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生物能源

中国沼气产业为何走不出“示范”阶段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摘要:日前出台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继续推广户用沼气,将沼气作为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纽带,提高户用沼气的综合效益。到2015年,农村沼气用户力争达到5000万户,年产沼气190亿立方米,折合1500万吨标准煤。国家发展沼气的决心可见一斑。事实上,在发展沼气方面,欧盟始终处在世界前列。...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出台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继续推广户用沼气,将沼气作为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纽带,提高户用沼气的综合效益。到2015年,农村沼气用户力争达到5000万户,年产沼气190亿立方米,折合1500万吨标准煤。国家发展沼气的决心可见一斑。事实上,在发展沼气方面,欧盟始终处在世界前列。究竟中国沼气发展与欧盟国家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又有哪些不足,原因为何。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教授程序。

 

   中国:沼气工程大多仍处于“示范”阶段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沼气在中国及欧盟国家的使用现状分别是怎样的情形?

    程序:当今在欧盟国家,特别是瑞典、德国、奥地利、丹麦和意大利等,沼气早已是一个新兴大产业。沼气经净化和提纯而成的生物天然气,在瑞典己大量用于公交车,载重卡车和小轿车替代柴、汽油和天然气。

    而在中国,沼气离形成产业还十分遥远,绝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某种靠“吃政府补贴”的公益事业(为畜禽养殖场处理粪污水以期环境达标排放)。表现如下:产气量很低(2009年产7.65亿m3。而欧盟国家150亿m3生物天然气),规模小(大多为容积几十至几百m3的厌氧发酵罐,欧盟国家多上千或几千m3),因技术和经济原因沼气工程大多勉强运行,相当一批甚至关、停;平均的容积产气率仅为0.3左右,远远低于欧盟国家2.0~3.0的水平,因此根本无法规模化、经济地产出沼气。很多大、中型沼气工程在中国推行了十几年,至今仍未走出“示范”的阶段。

 

   中欧:沼气开发利用仍存较大差距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从欧盟发展沼气的成功经验来看,中国的差距在哪里?

    程序:首先,欧盟国家领导人对减排温室气体和提高能源自给率有强烈的政治意愿。

    欧盟国家领导人对减排温室气体和提高能源自给率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和责任感。不少国家如瑞典、芬兰和德国,先后作出了到2020~2030年间“告别石油”及“CO2零排放”的郑重承诺。而与化石燃料相比,沼气作车用燃料具有碳“负排放”的独特优势。因此,必然得到政府的青睐,获得更多政策性的支持和扶持。而在中国,沼气的这种独特优势并未被业务主管部门乃至最高决策层认识和受到重视,很多政府官员仅知道植树造林能减少CO2的含量。

  

  其次,相应的激励政策存在差距。

    欧盟国家对生物能源的政策性支持手段多样。对使用化石能源开征能源税和CO2税是最为有力的政策,还有生物能源生产企业的免税和改用生物能源的退税:新上生物能源项目的投资补贴(一般为30%);对生物能源项目的专项补贴(如建车用生物天然气加气站);固定的并网优惠电/气价,以及允许“绿电”证书和碳减排配额的自由买卖等。

    而在中国,迄今为止对大中型沼气工程没有相应的和稳定的激励政策。

    此外,在原料和设备上,中国与欧盟也存在差距。

    欧盟国家制沼气的原料,从一开始就与中国不同。前者是出自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而后者是人畜粪便。这种根本性的区别导致了两者在沼气的产出规模、沼气发酵工艺、沼气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但迄今为止,中国沼气界不少人仍认为,沼气原料天经地义就是粪便,沼气只是处理粪污的副产物,多点少点无所谓。这种观念的后果就是阻碍了沼气技术的进步。

    最后,在沼气产品的高价值商品化利用上,中国与欧盟也存在差距。

    在瑞典等国,沼气经净化、提纯,品质提高到天然气的水平,用于替代柴油和汽油驱动汽车,或直接并入天然气管网;在德国等国,沼气用于大功率(500KW以上)热电联产。这两类利用,均大幅提高了沼气的价值。而在中国,绝大部分情况下,沼气只是就地低值利用(烧锅炉,小功率低效沼气发电),无法成为商品,收益很低,再加上沼气反应器的容积产气率很低,沼气企业几乎在经济上均不能自立。

    落后工艺及误解阻碍沼气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中国沼气产业发展落后的特殊原因在哪里?

    程序:首先,历史原因造成的原料单一和沼气“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的形象。

    我国的沼气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被政府号召发展起来的,此后一直都局限在农村,主要是农户小沼气池(容积8~10m3)。起因一是全国严重缺燃料,要保工业化,根本顾不上农村和农民,希望通过发展沼气能让农民能有点燃料自给能力;二是沼气原料(人畜粪便)可就地取材。但结果沼气成了“农”字专号,与“点灯做饭”的小打小闹以及所谓“农村能源”(意即非商品能源)划上了等号,根本得不到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重视。

    用落后的发酵工艺和单一粪污液作原料制沼气,不但不可能大规模产出沼气,而且无法回避后处理问题(即必须经脱氮和脱磷,增加运行成本);沼渣、液量也过多,难以处置而成为沉重负担,导致很多沼气工程失败,这是中国沼气产业弱小和不受重视的主观原因。

    其次,从上到下对生物能源可能会形响粮食安全的过分担心也阻碍了沼气的发展。

    尽管专家们从建议在中国发展生物能源之初,便明确提出“不争粮、油,不与作物争地”的原则,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大量生产谷物燃料乙醇和用食油生产生物柴油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某些媒体的舆论误导,迄今为止在中国,从上到下仍然对生物能源可能会影响粮食安全有不少的担心。有人更误以为生物能源就只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对诸如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只用废弃物或下脚料作原料的生物能源缺乏正确认识。

作者: 2013-2-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