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科学家做跨国大药厂研发老总的转型之路

来源:科学网博客
摘要:因为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管理许多部门和人员,过许多道门槛。大药厂目前的研发模式已经遇到瓶颈,效率低下,成本巨高。有的公司开发新药,算上失败的代价,几乎要50亿甚至上百亿美元才能成功开发一个新药。结构生物学在药物设计与药物合成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择他作为研发主帅,是否意味着......

点击显示 收起

彼得-金,(Peter S. Kim, Ph.D. 前MIT教授,任默克执行副总裁至今年4月15日), 10年前离开其运营管理20年的MIT实验室进入制药界,这是很有勇气的选择。从学术界到工业界,转型是有风险的。因为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管理许多部门和人员,过许多道门槛。即使获准上市,也未必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因为市场竞争剧烈,如果不是最先上市,或最佳药物,都有可能处于劣势。大药厂目前的研发模式已经遇到瓶颈,效率低下,成本巨高。有的公司开发新药,算上失败的代价,几乎要50亿甚至上百亿美元才能成功开发一个新药。究其原因,除了思路、策略、模式有问题外,人为因素和运气也很有关系。 

   金彼得是一位出色的蛋白结构生物学家。结构生物学在药物设计与药物合成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择他作为研发主帅,是否意味着医药行业的研发重心要往基于蛋白结构和作用的药物研发方向靠?从药物设计角度来看也许是,但也不全是,因为开发新药不仅仅依赖蛋白结构生物学,还依赖其它许多新的技术平台和分子生物学的新发现。 

   在MIT,金彼得仅仅管理一个实验室,手下都是研究生、博士后和技术员。来到默克,他要管很多实验室,手下至少有几百名来自各名校的博士,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到工业界做领军人物,从事繁忙高强度的科研项目管理,就不得不放弃许多科研实验一线工作,许多科学家无法适应这样的角色转换。金彼得上任后的角色转换很出色,顺理成章地接替前任EdwardM.Scolnick博士,这位老前辈算是业内任职时间最长、最成功的首席科技官CSO之一。 

   当然,金彼得还有一个值得效法的楷模,那就是默克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oyVagelos博士,他是真正懂研发和管理的科学家,也是从研发主管被提名成为公司CEO。由于他对药物研发非常精通,敢做敢为,许多像调脂新药等风险项目均在他的大力支持和果断决策下顺利完成,这位美国科学院和艺术人文学院二院院士能力超强。在他领导下,公司设立了规矩,必须到一流大学招聘一流人才,必须把药厂实验室建成一流的研发基地。在他领导期间,默沙东主要靠自身力量进行出色的研发,他本人也成为商业名人堂的一员,这是对他成就的高度肯定。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在医药界,科学家出身的CEO越来越少,几乎屈指可数,目前最多的还是偏重商业和法律的人员。默沙东现任CEO就是公司前法律总管,辉瑞前任CEO也是律师,擅长并购交易。其他跨国药厂的CEO很多是做市场营销出身,比如诺华的JoeJimenez,他替代的前任Daniel Vasella博士倒是科学家出身。目前,在大药厂和大型生物技术公司中,只有礼来和Gilead科技等公司的CEO是科学家出身,其余一些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CEO是MD或Ph.D.背景的科学家,大部分CEO由商业、金融和法律背景的人士担任。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生物医药企业讲究创新研发,投入这么多经费,为什么产业界如此看重商业背景的人才?”这是因为研发通常是费用中心,而不是盈利中心,研发成果要通过市场营销部门去卖和盈利,所以后者才是大药厂的盈利中心。多数药厂董事会找公司掌门人,通常倾向于商业,而不是研发。同时随着跨国制药企业多元化业务和并购潮热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必须进行更多外向型谈判与合作,把公司内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任务交给副手。 

   当然,有科学研究背景的CEO也必须知道自己的局限。默沙东前任CEO所以能被业内推崇,除了他对新药研发管理能力超强外,还在于他非常能学习,适应其日益提升的领导地位。金融财务及销售管理背景的人学习科技和创新其实很难,科技背景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学习充实自己的管理知识和能力相对容易,关键是要有这方面大胆实践的意识。

 

最新消息,效力于默克的彼特金已经被来自安进的Roger M. Perlmutter博士所替代,55岁就退休,让60岁的人接班,总有点怪,究竟是什么原因做这样的人事调整,默克没有详细解释。亚裔高管,要坐稳位置并有大的作为,也许不易。http://cn.reuters.com/article/pressRelease/idUSnBw3dJ7Lxa+114+BSW20130307?symbol=MRK.N

 

号外: 本想找一位华人科学家转型做跨国公司中国研发老总做介绍,没想到看到朋友送来一则让人难以置信的负面新闻。涉及一位留美教授优秀科学家转型做跨国药厂中国研发老总。消息尽管是非官方的,但非常负面,非常震惊,希望不是真的。但如果属实,实在可惜,可悲,可恨。做学问,必须很认真,严谨,客观,耐得住寂寞,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造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各位朋友,希望引以为戒,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糊涂,而毁了一辈子职业生涯,甚至伤及同事。做药物研发的人,一定要记住,任何临床前或实验室的数据,一定得经得起公司内部审计,核对原始试验数据,并有证人。想做手脚,总有被查证的时候。

作者: 2013-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