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创新解一类疫苗质量效益“二元方程”

来源:医药经济报
摘要:这两天,有关计划内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新闻调查成为舆论的爆点。在“疫苗总体安全”的背后,小概率的疫苗不良反应事件经过二次报道后加重了公众对疫苗安全的担忧。记者在广州随机采访时注意到,对于预防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问题,多数人表示信心不足。因此,一道严肃的命题抛给了产业界——疫苗质量提升该如何深挖潜力。...

点击显示 收起

   这两天,有关计划内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新闻调查成为舆论的爆点。

 

  在“疫苗总体安全”的背后,小概率的疫苗不良反应事件经过二次报道后加重了公众对疫苗安全的担忧。记者在广州随机采访时注意到,对于预防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问题,多数人表示信心不足。因此,一道严肃的命题抛给了产业界——疫苗质量提升该如何深挖潜力。目前,国内一类疫苗80%由国企提供,剩下的20%由民企分食,但这些计划内疫苗利润微薄。“在这样的情况下,疫苗的新技术虽然存在,但由于国内缺乏系统推动新技术应用的政策和鼓励措施,企业做进一步创新的动力较弱。”国内某知名疫苗生产企业老板如是对记者道出了当前的现实困境。随着国家对疾病预防投入的不断增加,作为国家福利性的计划内免疫疫苗,打好一场质量升级战显得更加紧迫。

 

  尴尬的计划疫苗

 

  对于当前的舆论风波,百泰生物药业董事长白先宏认为,其实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的生产都是通过卫生部门的严格检查,生产线也都是按照GMP要求由药监局批准后生产的。“从卫生防疫的角度来讲,出现极少的不良反应现象也在医学范畴之内,社会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国内外的疫苗在生产过程中都是遵守同样的标准,差别不大。”白先宏告诉记者,只是两者的毒株和培养工艺不同,进而使产生的抗体数量会有不同,最终才造成国内外疫苗在防疫时间和副作用等方面呈现出此消彼长的临床表现。

 

  当然,虽说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但在记者采访中,企业方面对疫苗技术的研究和新型产品的开发热情还是有的。问题是,中国40多家疫苗生产企业,能生产预防27种疾病的46种疫苗,是全球最大的疫苗消费国,可我国开发的品种大多为单价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传统疫苗品种,与国外上市的联苗、灭活等新型疫苗相比,确实在产能和关键技术上有差距。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史力把这种差距理解为是创新环境不够所致,进而造成了中国疫苗生产技术更新速度滞后。

 

  对此,某生物所的相关负责人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一类疫苗利润的稀释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改投入。此前国家相继调整了百白破疫苗等14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出厂价,绝大多数疫苗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冻干制剂为例,10ug剂量原出厂价为25元,调整后为10.5元。“我建议,国家在制定价格时考虑到技术指标和产品的先进性,对不同的产品实行不同的价格,并逐步启动上市后再评价机制,采取措施鼓励疫苗企业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该负责人呼吁。

 

  说到疫苗技术的更新,糖丸就是一个例子,目前临床上糖丸的异常反应率为百万分之一,但因为要服用四剂,相当于风险放大了四倍。白先宏认为,在多联疫苗技术上,一类苗升级为灭活疫苗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最大的阻碍来自于计划内疫苗缺乏市场竞争,而统一定价又造成了企业长期微利经营,加上二类疫苗市场近年增长迅猛,企业的质量升级缺乏必要条件和动力。”

 

  紧迫的升级战

 

  不仅如此,记者留意到,国内外新型产品的不断推出也使其带来的外部压力与日俱增。以赛诺菲巴斯德含无细胞百白破的五联苗“潘太欣”为例,通过工艺技术的创新,该疫苗由多种病原的抗原联合制成,用来同时预防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五种疾病。婴幼儿的接种针次从常规的12针减少到4针,既经济又减少了8次不良反应的风险;而在国内,民营企业崛起,如北京绿竹生物制药继自主研制的Hib疫苗上市后,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也已上市。其工艺上采用了先进的超滤技术取代传统的透析工艺,提高了疫苗免疫原性,降低了副反应发生率,产品中非有效残余物含量低,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看得出来,这种内外受压的环境已经把国产一类苗逼到了升级的悬崖上。

 

  为此,主管部门早就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已上市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对多家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疫苗将按其中比较严格的质量标准实施,逐步淘汰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存在安全风险的防腐剂、辅料等生产的疫苗品种。对各家生产企业疫苗产品的关键质量指标进行质量趋势分析评估,以激励企业不断提升疫苗注册标准。但记者了解到,目前的鼓励措施有断层。

 

  用前述负责人的话说,我国传统疫苗的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在纯化、规模化表达技术等方面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同时,疫苗的定价、采购、上市后的再评价工作需要突破固有思维,同步进行,避免此消彼长。他曾公开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企业,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2011年防御性疫苗的销售额达到123亿元,其中一类苗就有51.99亿元,而且民企开始占据竞争优势。他认为:“在抗原筛选方面,目前发达国家广泛运用抗原组学技术、免疫蛋白质组技术、计算机模拟抗原表位鉴定等技术,而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技术运用和推广有待成熟。”

作者: 2013-7-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