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忘忧药”真的能忘忧吗?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日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宣称他们找到了一种“忘忧药”,它能够永久地压制或抹除对过去痛苦或恐惧经历的记忆。然而,这种借助药物忘记痛苦的方式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请关注——“忘忧药”真的能忘忧吗。在荷马史诗中,描写了一种忘忧果: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率领部下乘船踏上返乡之旅。然而,快接近......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宣称他们找到了一种“忘忧药”,它能够永久地压制或抹除对过去痛苦或恐惧经历的记忆。然而,这种借助药物忘记痛苦的方式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请关注——“忘忧药”真的能忘忧吗?  

  在荷马史诗中,描写了一种忘忧果: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率领部下乘船踏上返乡之旅。然而,快接近故乡时,却被风吹到一个长满“忘忧树”的岛上。吃了树上的忘忧果后,他的3个部下把战争的苦痛和自己的家乡忘得干干净净。这种传说可能已经变成现实,那么,如果真的存在“忘忧药”,你会吃吗?  



  忘忧不再是梦想  

  日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宣称他们找到了一种“忘忧药”,它能够永久地压制或抹除对过去痛苦或恐惧经历的记忆。这种“忘忧药”的原理是将药物作用于那些所谓的“忘却基因”上,从而医治人们内心对伤痛的回忆。俄罗斯媒体6日报道,据说这种药丸能治好人们内心的创伤,而这往往是那些心理医生也无法胜任的,这是一种可以扫清沉重不幸的神奇药片。  

  最先发现这一奥秘的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詹姆斯•麦克高,他通过试验证明人类可以通过服药干预印象深刻的记忆。而这种药就是“心得安”(Propra鄄nolol),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等心脏疾病。但跟其他相似药物不同的是,它直接作用于大脑。这一研究给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罗杰•皮特曼一定的灵感。他也开始在治疗创伤后遗症方面使用“心得安”。他曾长时间研究越战老兵的创伤后压力紊乱症,发现这种药可以给那些被恐惧和痛苦记忆折磨的人些许安慰。  



  “忘忧药”引来争议  

  研究正处于最初阶段,但人们已经就此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这一消息也引起了网友的辨争:有人认为这是天大的喜讯:只要吃一片药就可以把忧愁忘掉,何乐而不为?现代人的压力那么大,再加上精神的创伤,有时候人的确无法承受如此多的心理压力,如果有这样一种药让人们更健康地生活,又何乐而不为呢?但反对声也不绝于耳:当我们不再记得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磨难的记忆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那还有谁能保证我们不会再第二次重复原有的经历呢?批评家认为,疼痛是人们身体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生命中的砖头,不可以轻易搬离,否则失去这种惩罚手段,作为生命的“建筑物”就失去了稳定性。把人们错误的脚印完全消除,就像扯掉小说中情节曲折的一页,那样会使阅读变得索然无味。  

  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著名教授欧阳谦则认为人对忘忧的追求主要是为了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例如喝酒等能都体现了人对缓解这种压力的追求。如果为了人的幸福,能让人只忘掉痛苦的记忆,而保留其他的记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是件好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徐之明认为人对忘忧的追求是一种动物本能,在动物身上就体现了这种本能。只要在本人允许的情况下服用这种药物,使用“忘忧药”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只能作为一种精神治疗的手段,用于其他不良用途将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谈到忘忧对人可能带来的好处,徐教授认为应因人而异,对于那些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的人,如果有这样药的存在未尝不是件好事。  

  美国科学家相信,与其把伤害你的坏蛋的照片放在那当靶子打,不如让每天折磨心脏的病痛远离,即便是借助于药物的帮助,这也许就是“幸福药片”的发明。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提到过如何迫使人清除那些不能忍受的回忆的方法,而药物在这点让人们走得更远。  



  科学使用“忘忧药”  

  这种名为“心得安”的“忘忧药”别名萘心安、盐酸普萘洛尔,其制剂类型主要有每片10毫克的片剂和每支5毫克的(5毫升)的注射剂。是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对心绞痛和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中也发现了它的很多其他用途:治疗偏头痛神经衰弱、震颤、灼热性神经痛、甲亢等。但是据了解,目前在我们国内,对于心得安用于让人失忆效果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还没有。  

  虽然“心安得”的用途很广泛,但医生还是建议服药要谨慎:哮喘过敏鼻炎者忌用;已洋地黄化而心脏高度扩大,心率又较不平稳的患者忌用;要在医指导下逐渐增加剂量;长期应用时不可突然停药。医生还指出服用“心安得”的不良反应在心血管方面表现为心动过缓、低血压、四肢冰冷等,严重反应为心力衰竭和传导阻滞。  

  对于失去记忆之后可能引发的后果,欧阳谦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6岁以前形成,之后都受6岁之前生活的影响。如果让人失去以前的记忆,很可能就失去人格,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徐之明教授则认为失去记忆后人格可以重新塑造,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