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PNAS》封面:蛇防御腺的来源

来源:生物通
摘要:亚洲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tigrinus)颈部的特殊防御腺(defensiveglands)中含有类固醇毒素蟾蜍二烯羟酸内酯(bufadienolides)。tigrinus自身并不合成这些防御腺,而是靠收集被其吞噬的蟾蜍的毒素形成。tigrinus的防御腺液进行化学分析。tigrinus防御腺中的毒液(cardiotonicsteroids)来自于被R。...

点击显示 收起



        亚洲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颈部的特殊防御腺(defensive  glands)中含有类固醇毒素蟾蜍二烯羟酸内酯(bufadienolides)。美国Old  Dominion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推测R.  tigrinus自身并不合成这些防御腺,而是靠收集被其吞噬的蟾蜍的毒素形成。

        为了验证这种假设,Akira  Mori等对采自无蟾蜍地点和有蟾蜍地点的R.  tigrinus的防御腺液进行化学分析。另一组实验中,Mori等分别用不含蟾蜍食物和含蟾蜍食物饲喂刚刚出世的R.tigrinus。

        实验结果显示,R.tigrinus防御腺中的毒液(cardiotonic  steroids)来自于被R.  tigrinus吞噬的蟾蜍,并且bufadienolides含量高的母蛇会将一部分毒素传递给后代。刚刚孵化的幼蛇中,只有那些高水平bufadienolides母蛇的后代或者是吞食过蟾蜍的幼蛇,颈部才会长防御腺。

        研究结果证实,腺液的化学成分反应了被捕食者的地理分布,在无蟾蜍区生长的蛇没有类固醇毒素。没收食物中的毒素成为这些物种抗捕食行为地理差异的基础,提供了一个特定脊椎动物组织扣押防御化合物的特例。(生物通记者  小粥)
作者: 2007-2-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