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刘铁军教授运用“肝脾同病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刘铁军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对肝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经验。笔者随师出诊多年,受益颇多,现将刘教授运用肝脾同病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

点击显示 收起

    刘铁军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对肝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经验。笔者随师出诊多年,受益颇多,现将刘教授运用肝脾同病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肠易激综合征从肝脾论治
  怒伤肝、思伤脾,情志因素变化可以直接损伤脏腑功能。情绪调节不畅常常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景岳全书》就提出:“凡遇怒气便做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但有所犯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位在肠,但与肝脾有重要关系。就五行生化而言,肝五行属木,脾五行属土,肝脾两脏之间存在明显相克关系。故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肝主疏泄,促进脾胃对食物的运转及吸收,且有助于中焦气机升降有常,而脾气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肝之体得以濡养,则有利于肝之疏泄,即所谓“脾土营木”;另外两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肝之疏泄太过,横逆犯脾或疏泄不及,木不疏土,脾土壅滞失运,均可导致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疾病。肝失条达,水湿并走肠道而引起腹泻。肝气郁滞不通,疏泄不及,则脾胃升降之气也因之壅阻,阻塞不畅则发为腹痛;肝失疏泄,气机闭阻不通,大肠传导受阻则成便秘或忧思不解损伤脾胃,气机失于宣达,大肠传导失职均可出现便秘;肝气不疏而壅滞,脾气不畅而升降失调导致腹胀。  故肝脾同病是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病理基础。
  肠易激综合征之治法
  刘铁军教授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多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常用以下两种治法:①疏肝健脾法:适用于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失健运,湿壅木郁,肝失疏泄而成。临床特点是:大便溏薄,少腹胀痛,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胁肋胀满疼痛,或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嗳气泛酸,舌尖边稍红,舌苔微黄,或舌质淡、舌体稍胖或有齿痕,脉弦。刘教授
在本阶段多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②温补脾肾法:适用于在肝郁脾虚的病变基础之上,若日久不愈、迁延反复,则会因实致虚,损伤脾肾之阳气,出现脾气虚弱、肾阳虚损等。临床特点是:面色咣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腹部胀,久泻久痢,甚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弱。刘教授在本阶段多采用四神丸合痛泻药方等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同时也加用一些疏肝解郁之品,他一直强调肠易激综合征无论疾病发展到任何阶段,一定不可忽略肝郁,此为疾病发病之核心因素。
    用药忌燥烈、峻猛之品
    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说明肝血极易受损,而致肝阴易伤,这就要求在临床上使用各种理气药物时应避免运用药性燥烈、辛香走窜之品,以免损伤肝体。刘教授常说,疏肝用药一定要遵循清代医家叶天士之“忌刚用柔”用药学说,辛温香燥之品极易耗液劫阴,对素体阴虚者应尽量不用,误用既伤肝阴且伤脾肾,定要慎重。在临证时多选用香附、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之药,以调和肝脾。
    刘铁军教授依据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确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为肝脾同病、重则累及肾脏的理论,他提出从肝脾论治本病,将疏肝解郁之法贯穿治疗全过程,并在治疗过程中重视顾护肝阴,以免肝之体用使疾病加重。治有侧重,圆机活法。由于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关系尤为密切,以此为基础,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病案举例
    患者,男,48岁,2011年8月20日因腹泻反复2年而就诊。每于心情不佳时出现腹泻,以水样便为主,肠鸣辘辘,同时出现腹痛,泻后缓解,乏力,喜叹息,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查体:血压、心率等均正常。心肺正常,全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部散在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镜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肝郁脾虚。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止泻。予以痛泻药方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白术12 g,白芍12 g,防风12 g,陈皮10 g,柴胡12 g,炒枳壳12 g,茯苓15 g,党参15 g,当归12 g,甘草6 g。每日1剂,连服10剂,腹泻消失,大便复常。
作者: 张景洲 武海 刘铁军 2013-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