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博学精思 师古不泥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医家简介)海洲(1921~2005),河北秦皇岛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誊教授。谢教授1942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其后又肄业于北京大学。谢海洲教授出身于世医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即已熟读《医宗金鉴》、《陈修园医书二十四种》、《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能熟诵若干方歌。谢教授天资聪慧,家学渊源,他通过自己的艰......

点击显示 收起

     ( 医家简介)海洲(1921~2005),河北秦皇岛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誊教授。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中药方剂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顾问,中国中药学会顾问,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副主任,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顾问,北京中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光明中药函授大学顾问等职。

     谢教授1942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其后又肄业于北京大学。谢海洲教授出身于世医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即已熟读《医宗金鉴》、《陈修园医书二十四种》、《药性赋》等医学著作,并能熟诵若干方歌。谢教授天资聪慧,家学渊源,他通过自己的艰苦自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于1947年参加考试合格后获得中医师资格。独立临床开业行医并教授学徒。1958年奉调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1976年,又调至广安门医院,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

    谢教授长期在中医临床一线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还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勤于思考,对多种内科杂病疗效卓著,尤其擅长对痹证、痿证、神志病、癫痫、颅脑损伤后遗症、一氧化碳中毒、老年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在谢教授晚年;他又致力于红斑狼疮、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研究,颇有成效。谢教授通晓中医的理法方药,又汲取了近年来中西医缝合的辨证与辨病 相结合的方法,对若干疾病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专病专法专方专药,临床疗效确切。例 如,他曾研制成“生血丸”、“癫痫宁”、;复方抗痿灵”等中成药,已转让给药厂生产 。谢教 授治疗痹证的经验现已编制成电子计算机程序,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经验的计算机软件  还荣获北京中医学院科技成果奖及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近年来,他研制的“扶正荡 邪合剂”,有清热解毒、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试用于癌症及其他有关疾病,已 取得初步效果。             

  在临床之余,谢海洲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自1978年至1991年闻,他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谢教授主编《霉学丛谈》等著作5部,参编、合编的中医著作也有15部之多,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学术经验。

临证活用化瘀法

  谢教授认为,很多种不同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时,往往会产生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征象,而成为不同疾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疼痛,肿块,瘀斑,唇舌皮肤青紫,出血紫黑,皮肤甲错,精神狂躁,月经不调,红色紫暗有块或痛经等。据此,谢教授总结出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方法。

  1.外伤后遗症

  由于跌打损伤或手术治疗损伤血脉,引起瘀血,影响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以致变证蜂起,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症。谢教授治疗此类疾病,早期多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吸收伤科治疗跌打损伤的经验,但由于外伤后遗症甚为复杂,故绝非“瘀血”二字所能概括,临证当明辨。

    2.痛证

    唐容川说:“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由于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经脉失和,血液瘀滞不通,必然发生疼痛,所谓“不通则痛”。大凡痹症、心腹疼痛、胃脘痛、头痛等都是不同部位的气血瘀滞,因此,谢教授常用活血化瘀法治之。但治疗时还应根据所在脏腑及兼夹病邪的不同,配合不同方法,选用不同药物。

    3.风证

    风证包括内风和外风。内风主要指肝风内动引起的眩晕、头痛、口眼歪斜、震颤抽搐,甚至突然昏仆等症;风窜经络则可引起麻木瘫痪、半身不遂。肝为风木之脏,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而易动风,所以治疗内风以调和血脉为基础。外风侵袭经络,亦可引起经行不畅,发生痹痛等症。外风当兼行血和血,内风宜养血活血,若血脉通畅则风邪易去。且内风多兼脏腑阴阳之失调,或夹痰浊为患,还应合用其他方法,方能十全。    

    4.血证

    血证指出血和发斑。唐容川说:“凡系离经之血,与养荣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均有出血发斑的表现,并非一味补血止血所能疗,而应据证配合活血化瘀法,选用效轻的活血化瘀药物或祛瘀止血之品,如牡丹皮、赤芍、茜草、三七等。而其临床表现则以斑色紫暗、血色偏暗、舌质暗红或有紫斑为特点。

  5.慢性病后期    

  病程较久,必然会由气及血,引起血行瘀滞。叶天士在其医案中多次论道:“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周学海也引叶氏之说,认为:“凡大寒大热病后,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许多慢性病后期均兼有血瘀的病理变化。如《金匮·血痹虚劳篇》所记载的“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干血痨证,即是五脏虚劳,引起经络营卫气伤而致瘀血的现象。这既是许多慢性病出现虚实夹杂的原因,也是一些虚证补之不当或虚不受补的原因之一。

    6.癥瘕积聚

    癥瘕积聚都是气血积滞而成。《灵枢·百病始生》即已指出:“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王清任亦说:“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此时,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取效,必选用祛瘀力强兼有软坚化积作用者,如鳖甲、丹参、王不留行、三棱、莪术等。特别是虫类药,如虻虫、水蛭、全蝎、蜈蚣、鼠妇等,善于走窜入络,通经破瘀之力甚强。这与叶氏主张的“通络方法,每取虫蚊迅速飞走诸灵”,其义相合。

    7.妇人病

    妇人以血为先天,而肝藏血,若肝气郁结,失其条达则经血不调;或经产之时血络受损,调护失当,均可引起经带胎产诸病,故活血化瘀法在妇人病中尤为常用,如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慢性盆腔炎等均可用之。但妇人多情志抑郁之患,常须和舒肝理气药物合用,在选药时,应注意用兼有调经作用之活血化瘀药,如当归、牡丹皮、赤芍、五灵脂、香附、元胡、蒲黄等。

    擅以补法疗诸疾

    谢海洲教授治疗慢性内科杂病,随时注意扶助人体正气,并讲究根据辨证而施用不同的补法,以针对不同的脏腑虚损。他很尊崇李念莪论述顾护正气重要性的一句话,“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耳。嗟呼!实而误补,固必增邪,尚可解救,其祸犹小;虚而误攻,真气立尽,莫可挽回,其祸至大。生死关头,良非渺小 ,司命者其慎之哉!”

    1.益肾法

    肾者,乃元阴元阳之所居,乃全身阴阳之本源。五脏阴阳之虚衰,皆影响肾之阴阳。凡阴阳虚衰之证,法当益肾为治。阳虚之证,无论卫阳、心阳、脾阳,均与肾阳有关,治疗均应温肾之阳。阴虚之证,无论心、肺、胃均易涉及肾阴,治疗当据证滋肾之阴。益肾一法,尚需注意阴阳互根的关系。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肾气、右归之中,以六昧补阴,桂附温阳,所谓水中补火也;左归之中,熟地、山药、枸杞子养阴,又伍鹿角胶、菟丝子之温阳,以防阴凝不化也:这样才能阳生阴长,生化无穷。益肾法临床应用时,又分益肾造精.补肾荣脑.补肾生髓三法。    

 

  (1)益肾填精法

  本法常用于阴阳俱不足之证者,起病多因素体虚弱或劳损过度,久病不愈或失于调养,或伤精、失血、亡液所致。临床可见腰痛,腰膝酸软,面白,畏寒肢冷,精神不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阳痿早泄或遗精,口咽发干,五心烦热,女子不孕,男子不育等,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沉迟,细弱或沉细数。常用方剂如桂附八味丸、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二仙丹、二至丸、河车大造丸等加减化裁应用,酌加血肉有情之品,另加一味羌活,以助其生发之力。

  (2)补肾荣脑法

  肾者,生髓主骨,髓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据临床经验,有些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应从肾论治。补肾荣脑法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髓伤损或脑髓空虚之证。临床可见腰酸腿软,头晕头昏,脑转耳鸣,失眠健忘,思维迟钝,疲惫无力,或语言无力,或步履艰难,手足不用,舌多淡胖或紫暗,脉多沉细。凡神经衰弱、脑外伤后遗症、癫痫、老年性痴呆、大脑发育不全及其他脑髓病出现上述症状者,均可用本法,以滋肾补肝,养荣开窍。谢教授自拟补肾荣脑汤,由紫河车、龙眼肉、桑葚、熟地、当归、太子参、丹参、赤芍、白芍、茯苓、石菖蒲、郁金、生蒲黄组成。

(3)补肾生髓法

  《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可见营血是由肾之精髓化生而成,且“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骨髓与营血皆来源于水谷精微。因此,本法主要用于肾虚髓弱,髓不生血之证。一些造血系统的疾患大多责之骨髓,故从肾论治。骨髓虚惫的临床主要见症为头晕目眩耳鸣,面色苍白无华,腰膝酸软或骨骼酸痛,精神疲惫,心悸短气,常兼皮肤黏膜出血发斑,舌淡白,唇甲色淡,脉虚弱无力。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白血病等造血系统的疾病。谢教授自拟补肾生髓汤以补益精髓,化生营血,药用紫河车、熟地、鹿角胶、党参、黄芪、桑葚、何首乌、鸡血藤、黄精、当归、仙鹤草、砂仁等。

    2.滋阴法

    阴精乃人之物质基础,历代医家都注重阴精的护养,若阴液受损亏虚,当宜急顾其阴。温病学派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阴液亏损多由大汗、失血、呕吐、泄泻、多尿以及高热伤津引起,或因肺、脾、肾功能失常所致。临床可见精神委靡,身倦乏力,形体消瘦,目眩耳鸣,五心烦热,日晡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心悸气短,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下肢痿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多细数。对五脏阴虚的治疗方药,须据证而异,肾阴虚者选用六味地黄丸(汤)、左归饮、大补阴丸(汤)进退,肝阴虚者可用一贯煎加减,心阴虚者常用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生脉散化裁,肺阴虚者多用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合方,脾、胃阴虚者多选用叶氏益胃汤加减。

  3.益气养血法

  此法针对气血虚弱而设,常用于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或急性病的恢复期。此外,以气血虚弱为本者,兼有邪实之标证,用此法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每多取效。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疲乏无力呼吸气短,语言低怯,心悸失眠,自汗,手足麻,舌淡胖苔少,脉细数无力,或见脱肛,小溲失禁,子宫脱垂等症。方药可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但谢教授尤喜用当归补血汤与归脾汤化裁。其意有二,一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才能化源充足,益气生血。因此,补益气血必从补脾入手。二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时,益气以生血;血瘀时,行气以活血;大出血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有“独参汤”之举。然血不充盛气易耗散,故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和血脉。

    4.补脾法

    此法专门为脾虚证候而设,脾虚多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或贪食生冷,内伤脾气,久而及阳而成。脾虚证,有气虚、阳虚、阴虚之别,其主要见症也不尽相同。脾气虚可见纳少,食后作胀;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薄,伴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或见    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长期慢性腹泻等症,治以补脾益气法,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化裁。脾阳虚可见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温,气怯形寒,脉沉迟,舌淡苔白,治以温中补脾法,选用理中汤加减。脾阴虚除有脾气虚见症外,还兼有阴虚之象,如口干不欲饮,或饮少,五心烦热;或腹胀便溏;舌质红,少苔或灰苔少津,脉细弱,临证常用山药、白扁豆、黄精、玉竹、石斛等。

    5.食补膏滋法

    食补是以食用药物扶助正气,强壮人体以抗御外邪的方法。食物亦有五味、归经,各归其所喜,可影响和调节脏腑之阴阳。临证时,不可专恃药饵,病去则宜养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指导病人饮食时,须根据病人体质及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到虚则补之的目的。《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有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例如,水肿病禁食盐,黄疸泄泻禁油腻。“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临床中,谢教授常用大枣、花生、莲子、山药补脾胃,羊肉、胡桃、韭菜子、海参补阳,桂圆、桑葚、荔枝、红枣补血,甲鱼、自木耳补阴。

    膏滋法,对于年老体弱多病者,或疾病恢复期者,或欲养生以祛病延年者,常用本法。谢教授临证多喜用《医学心悟》中的方剂改成膏滋方。如肺阴虚者,以日华丸为基础,易丸方为膏滋方。又如黄芪膏用于体虚易于感冒者;桑葚膏用于肾阴亏虚者。此皆为较好的膏滋方剂,久服常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谢教授既长于临床,又精研方药,善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而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临床立论有理有据,疗效卓著,不仅致力于中医药研究,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药人才,堪称后学师表。

 

作者: 谢海洲 2013-4-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