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玉米转基因研究:揭示抗逆高产密码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在国家攀登计划、863计划和转基因专项的支持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玉米转基因研究团队始终如一地坚持玉米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做出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早在1992年就获得了国内第一个可育的玉米转基因植株,只比国际上报道的第一个可育转基因植株晚了两年。目前已经建立了基因枪转化玉米愈伤组织的转化体系、农杆菌转化......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国家攀登计划、863计划和转基因专项的支持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玉米转基因研究团队始终如一地坚持玉米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做出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早在1992年就获得了国内第一个可育的玉米转基因植株,  只比国际上报道的第一个可育转基因植株晚了两年。目前已经建立了基因枪转化玉米愈伤组织的转化体系、农杆菌转化玉米幼胚的转化体系,培育出一批有生产利用价值的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基因株系,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玉米转基因研究进程,为我国玉米基因工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玉米中心先后利用基因枪轰击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和幼胚、超声波处理玉米愈伤组织、玻璃微针注射授粉后的玉米子房等方法成功获得了大量的含不同目标基因转基因材料。为了解决玉米转化受基因型限制的问题,开展了优良自交系综3和综31的转化体系研究,通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植株再生系统,成功地建立起了综3和综31的基因枪转化体系,目前这两个自交系仍是国内玉米转基因的主要自交系受体材料。  

近年来玉米中心对抗虫基因的密码子进行改造,按照单子叶植物编码特征获得了密码子优化的抗虫基因,通过共转化的方法获得大量转基因后代,试验表明改造后基因能够大量表达因而抗虫性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抗除剂基因的克隆上也取的了很好的进展,在极端污染的土壤中得到高抗草甘膦的菌株并从中克隆到细菌EPSPS基因,  通过定点突变植物内源基因获得抗草甘膦的EPSPS基因。目前正致力于规模化玉米转化体系的建立,希望通过加快育种进程,使得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的遗传改良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 2009-9-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