般临床症状较轻,黄疸较少见,ALT轻度升高,且50%感染者ALT值正常。HGV的慢性肝炎病例较丙型病毒性肝炎为少。也发现有HGV携带者。HGV在美国献血员中的流行情况较HCV严重,并且与献血员ALT状况无关,因此很有必要在献血员中对HGV进行检测,以减少和防止HGV的传播。
TTV病毒是1999年才在我国报道中的一种新型肝炎病毒,对其病毒的具体情况,在临床上,在流行病学方面等更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对国内人群TTV病毒的研究也极为重要。
作者:
佚名 20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