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什么是高大上的“中国蓝碳计划”?——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

来源:新华网
摘要:你可能知道森林是氧吧、绿植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但你知道地球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吸纳器和存储器是海洋吗。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就是“蓝碳”的研究者。他还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中国蓝碳计划”——这是一个气候计划,也是一个社会计划,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产业计划。正在召开的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

点击显示 收起

     你可能知道什么是绿色低碳,你也可能听说过碳汇、碳交易,但你知道什么是“蓝碳”吗?

   你可能知道森林是氧吧、绿植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但你知道地球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吸纳器和存储器是海洋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就是“蓝碳”的研究者。他还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中国蓝碳计划”——这是一个气候计划,也是一个社会计划,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产业计划。正在召开的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上,焦念志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焦院士,您能用通俗的话给我们讲讲什么是“蓝碳”吗?它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焦念志:要谈“蓝碳”,必须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这个背景下谈。在大自然里,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吸收掉)、固定并保存下来,这就是所谓“绿碳”。如果这个系统在海洋,那就是“蓝碳”。目前,已知地球45%的“绿碳”储存在陆地生态系统,另外55%储存在海洋,也就是“蓝碳”。

   “蓝碳”到底是什么样的、怎么构成的、有什么功能?其实早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布了一个报告,那时的“蓝碳”主要指红树林、盐沼、湿地、海草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介质)。现在随着科技认识的不断进展,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水里,包括河口、海域、珊瑚礁等。

   海洋的碳通量和储量到底有多大?我举一个例子:此前已知的红树林、盐沼、海草,消耗和存储二氧化碳的量分别是亚马孙原始森林的10倍、6倍、2倍!扩展到河口、海域、珊瑚礁,海洋的碳通量和储量更是不可想象。

   记者:海洋存储碳?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焦念志:这就是我要介绍的海洋储碳机制。一个是生物泵机制,也就是海洋生物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形成颗粒沉到海底,长期保存下来。就像远古时代植物埋在地底形成石油、天然气一样。另一个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机制,叫做微型生物碳泵,它指的是看不见的比如单细胞生物,把有机碳转化成惰性碳,长期存在水里。

   有一个数据让人惊讶:现在惰性溶解有机碳的量,也就是长期保存在水里的碳,相当于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而且,它的存储周期平均约5000年。所以,如果水里的碳库和大气二氧化碳相当,如果有交换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气候变化。这也说明了微型生物碳泵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如果能找到办法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里,那将是巨大的贡献。

   记者:人类活动,会对海洋碳存储作用的发挥,造成什么影响呢?

   焦念志:我举个例子,比如河流入海口地区营养丰富,利于生物生长,按道理应该会消耗二氧化碳,可为什么我们还那么反对河口富营养化、防止赤潮呢?其实是这样一个机制:这些生物都是很容易被降解的有机物质,且有机物质越多越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大量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甚至造成缺氧区。一旦形成缺氧区,就会导致动物死亡,然后造就更大的细菌和微生物、更大的氧气消耗,并产生甲烷、氯化氢等气体,释放到大气里就容易下酸雨。这是一连串的环境变化和生物链破坏。所以,施肥、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需要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记者:什么是“中国蓝碳计划”?它的意义何在?

   焦念志:我们要发展海洋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需要推出中国的“蓝碳计划”,让大家都来关注原先没有重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碳,也就是微型生物碳泵产生的碳,据此通过研究,获取参数,形成碳汇标准,开展碳交易。举个例子,以前我们控制突然污染、限制排放,是通过惩处的措施,是被动的方式,如果我们建立了标准,就可以通过碳交易的方式。如果民众因为减少施肥导致了减产,我们可以依据标准给予生态补偿,这就可以主动将产业往低碳经济上引导。

   与此同时,因为我们在“蓝碳”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世界前列,所以还有条件进一步将这个标准形成国际标准,推广到国际上去,比如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大家都可借鉴这一理念而获益。这既有助于环境保护,也能引导绿色经济,还能形成先进的“蓝碳”理念。所以,发展“中国蓝碳计划”已经具备条件。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