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今年前3个月
原料药贸易总体下滑态势、广交会上医药
出口订单缩水以及国际经济景气度滑坡,原料药企业和行业应该如何应对?这是刚刚结束的第62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春季交易会上讨论得最多的话题,而本次交易会“科技创新迎挑战、拉动内需促升级”的主题,也呼应了这一形势。
不过,会上各方仍对2009年原料药产业发展持乐观态度:在国际市场,国内主要的原料药企业的主导地位仍难撼动;国内市场则在新
医改语境下,将迎来更大的扩容机遇。
“危”中寻“机”
记者在会场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危机”。原料药产能全球迁移、新医改下市场扩容等利好因素,无疑将是原料药产业格局又一次重组再发展的机遇。但对于国内原料药企业来说,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由此衍生的环保压力,仍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此外,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也是对原料药市场的一大考验。
“产能过剩、购买力压缩、行情不稳定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不少企业带来了经营风险。另外,在人民币升值、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影响下,靠劳动密集、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对医药行业的推动已经接近极限。”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如是说。
而在国内市场,围绕价格展开的竞争依然惨烈。“原料药市场的多变坑苦了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在论坛上道出了许多企业的心声。吴惠芳表示,新医改背景下,
制剂企业对原料药市场感到非常茫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医改方案公布之后召开本次交易会,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成为许多参展企业的核心共识。
“未来原料药市场走势肯定不平坦,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市场将更加规范,优势企业增速将加快。”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理性研判市场、技术创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出手要快,积极利用国家的一些鼓励创新的政策,加强技术联合研究。“一些中小生产企业、医药包装企业以及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制剂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政府公关,节约成本,同时要找准细分市场,走联合重组之路。”
沈贤姬亦表示,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药物等品种的生产,短期内没有国家可以取代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但要抗风险、抓机遇,创新升级是不二法门。
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据
医保商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原料药进出口增幅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出口为30.69亿美元,同比减少15.16%,占医药
保健品类商品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5.79%。其中,
进口金额8.13亿美元,同比减少21.27%;出口金额22.57亿美元,同比减少12.72%。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吴惠芳表示,刚结束的广交会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际买家的观望情绪影响了购买力或购买周期,部分市场环境在恶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尽管在全球我国原料药价格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企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创新理念,抢夺市场话语权。”吴惠芳在论坛上如是说。
当前,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尽管今年原料药市场仍有增长势头,但产能过剩、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是引发新一轮价格战的导火索。“眼光有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要改变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关键看企业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只有从长远的角度谋划,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高。”沈贤姬说。
然而,记者在会场发现,许多原料药企业的产品均没有报价。一些企业向记者表示,产品价格已接近成本价边缘,而且成交较少。对此,吴惠芳分析说,以抗生素为例,本次展会上价位均在50元左右(税前),几乎就是成本价,上游中间体7-ACA、6-APA的价格继续下滑。
“上游原料药价格的大幅攀升,在成本转嫁中给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如果在终端无法释放,就会反向回馈到上游。”吴惠芳对此表示,为了规避恶性价格竞争给企业造成的伤害、保证市场供需平衡,产业升级是不能避免的。
作者:
200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