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吴新欲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心衰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初探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摘要:吴新欲主任医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孟和派第四代传人,江苏省名中医,全国第3、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对心血管、消化等多系统的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诊学习,获益匪浅,现就其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许多经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都充分......

点击显示 收起

    吴新欲主任医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孟和派第四代传人,“江苏省名中医”,全国第3、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对心血管、消化等多系统的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诊学习,获益匪浅,现就其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学术思想

1.1精研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吴师认为,正确理解中医古籍的理论核心,是学好中医的重要环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其中身重而少气、喘咳不得卧、身重肢肿等症状,都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十分一致。许多经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调理心肾阴阳的作用,使心肾得交,从而对慢性心衰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外,仲景所述“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均与心衰有一定的关系。吴师强调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学习中医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做到师古而不拘经,博采众家之长,扬长避短.决不能墨守成规,通过不断实践,融会贯通,方能有所心得,有所创新。

1.2辨证辨病结合、熟练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吴师认为“同病异治”是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情采取治疗的必然法则,“异病同治”则是中医学宝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环,治疗疾病当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如在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在各个不同阶段可表现出咳嗽、心悸、喘证、水肿等不同的病症,治疗上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病症处方用药,谋求疗效。临床上若只注重辨证,不强调整体的调节,治疗就会缺乏针对性。对于许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疾病或疾病的某一无症状的阶段,如心衰无症状期,可因无证可辨而延误治疗;反之,只侧重于辨病,强调疾病病理改变,强调治疗的针对性,忽视疾病的动态变化及整体状态的调节.对于疾病的治疗,就会变得机械,劳而无功。

1.3辨证崇脏腑、治疗重脾胃  吴师推崇脏腑论治.尤其重视顾护脾胃。他认为在生理上脾胃与心关系密切,脾胃的健运、通调是遏制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生理基础,脾胃功能受损失调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关键。“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无论养生或治病处处当

顾及脾胃之气。吴师不仅强调治疗脾胃本身的病变.同时治疗肺、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的病变,认为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纳化水谷,使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得养.生机旺盛,才能抗拒病邪。在临床用药中,吴师强调“补而勿滞”、“泻而勿损”、“攻补适宜”,避免苦寒败胃、甘药滞中和辛散耗气等伤及脾胃,处处以顾护胃气为要。对于虚损之证,投以补药引起脘胀纳呆者,每加健运中州之品砂仁、陈皮、木香等,以利中焦之气机。

1.4  关注心身相关、把握心病  从肝论治慢性心衰病程多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悲观、忧郁等情绪,而情志刺激对其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治疗上应强调关注“心身相关”,重视心病从肝论治,采用解疑诱导、移情更性、七情调治等配合中医药治法,将心理

行为治疗和躯体治疗相结合,心身并治。吴师认为情志致病,伤及肝脏尤为突出,而肝病又可延及其它脏腑.变生痰浊、湿聚、郁火、食滞、血瘀等,临证当以疏肝理气大法,配以相应的化痰、利湿、清火、通滞、活血化瘀等治法,临床上常用柴胡疏肝饮、四逆散、逍遥散、温胆汤等方加减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2临证经验

    吴师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其中心气阳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本病是在心气阳虚的基础上继而产生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且水饮瘀血一旦产生,再伤阳气致阳气更虚,甚至出现气阴、阴阳两虚。

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痰瘀水三者互相影响,胶结为患致病情反复,渐进恶化 。治疗当标本兼治,补泻并用。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要方法,以补虚扶正为本,祛除实邪为辅。其中补虚重在益气温阳,兼顾养阴;祛邪重在活血化瘀利水。以此为常,他法为变。在心衰发展的各个时期中,以上各病理因素常兼杂合并出现,因此治疗时须灵活辨证。根据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吴师认为可分为以下4型进行论治,现分述如下。

2.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症见心悸气短,乏力神疲,遇劳加重,咳嗽气喘,面色苍白或面色晦暗,唇甲色紫,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黯、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治以益气活血。处方:党参10 g,黄芪20g,丹参lOg,赤芍10g,白术10g,桂枝5 g,茯苓10g,桃在】0 g.红花10 g,川芎10 g。

2.2脾肾阳虚,瘀水互结  症见心悸怔忡,气短喘息不能平卧,畏寒肢冷,身肿尿少,乏力,腹胀,纳差便溏,舌体淡胖或淡暗、瘀斑,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结代。治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处方:黄芪20 g,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5 g,桂枝5 g,制附子5 g,泽泻20 g,葶苈子15g车前子1 5lg.丹参15 g,赤芍10 g。

2.3心气阳虚。痰瘀饮停症见心悸气短,咳嗽阵作,喘促肢冷,尿少浮肿,畏寒自汗,汗出湿冷,口唇青紫,爪甲色暗,胁下积块,舌质淡胖或暗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或涩、结代。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健脾化痰。处方:党参15 g,黄芪30g,丹参20g,白术10g,茯苓15 g,制附子5 g,肉桂5 g,煅龙牡各20 g(先煎),赤芍15 g。

2.4气阴两虚,血瘀水停  临床常见心悸气喘,动则尤甚.气短乏力,盗汗口干,两颧泛红,五心烦热,面色无华,头晕自汗,乏力体倦,失眠多梦,或伴唇甲青紫,双下肢浮肿,舌红少苔,或苔黄腻,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虚细数。治以益气养阴,祛瘀行水。处方:黄芪2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生地黄10 g,赤芍10 g,川芎10 g,白术10 g,酸枣仁20 g,柏子仁10 g,丹参10 g,泽泻15 g,猪苓15 g。

3特色制剂

 吴师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原则,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拟订心力神液组方,在临床观察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其处方为黄芪、附子、桂枝、汉防己、党参、茯苓、丹参、玉竹、赤芍、补骨脂、白术。方中黄芪、党参补益胸中之大气;附子、补骨脂温补脾肾之阳:茯苓、白术、防己化湿行水;桂枝调和营血,通阳化气利水;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

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方中佐用玉竹以配党参,并取《本草新编》“人参得葳蕤而益力”之义。诸药合用有益气温阳、化瘀行水之功效,与西医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互为相通,符合心衰的现代治疗观点,而其利水消肿虽为治标之举,可以起到西药利尿剂的作用,而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之弊,可以消除水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担;活血化瘀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收缩力,同时能够改善微循环,使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弹性增加,而且没有西药扩血管药的各种副作用,临床应用常常取得良好疗效。

4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2010年2月7日初诊。因胸闷心悸气促2年,加重3周就诊。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常服利尿剂、ACEI、地高辛等。刻见:胸闷,心悸,气促倚息,咳嗽,卧则尤甚,极度疲乏,夜寐不安,出汗多,胃纳不馨,小便短少。查体:端坐位,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两肺底少量细湿哕音,心界大,心率110次/min,房颤律,心尖区2/6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2 c m,肝颈返流征(+).双下肢浮肿,舌淡苔薄腻,边有瘀点,脉结代。心脏彩超提示全心扩大,EF 32%。西医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IV级)。辨证属心气肾阳虚,瘀水互结。药用黄芪、党参、泽泻各20 g,附子、桂枝、汉防己各5 g,茯苓皮30 g,茯苓、丹参、玉竹、赤芍、补骨脂、白术、车前子各10 g,水煎服,每日1剂。14剂后症状减,尿量增加,以上方增减再服28剂,喘咳渐平,水肿渐退.后改服心力神液50 mL,每日2次。目前患者胸闷心悸、乏力、咳喘诸症消失,平地中速行走及步行登3楼无明显气急,舌淡苔薄白,脉结代,心率72次/min,房颤律,治疗3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脏较前缩小,EF 45%。

 

 

作者: 魏慧渊 王一飞 2013-6-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