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环保技术

生物治污的事与非

来源:上海行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
摘要:为了应对严峻的水体污染,确保人们能够喝上清洁干净的饮用水,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治理水污染的最佳方法。一.生物治污技术生物治污的原理是利用水体生物链,引进或者大力扶持水体的某一能吸附或化解水体污染物质的物种,一物降一物,减轻水体污染负荷。生物治污技术目前主要分为以下3类:引进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使用微生......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地同时,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在不断地侵蚀着有限的水资源。为了应对严峻的水体污染,确保人们能够喝上清洁干净的饮用水,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治理水污染的最佳方法。



一.生物治污技术

生物治污的原理是利用水体生物链,引进或者大力扶持水体的某一能吸附或化解水体污染物质的物种,一物降一物,减轻水体污染负荷。

生物治污技术目前主要分为以下3类:引进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利用特种鱼类解决富氧化问题;使用微生物治理水体。近来还有利用人工-自然复合式湿地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质,降低氮、磷等有机质含量。



二.我国使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1.活性污泥法。现在我国普遍采用的污水处理方式主要是活性污泥法,此法需要先期投资修建污水处理池,而且处理时要加入大量污泥,处理后还要把用完的污泥拉走。此方法成本高,并会造成二次污染。

2.微生物处理方法。使用时把配好的菌剂按照一定比例投入污水,半个小时后菌类生物被激活,每15分钟增加一倍,每克菌剂含有60-80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就把污水里的有机物当作食物“吃”掉,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不存在二次污染。

3.利用水生动物治污。白鲢在太湖中以吞食水中浮游植物为生,是日渐泛滥成灾的蓝绿藻的克星。水产专家估算,5公斤蓝藻可转化成0.5公斤鱼肉,也就是说在1亩水面中放养10来条白鲢即可改善水质。  1999年、2000年分两次分别向巢湖投放2.5万公斤和5万公斤鲢鱼苗;2001年4月,江苏省太湖渔管会也向东太湖区域投放53万尾白鲢。

4.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水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对重金属离子、农药和其他人工合成化合物等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同时,水葫芦发达的根系所分泌出的物质,可有效降解毒杀酚、灭蚊灵、氰等多种有机毒物。水葫芦也是个水质净化的能手。



三.生物治污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些水生生物治污手段近年来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究其原因,就是在考虑这些生物措施“有利”一面的时候,对其“有害”的一面估计不足。

白鲢没有成为治理污水的重要手段,相反,太湖的综合治理方案中还把严格控制其渔业养殖面积作为重要治理环节。因为大批放养鲢鱼,短时间内确实能大量吞噬蓝藻,然而它们所排放的大量粪便,又造成了水体污染,并破坏了原来的水体生态平衡。

最臭名昭著的还是水葫芦,每年初夏到深秋,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水生植物,使水利、环保以及航运部门伤透了脑筋。水葫芦除了是水质净化能手,还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一株水葫芦一个夏季就能繁衍出6万株。因为它繁殖速度太快,很快就能覆盖整个水面,影响水运和景观。更重要的是,这些速生植物迅速在水中死亡、腐烂,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所以,适量的水葫芦生长对水质的净化是有利的,但关键还要科学管理和转化利用。

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我们在试图利用一种生物的优势造福人类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良影响,顾此失彼的结果可能导致事与愿违。



参考文献:

1.  国内生物治污最新动态两则http://www.bioon.com/biology/news/182574.shtml

2.  种云霄,胡洪营,钱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2):36-40.

3.  生物治污的另一面http://www.sdhh.gov.cn/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887

4.胡茂永,湿地治污系统在洞庭湖区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