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西藏生物科技研究领域成绩斐然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摘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西藏生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藏高原生物科技事业快速、稳步发展,生物科技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植物学领域近几年来,西藏高原生物所与区内外生物研究机构......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西藏生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藏高原生物科技事业快速、稳步发展,生物科技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植物学领域



  近几年来,西藏高原生物所与区内外生物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在研究领域取得了不菲成绩。如“中、日、美联合植物学考察”(2000年~2001年)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合作,在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植物系统进化等领域的考察,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宝贵科研资料;“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2002年~2003年)从植物、动物、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及信息管理等方面对整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西藏部分野生食药用菌人工驯化研究”(2001年~2003年)使黄伞等菌种驯化获得成功并产生了一定效益;“中德合作圆柏生态与恢复研究”(1998年~2001年)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德国玛堡大学合作承担,本项目为西藏自治区植树造林、构建生态群落提供了重要依据;“西藏林芝地区鼠尾草植物资源调查与药材标准制订”(2001年~2002年)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广州市科技局共同承担,该项目成功申报了自治区药材新标准;西藏林芝生态定位站取得了“西藏原始冷杉林物质循环研究”、“西藏原始冷杉林水文效应研究”、“西藏原始冷杉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西藏原始冷杉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等一系列成果,同时,发表《长叶云杉、喜马拉雅红豆杉的栽培》等论文5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5篇,林学本科学士论文20余篇。西藏林芝生态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巨柏的濒危机制”、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川藏公路拉萨至八一段绿化模式”、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三江流域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林业局项目“西藏色季拉山森林水文特征效益研究”等课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紫金标藏药抗感染剂的开发试验”(2003年~2006年)率先发现了西藏广为分布的紫金标植物具有抗上呼吸道感染、疱疹病毒的作用,并从分子水平上着重对后者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中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生物多样性考察”(2006年)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与美国费尔德博物馆(Field  Museum)以及史密省研究院(Smithsonia  Institution)合作承担。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为西藏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增添了新的内容;“藏药船盔乌头的规范化栽培”(2003~2006)项目属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中心承担,对藏药材保护、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与技术支持;“西藏高寒典型脆弱区生态恢复与示范”(2006年)项目是由西藏高原生态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在那曲、山南两地设立示范地达700公顷,针对西藏自治区面临的草地退化、土地沙化二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发表了《西藏紫金标属植物新变型》等4篇研究论文。



  二、动物学领域



  “西藏珍稀野生动物(藏马鸡)保护与研究及基地建设”项目(2000年~2004年)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承担,揭示了藏马鸡栖息地选择的地方适应机制,提出评价野生雉类栖息地利用的新指标。这些发现为理解雉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填补了世界雉类研究的空白。撰写《藏马鸡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专著1本,发表了论文《藏马鸡的生态学研究》、《藏马鸡分类地位和马鸡属系统进化问题的探讨》、《Two  field  techniques  of  estinating  relative  abundance  of  Galliformes》3篇;“保护黑颈鹤为主题的环境教育”项目(2003年~2005年)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林业局、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对拉萨市林周县中学3000余名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三年期间,总教学时间逾400学时。与此同时,项目组还组织了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和向导培训。编著汉、藏、英三个版本(已出版汉、藏两个版本)的环境保护乡土教材1套;发表《建立西藏拉萨雄色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及可行性》论文1篇,并获得“中国青年丰田汽车环保奖”优秀奖。



  “西藏越冬黑颈鹤及斑头雁数量调查“(2006年~2007年)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共同承担,第一次对黑颈鹤及斑头雁越冬情况进行了考察。该项调查范围涉及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及其支流流域。目前,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达6700只,斑头雁32700只,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增加了2400只以上,占全世界黑颈鹤总数的62%,黑颈鹤在西藏自治区得到较好的保护。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和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6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北京大学、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林业局、青海省林业局等单位共同组织了“穿越大羌塘”野生动物考察活动,考察涉及青藏高原羌塘自然保护区北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保护区等区域,据统计,现有藏羚羊6904只、藏原羚146只、野牦牛977只、藏野驴519只、盘羊2只、岩羊60只、狼20只、藏狐狸12只,鸟类30多种。



  三、植物化学领域



  “复方雪莲栓剂——国家二类新药的研制”(2001年~2006年)项目是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广州汉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应用了超临界技术对西藏特色生物资源--雪莲进行了研究,发表论文一篇,申请国家专利一项,本产品的研究开发,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国家863项目“人类重大疾病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2003年~2005年)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共同承担,完成了西藏藏族遗传基因的采集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将促进民族地区重大疾病治疗研究逐步上升到基因治疗水平;“超临界萃取藏菠萝花、紫草等藏药材的有效成分的研究”(2001年~2003年)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研究成果已申报国家专利。研究证明,藏菠萝花具有明显的抗贫血等作用。



  “那曲地区毒草杀灭技术的研究”项目重点对狼毒、棘豆两种毒草进行了灭杀实验,实验面积达3600亩,总有效率达到97%以上。对治理西藏自治区草场退化提供了成功典范;“羊八井等地区极端嗜热嗜盐碱微生物的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探明了羊八井沸泉中嗜热微生物的群落情况,从班戈盐湖中分离得到了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嗜盐碱古菌和嗜盐耐盐放线菌和真菌,并得到喜低温生长的真菌。



  四、植物组织培养领域



  “西藏甘青铁线莲资源考察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1999年~2002年)通过实验得到了甘青铁线莲的再生植株;“鲜切花的快速繁殖及推广应用”(2000年~2003年)首次从内地引进30个花卉品种,并从扩繁培养基的选择、栽培技术、筛选标准、种植试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功。该项目还获得了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球根花卉的组织培养及工厂化生产”(2003年~2005)项目成功培育出19个品种的无菌试管苗2万多棵,每个品种的最低年增殖率可达到3000(理论值)。经过对40%的无菌苗进行了栽培试验研究,从中筛选出适合当地的球根海棠、百合、和唐菖蒲等13个优良品种作为种球培育的主要品种。培育出的百合、唐菖蒲的种球已达到商业种球的大小规格,缩短了养球时间;“拉鲁湿地的保护与教育”(2001年-2003年)项目培训青少年10000人次,使西藏自治区青少年受到了深刻的环保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出版《拉萨拉鲁湿地与保护》科普读物10000册,发放3000余册;“建立拉鲁湿地环保教育中心”(2005年)项目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与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共同组建,该中心的建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接受环保教育的场所,通过实物、照片、幻灯等形式向2500名青少年生动形象地宣传拉鲁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西藏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自治区藏医学院、自治区藏药厂等7家单位共同承担,使西藏自治区在藏药材保护、种植、研究和规模都上了新台阶。其中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毛瓣绿绒蒿等几种野生藏药材的组织培养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已经采集、鉴定藏药材15种,测定种子发芽率10种,攻克了唐古特莨菪、杂花龙胆、鸡蛋参、藏紫草等4种藏药材的快繁技术。已培育出唐古特莨菪试管苗500株、杂花龙胆试管苗200株、鸡蛋参试管苗1000多株、藏紫草试管苗800多株和窄竹叶柴胡、船形乌头、唐古特青兰、椭叶花锚4个藏药材的无菌系,并得到3个种(轮叶黄精、手掌参、川贝母)的藏药材无菌组织。同时,“LPC80S4型连栋智能温室建设”项目的实施,为藏药材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平台。



  五、资源利用领域



  西藏林芝生态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西藏野桃工业化试验”、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藏东南林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西藏野生菌类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等项目,先后研制了“西藏虫草”、“雪域红花”、“圣地红景天”、“青稞乳汁”等系列产品荣获了西藏第一张“中国有机产品”的标志,也是我国第一个获该新标志的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远销广东、上海、北京等地。
作者: 2007-1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