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3D打印活体器官长路漫漫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生物3D打印正循着人体的生命阶梯一步步地向上攀登,直到阶梯的顶层——具备完整功能的人造生命。打开电脑,找到鼻软骨的三维模型,按下启动键,含有细胞的水凝胶便从打印机喷头喷出,层层叠覆,不到一小时,一个鼻软骨就被“打印”了出来……这并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时下最热门的生物3D打印技术。不久前,杭州电子科......

点击显示 收起

生物3D打印正循着人体的生命阶梯一步步地向上攀登,直到阶梯的顶层——具备完整功能的人造生命。

打开电脑,找到鼻软骨的三维模型,按下启动键,含有细胞的水凝胶便从打印机喷头喷出,层层叠覆,不到一小时,一个鼻软骨就被“打印”了出来……这并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时下最热门的生物3D打印技术。

不久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在2015中国转化医学大会上宣布,他们成功“打印”出国内首个用于药物筛选的肝单元,这些肝单元存活率达90%,最长能存活两个月,目前已投入批量生产。

除了筛选药物,3D打印肝单元也推进了人工肝的研发过程。“用3D打印的肝脏、肾脏等器官,可以移植入人体内;制作出人造的感受器官,比如眼睛、鼻子……”徐铭恩勾勒出一幅未来3D打印活体器官的图景。

那么,3D打印活体器官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迈向生命阶梯的顶层

当3D打印技术初问世时,人们对它的期许或许只是改变定制企业的生产模式,弥补传统工业生产形式的种种不足。而现在,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突破,它开始彰显出更高的利用价值——打印器官、拯救生命。

“生物3D打印代表了3D打印技术的最高水平。”日前,在深圳举办的一场医用新材料与3D打印论坛上,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中心教授徐弢解释道,生物3D打印就是利用3D增材制造原理,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生物材料、生长因子、细胞等为主要内容,以重建人体组织和器官为目标,跨学科和领域的新型再生医学工程技术。

根据打印材料及其生物学性能的不同,徐弢把生物3D打印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材料没有生物相容性要求,用于打印体外的个性化模型;第二层,材料需要进入人体,因此有生物相容性要求,但不需要降解,比如陶瓷等植入材料;第三层,材料可以降解,甚至刺激它还能够打开新生组织的生长机制;第四层,材料以活性细胞、蛋白为主,用来打印活体组织器官等。

这四个层次就如同生命阶梯一样,越靠近顶端越复杂,生物3D打印正循着人体的生命阶梯一步步地向上攀登,直到阶梯的顶层——具备完整功能的人造生命。

不过,目前生物3D打印技术仍以辅助手术为主,徐弢表示,第一到第三层次的生物3D打印技术相对成熟,有产业化的竞争。第四个层次把细胞介入基本单元,属于前沿科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生物3D打印,这也是目前科研重点攻克的方向。

“虽然目前离器官打印比较遥远,但是人类首先要有想法,好比《终结者》里的片段,液体机器人最终变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人。”徐弢说,“第四层次一旦研发成功,将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将抢占产业制高点。”

登顶过程困难重重

那么,我们何时才能打印出自己的器官组织呢?这或许还需要漫长的等待。

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如何解决器官“形似且神似”的问题。

“我们把细胞堆积在那里,它是否能够按照正常的生理发育变成正常的组织器官?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回答。因为这里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细胞和细胞之间怎么交流等。”徐弢说。

这也可以理解为,就算科学家可以将细胞以完美的形状打印出器官组织,但是如何让这一细胞结构具备生物功能,解码细胞彼此间如何传递信号,使器官展开运作,仍然是一个高难度技术问题。

第二个挑战则是复杂的血管网络的重建,这也是组织工程学需要攻克的难关。“因为有毛细血管的存在,人体自身才有了再生的机制,而如果没有合适的血管网络,组织根本没办法活下去。”徐弢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血管系统提供养分并带走体内废物,3D打印的器官组织中的活细胞也将迅速死亡。

即使技术成熟,监管审批也会遇阻。“药监部门批准的产品都用于批量生产,可是生物3D打印做的是个性化产品,是药监部门未曾遇到过的,怎么对产品进行评估、审批都是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涤尘说。

不仅如此,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外科植入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洪鑫还表示,生物3D打印不管是在材料、技术还是检测上,都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这也是目前该领域面临的另一道坎。

另外,打印活体器官还会面临人类伦理问题。但徐弢觉得,打印活体器官与生物克隆、干细胞遇到的人类伦理的挑战不同。“如果说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是为了救一个人而牺牲另一个人,这就有人类伦理的挑战,器官打印完全不是这个概念。器官打印要取出成体细胞,成熟之后移植到体内,而且这个细胞来自自体,没有免疫的问题。”徐弢说。

10年内或可实现

打印人体活体器官,技术要求更高、更复杂,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3D打印之父的卢秉恒日前透露,预计5~10年内,我国即可使用3D技术打印包括脏器在内的人体活体器官。目前,卢秉恒的技术团队就正在和北京一家知名医院合作,研究攻关脏器3D打印技术难题。

而在徐弢看来,要让打出来的细胞能够存活并建立起自己的营养系统,这一过程具体多少年才能实现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他借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发展路线图分析认为,我国可在2~3年内实现植入物、假肢、支架、细胞打印,5年内实现病理、药理模型打印,10~15年内完全实现功能组织3D打印。

徐弢表示,生物3D打印下一个产业方向是材料和药物联合打印,因为在传统用药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屏障,就是药到达不了脑部,而用材料和药物联合打印,提升了抗肿瘤、抗感染药的价值。

可以预见的是,3D打印活体器官的时代正在到来,徐铭恩团队打印出的肝脏单元就推进了人工肝的研发过程。不过,业内普遍认为,3D打印活体器官还需要多学科协同的科研,比如个性化数据分析与建模、机械学与工艺控制、生物学与医学和材料学。尤其是材料的作用十分重要,涉及到保持再生组织器官的外形、提供必要的力学支撑、调控细胞的行为、为细胞生长提供物理空间等。

由于目前国内监管部门对3D新材料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新材料的标准修订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聂洪鑫还建议在国内标准的翻译、引入和自己标准的修订、制订工作方面,专家或者企业界研发人员应尽早介入。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