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基因炼金术

来源:新知客
摘要:基因炼金术检测你的基因、筛选基因药物、抢夺基因专利,基因研究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转化成精明商人的新产品。郭先生已经在基因检测上花了3万元,他还准备花更多的钱。“开始先做了成年男士型的综合预防检测,发现了自己有携带高血脂易患病基因。觉得这玩意还成,就给妻子买了成年女士型的检测,给孩子也买了个儿童型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基因炼金术  

  检测你的基因、筛选基因药物、抢夺基因专利,基因研究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转化成精明商人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已经探入你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窥视你的秘密。



  郭先生已经在基因检测上花了3万元,他还准备花更多的钱。“开始先做了成年男士型的综合预防检测,发现了自己有携带高血脂易患病基因。觉得这玩意还成,就给妻子买了成年女士型的检测,给孩子也买了个儿童型的。一套3800,一家人花了上万块。没过几个月他们又找过来,说出了个烟酒损伤评测,可以评估吸烟和饮酒在遗传体质下造成损伤的风险。一时好奇,又花了2300元。”



  一套综合型的基因检测包括了33种疾病,郭太太感兴趣的只是“抗衰老”一项。“基因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郭太太转述基因公司咨询员的话说,“他们公司的检测据说可以了解你的基因是不是容易让身体老得快。”



  96岁的戚怀英老人一听到基因测试,就连连摇头,干脆背过脸去。“前段时间给老太太测过什么长寿基因。后来听说有人在卖什么长寿因子口服液,还拿老太太做广告。老太太很生气。”老人的孙媳妇解释说。



  与蜂拥而至的基因产品相呼应,基因技术进展的新闻越来越多:“烟瘾基因”、“抑郁症基因”陆续被发现,似乎每种疾病和人类行为都将有一一对应的基因。对基因公司来说,这些新发现意味着新的“圈地运动”,因为只有在获得基因专利许可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该基因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比如美国Amgen公司,依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专利,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成为美国生物工程医药领域的领头羊,其EPO产品在全球市场已销售34亿美元。



  但对郭先生夫妇来说,这些基因技术的进展只是增加了生活中的一些谈资,或者增加了健康体检中的一项花费而已。只有少数人,像戚怀英老人一样,发现自己的基因被另作用途而自己之前一无所知。



  这也是美国芝加哥的怀特先生拒绝基因检测的原因之一。他认为,作为一个并未规范化的产业,基因检测为窃取别人最隐秘的生命信息提供了途径。“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基因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恰好有一个奇特的基因,它可以让你自己成为世界首富,而不是什么基因公司。”



基因的“钱”途  

  农场里巨大的甘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转基因农作物。实际上基因确实帮很多人赚取了大量金钱,这些成就不仅仅局限在名声不好的转基因农业领域。



  沃尔基想要试试看把互联网和基因放在一起能玩出多大价值,她是Google公司总裁布尔的妻子。2007年,她在美国硅谷成立了一家网站,名叫23andme.com,宣称只要花999美元就可以做基因检测。用户需要上网登记并付款,然后会收倒采样工具包,在寄回样本之后4到6周,就可以在网上查阅结果。与其他基因检测代理机构不同的是,沃尔基利用网络的优势千方百计地让基因检测变得有趣。除了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她还建立了以“基因”为基础的网上虚拟社群。在这些社群中,用户可以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比较各自的基因、讨论基因的问题。



  “基因淘金者”中的新贵  

  比尔·盖兹曾预言下一个世界首富一定出自基因生物领域。现在基因产业就已经是产业市场上的一块“大蛋糕”了,全球基因检测产业年收入从1996年的40亿美元到2007年的250亿美元,年均增长20%。据上海联合基因公司估计,我国基因检测的市场受众也有3亿人之多,销售额估计将达到几千亿元人民币。沃尔基的玩法只不过有可能让它变得更赚钱



  热衷于“基因游戏”的人不在少数。“基因测试是像我这样求知欲强烈并且有钱的人探求奥秘的途径之一,这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瑞士的百万富翁丹·斯多埃塞斯库说。这位前生物学教授不久前卖掉了自己的公司,支付了一笔35万美元的高昂费用来购买自己的自身基因密码完全序列。根据购买的基因序列,他每天就像“察看证券目录”一样认真地探究自身罹患基因性疾病的可能性。



  其实,在常与基因检测公司打交道的药剂师潘元朗眼中,中国基因检测的技术并不高。“基因测序并不是复杂的技术,很多分子生物实验室都可以开展测序。北京、上海有很多公司都在做基因检测,利润其实很高。一项检测3650元的套餐,其实只需1799元成本。”



  基因产业:混乱中的新生  

  美国《时代周刊》声称: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基因技术将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所有角落。在这个时代到来前夕,“基因资源成为继国土资源之后的又一可供再争夺、再占有的战略资源,”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认为,“这种资源战由原先的群体种质资源转变为序列化与信息化的争夺。”



  基因产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隐患。比如目前各国都尚无针对基因检测的专门立法。美国政府的监管方针是:在发展初期不宜直接立法,提倡行业自律。美国“基因学、健康与社会咨询委员会”新出台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许多正在向消费者推广的基因测验是“错误、含糊不清、引起误解或未经证实的”,还有一些公司绕过医生直接向消费者推销基因检测技术。英国学者约翰·埃欧安尼迪斯针对大量已发表文献的系统分析认为,尽管有一些疾病相关的基因及风险关系是客观的且有确凿证据,但仍有很多基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可能是虚假的,营销商为了利润往往会回避这点。



  2005年2月份基因检测代理商对于长寿基因的炒作把这种营销策略发展到了极致。他们把从广西巴马县108个90岁以上老人身上发现的一段相同的基因称之为长寿基因。一时之间似乎人类生命的奥秘被道破:只要研究出办法保护好这段基因不发生突变,人人都可以长寿。然而在对日本长寿老人的检测中根本找不到在巴马基因,它或许仅仅表现在同乡的共同外在特征上而并不决定长寿。这个发现丝毫没有影响挂着巴马长寿基因名字的保健品在市场上悄然流行。



  用传销的模式发展客户是当前基因产业的大问题。中国的基因公司发展客户表面上是采取加盟制。



  2008年2月新华社的一次暗访发现参与推广的人员仅仅接受了成功学培训,而对于基因检测的科学依据一窍不通。他们参加销售团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自己买单做一次检测,而他们拓展业务的主要方式就是找更多的人来加入团队。在美国传销是合法的,这使得问题更加严重了。



  担心泄露个人隐私是不少美国人排斥基因检测另一个重要原因。2001年,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在雇员中进行基因缺陷检测,试图依据检测结果来确定员工的雇用和升迁。该公司被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告上法庭,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例与基因隐私和基因歧视有关的法律纠纷。



  2007年10月,美国西奈山医学院教授莫阿兰姆出版新书讲述血色素沉淀病与老年痴呆症的关系,出乎他意料的是保险公司比医学界更加专心地读了这本书。不久之后,很多在基因检测中查出携带血色素沉淀病基因的人纷纷接到保险公司的信件,要求增加保单费用。因为保险公司认为,这些人有很高的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



  更让人担心的是,伴随基因检测出现了新的“基因人种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马库斯·法尔德曼对此表示,“似乎我们小心保护好基因即可履行好个体在社会整体中的位置,而把人类社会所赋予个人的可能性加以排挤,这是保守思想今日重现。



  基因在泄密  

  安娜·克尔托利察,“冷冻生命在线”公司的CEO,正从液氦中提出被冷冻保存的细胞样本盒。她的公司专门为愿意捐赠细胞的人建立家庭细胞库,将他们的基因冷藏起来。当然,她的公司赚钱的前提是:客户并不担心他们的基因数据被人窃取出卖



  控制饮食,检测血糖,饭前注射胰岛素,朴怀宇74岁的母亲每天只能靠此才能正常地生活,而朴怀宇8岁的外甥女,甚至还得随时有人陪着,为她在发病时做急救注射。她们在2007年被先后查出糖尿病。这使得2007变成朴怀宇的梦魇之年。医生告诉他:“这很有可能是家族病,遗传基因会把疾病的种子带给你家的任何一个人。”他很担心自己和两岁大的儿子也被遗传了这种基因,“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像炸弹一样爆发。”  2007年9月,他的海外合伙人建议他:“可能该去测测你和家人的基因。听说在上海只要花3000元。也许这样能让你安心。”



  DNA  的预言师和窥视者  

  2007年9月17日,朴怀宇和儿子在上海的家中接受了基因检测采样,基因公司的采样人员给朴怀宇提供了一套采样盒。等他们漱完口后,采样人员用两个小刮勺在他们的口腔内侧像刷牙一样刮了十几下,把刮勺上面所收集到的口腔脱落细胞放进两个试管,再装入分别标明他和儿子个人信息的资料袋中送走。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朴怀宇就像在等待生命的判决书,不知道这个检测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判决。他的合伙人在电话里面告诉他,在美国已经有很多人做过基因检测了,虽然并不是人人都像他这样愿意做。有些美国人怀疑基因公司会把个人基因信息转卖出去。这让朴怀宇很难理解:准不准都不确定,居然还有人想买。朴怀宇尝试过要求基因公司提供其他客户的联系方式,以便交流一下感受和经验,但是基因公司以保护客户信息为理由拒绝了他,“而且希望你也不要



  把自己的检测结果告诉别人,这是你的个人隐私。”



  美国是最早开展基因检测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有700万人接受过基因检测。由于基因数据信息的泄漏,“基因歧视”也伴随着基因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一份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愿意接受基因检测。而对于检测结果,只有17%的人同意让雇主知道。面对“基因歧视”,无论检测的结果如何,莫纳科夫人都不希望它出现在自己一家人的医院病历当中。



  朴怀宇却根本无所谓自己的基因信息的外泄,“保险公司根本不管这个”。他只关心基因检测所预知的疾病有多少。他上网调查得知,现年57岁的心理医生凯洛琳·夏尔平是最早受惠于基因检测的人之一。她在2001年秋季接受了基因检测,发现自己胆固醇过高。检测报告认为,她继承了父母的基因,日后会比别人更易患心脏病。夏尔平主动接受药物治疗,改变饮食结构,在一年后使胆固醇降到了正常水平。“看来预先知道自己会得什么病,就可以做好预防了。”朴怀宇说。



  医学领域的“余兴节目  ”?  

  事实上,尽管疾病易感基因检测能对一部分疾病的发生做出预测,学术界仍然对此技术持观望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检测的数据被用于增加基因研究机构的研究样本,以期在样本基数扩充之后对检测的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2007年2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确认了5组基因与II型糖尿病有关。研究人员称,这对于预防和及早发现糖尿病患病几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基因与疾病之间联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应过早地提倡人们利用基因检测发现疾病。



  我国有不少机构在从事基因检测服务,实际负责检测的实验室总是尽力与销售机构划清界限。曾有消费者致电复旦生命科学院咨询个人基因检测的费用,而生物学教授对基因检测居然要收费感到很意外。



  出于对健康的关心,有不少消费者已经认同了收费的做法。某门户网站的一项投票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基因检测。正因为有这样的市场,国内外大部分基因检测公司都是带有盈利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立于2004年的美国“DNA指导网”就是其中之一,其检测费用在200美元至3300美元之间。在中国做基因检测的费用一般在3000到1万元人民币左右。



  不管花多少钱,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患者在通过检测之后,都无法彻底避免疾病的发生。因此有些人认为基因检测暂时仍是医学领域的“余兴节目”。在美国得州儿童医院所属基因实验室工作的徐天宏发现,在这里做基因检测的人基本上都是医生推荐的,检测目的是明确病因,而不是预知疾病。对于有些公司向受检者推销预防或治疗药物,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主任弗朗西斯·科林斯认为“这样做就是在欺骗受检者”。



  支持者则认为,基因检测能用来帮助你调整诱导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从而延缓或者避免疾病发生。“很多疾病,即使它对应的不利的遗传因素已经存在,但没有外界环境和遗传背景对人体的相互作用,疾病不会马上发生。基因检测不是单纯的疾病预测,而是调整心态和预防疾病的医疗手段之一。”
作者: 2008-5-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