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关于药学研究的一点随想

来源:科学网博客
摘要:我想补充一点的是,人生虽无常,我们多走多看多思考有助于把这个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基于这一年的经历,她在科学网高产地发了几十篇关于北卡的博文,登了上百张照片,俨然是一个“北卡通”或者说“北卡控”了。一个多月前我在北京和天津地区出差,见到了十多年没见的一个老朋友,他现在是一个“国家队”的药物研究院的院长......

点击显示 收起

最近比较忙,来科学网溜达的时间也少了,刚看了科学网庄世宇博主的博文《夜半无眠填新词》,不禁哑然失笑,赶紧坐下来码几段话应和一下世宇和YC这两个“负能量”。庄同学闲情逸致,把YC的“暧昧”进一步定义成“不确定”的含义,并解释说:万物皆是不确定的,人生也是不确定的。有些时候,很多东西(包括观点和看法)未必是非黑即白。

我想补充一点的是,人生虽无常,我们多走多看多思考有助于把这个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我在一篇博文《残阳如血》中说过这样的话:生活中之所以很难读懂一些东西,并不是你在桥上还是在楼上的位置不同,而往往取决于你的状态- 是在关里面看还是在关外面看,是过来的心态还是没过来的思维。

YC在她的博文里自称土鳖,没见过世面,其实她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访学过一年,除了上海饭团,她还是啃过洋面包的。基于这一年的经历,她在科学网高产地发了几十篇关于北卡的博文,登了上百张照片,俨然是一个“北卡通”或者说“北卡控”了。我读过一些这样的文章,觉得文笔清新优美、感情丰富细腻,但坦率地说没太多“干货”,也就是说她的触觉所触及的是诸多(跟国内比)异乡风情– 如田园风光、美丽校园、静谧小湖、农贸市场等,这些“信息”在一个久居北美洲的人眼里不觉得这一定就是“北卡”,而不是南卡、佛吉尼亚或乔治亚州。原因很简单,YC只待了短短的一年,基本属于走马观花。她的相机没拍到北卡巍峨的山岭、广袤的平原和优美的海岸线组成的千姿百态的生态,她恐怕还没来得及领略北卡的富饶和贫穷之处,没见识过颇具规模的家具业、北卡的葡萄酒业、三角区的生物技术,没有品味出北卡州特有的保守文化甚至是北卡人有趣的南方口音……

但是,在YC眼里,北卡就是她所见到的样子。而由此类推,我们每个人大致也是如此,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理解,去打量和揣摩外面的世界,去发表观点,去评价自己不甚了解的不同领域的人和事。

一个多月前我在北京和天津地区出差,见到了十多年没见的一个老朋友,他现在是一个“国家队”的药物研究院的院长。闲聊中,我问最近几年中国本土的制药企业表现如何,朋友给我报了些数据,其中一串数据我印象深刻:2012年我国单品种药物市场销售排行榜上,一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表现优异,其中最高的单品种年销售额近50亿元人民币,接近国际上的号称“重磅炸弹”(年销量10亿美元以上)药品的水平,销售超10亿元人民币的单品种中药注射剂有10个左右。

因为是老朋友了,我们之间直言不讳: 这种数据就看你怎么看了,估计领导和外行看了会很高兴,都是民族药、民族企业,令人振奋,大可以说成是向世界制药业“亮剑”的局面啊!换个角度来看,一批里面含有众多植物化学成分、缺乏系统的药理毒理研究的中成药,以静脉注射直接入血的制剂方式在市场上大规模使用,在我们的眼里,这肯定不是一件令人自豪,相反应该是让人心生寒意的现象。另外,中国的疾病谱和其他国家相差无几,但销售前几位的药物适应症清一色的是心脑血管,和国际上相差很大,又说明了什么呢?说白了,这类药物属于老百姓说的“大路货”品种,并非完全针对病人和市场需求研发出来的高技术产品,其销售也就不完全靠疗效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市场运作手段。而众多的常见病如糖尿病、精神疾病、癌症、甚至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很多病种,还是牢牢地被进口药品或在中国的外国药企生产的产品扼住我们的咽喉!

我们还聊了很多国家新药研究领域里的问题和原因,其中说到了这么一个观点– 中国严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药学研究人才。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两个底层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和生物学,而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体系发展至今,始终没有摆脱化学强而生物学弱的结构性缺陷,以至于今天我们的很多研究人员不具备开展系统和体内药物研究的技术功底,大多只能以“过硬的”化学功底做仿制。这个现象我在国内工作时看到了,当时并没意识到问题有多大,但五年前重新归海,对美国高校药学院的课程以及自己学生在美国攻读药学博士期间受到的培训跟国内的做了比较后,我才意识到这个结构性问题给中国制药行业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创新药物的开发来自于坚实的基础研究。除了药物化学工作以外,一个高技术的新药产生于从药物靶点、作用机制、代谢和毒性机制、药物的体内输送等等高水平的系统性研究,而这些都依赖具有优良的生物学功底的研究人员。印象中,中国本土不乏优秀的化学家,但这么多年来似乎就没有培养出国际水平的药物科学家。

朋友忧心忡忡地跟我说,中国制药工业界缺乏领袖型企业。我请他定义下什么叫“领袖型”,因为这个词语比较媒体化了。他说,领袖型就是自己能够自力更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药产品,并能够带动整个行业走技术创新型的道路,而不是一味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如兼并收购、轰广告、做商业等)来扩大规模。

除了人才瓶颈以外,中国药物研究领域缺乏创新、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谁也不愿意化时间、化力气做药物的基础性研究,谁都想1-2年搞个“短平快”项目,3-4年推出个新产品。新药的研发是个很苦很累而且很慢的过程,它对我们的基础研究实力、研究策略和手段、资金链是一个考验,但我认为更大意义上看,是一种科研文化上的考验。

“短平快”不是某一个人头脑中的思想,而是全社会的。我们这个时代缺乏一种坚韧、务实、长期追求卓越的科研文化!在神州大地你到处可以见到华丽的厂房、漂亮的设施、还有醒目的“创新”标语,甚至你的身边还有很多科研愤青们对基础研究的质疑、青椒们甚至是教授们把基础研究当作简单的发文章的误解。我想,这就是我们看不到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和希望的原因吧!

作者: 2013-7-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