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科学家的DNA首先是创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摘要:”近日,香港大学校长、著名遗传学家徐立之在复旦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授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仪式结束后,徐立之就“科学家的基因”这一主题展开演讲,与在场专家、学子共同探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及使命。“科学家DNA的第一串,是一种特有的工作态度,是在对待事情时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每个科学家所擅长的领域不同。...

点击显示 收起

“基因是描写生命机能的蓝图。”近日,香港大学校长、著名遗传学家徐立之在复旦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授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仪式结束后,徐立之就“科学家的基因”这一主题展开演讲,与在场专家、学子共同探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及使命。

 

 

 

“科学家DNA的第一串,是一种特有的工作态度,是在对待事情时独特的看法。”徐立之说。在他看来,每个科学家所擅长的领域不同。而这些不同之中的共同之处则在于,所有的科学家首先都应该有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基因,“如果没有创新的心态就不要做科学家。”

 

 

 

在创新的基因之外,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也很重要。徐立之认为,科学家既要意志坚强,又要能灵活变通;既要敢于认错,又不能自欺欺人。科学的工作一定是客观的,因此科学家对自己的要求也必须是客观的,既要对他人要求严谨,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批判,不能有“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重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都在迅速更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徐立之,也感慨今天的科研较之过去已经大有不同。摆在今天的学子以及研究人员面前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科学研究已经“不那么容易做”了。

 

 

 

然而,越复杂的问题往往意味着越大的挑战,虽然科学的内容在改变,但科学研究的原理是不变的。“好的课题、好的人,还有好的环境”,这三点是徐立之总结出来的科研工作者的“成功之道”。

 

 

 

而在此之外,徐立之还提出了“基因+环境”的观点。基因是不能改变的,但环境却可以控制,“良好的环境常常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是要求科研工作者及时、准确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用踏实工作去改变环境。

 

 

 

“最难就业年”是2013年毕业季出现最多、也最让学子们头疼的一个词。而将读研作为暂时远离就业危机的避风港,也一直是部分高校生的选择。

 

 

 

那么研究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因为不喜欢工作而选择读研是不是合适的选择?面对部分学生的这些困惑,徐立之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研究生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些未来的研究者和科学家,但由于受到就业困难和社会上一部分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了“研究生待遇还不错,去做吧”这样的想法,也是难免的。

 

 

 

在这样的动机背后,往往缺乏对科研工作真正的兴趣,结果常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无法全心投入研究,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也依然缺乏竞争力。徐立之对在场学子强调,在研究生阶段,应该努力充实自己,想好自己的下一步要怎么走,最重要的是要对研究工作有兴趣,遇到挫折不能退后。

 

 

 

“学历高不代表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一定要能吃苦,要有为科学牺牲的精神,更要受得起挫折。只有确信自己能做到这些,才能从中享受到研究生生活的乐趣。”徐立之说。

作者: 2013-5-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