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中医药行业

中医药科研亮点频现

来源:健康报
摘要: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表明,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中医药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共有72项成果脱颖而出,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38项。这些成果展示了我国广大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

点击显示 收起

  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表明,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中医药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共有72项成果脱颖而出,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38项。这些成果展示了我国广大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获得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大多为国家计划项目。从这些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中医药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科研项目创新性突出,实用性突出,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基础研究 为提高诊疗水平指导新药研发作支撑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和认知损害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被列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药复方被公认为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疗效不稳定,且药理研究多以互不关联的生物指标为效应靶点,难以准确解释其作用机理。“以Aβ级联损伤为靶向的中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课题组,近10年来一直围绕“Aβ级联损伤假说”,对Aβ病理及其分子遗传学机制进行研究,并以中医阴阳平衡理论为指导,在具有平衡阴阳作用的中药复方金思维显著改善AD症状基础上,分别从临床试验、整体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三方面,从器官、组织、蛋白、分子和基因水平层次,探讨其对Aβ生成和降解失衡、Aβ沉积和Tau蛋白磷酸化的调节作用,研究了其对抗Aβ的血管、神经毒性的作用,通过激活神经元存活信号通路的神经保护作用,揭示了“平衡阴阳”理论在AD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中药研究 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的精髓。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方-证”对应关系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彻底阐明“方-证”关系,才能了解中医理、法、方、药等理论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方-证’关系研究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以复方丹参方为例,以中药有效成分与作用靶标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建立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中药“方-证”关系研究技术平台,初步阐明了复方丹参方治疗血瘀证的“方-证”关系及其科学内涵,为复方丹参方功能、配伍及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其他方剂的“方-证”关系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40种中药及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学功能研究”,将核磁共振,LC-MS等波谱学技术和多种色谱分离方法与国际公认的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的生物学功能评价体系高效集成,深入系统地研究了40种药用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揭示了它们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特点及在植物中的分布规律,挖掘获得了大量有关化学结构、光谱特征、药理学、药效学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发现了多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从40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050多个天然化合物,其中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近150个。   



  临床研究 瞄准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发病的60%~70%。中医手法是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独特、中医特色突出的颈椎病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手法操作缺乏规范,影响疗效发挥。“旋转(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课题组,继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教授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初步建立了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操作规范。课题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研究,综合评价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进一步创新、规范,量化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效应指标。该研究以手法力学特征-离体模拟-颈椎力学环境改变为主线,以手法量化参数为依据,运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对旋转手法临床操作的力学特征进行离体手法模拟实验,研究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和安全性。   



  ■流行性感冒   



  我国将流感列为“十五”重点防治传染病之一。“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在国内首先运用络病理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的络脉空间位置概念,探讨外感温热病及瘟疫病邪由阳络传至经脉这一病程阶段的病机特点及易于传入脏腑阴络的传变规律;提出“积极干预”治疗观: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制定“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治法,组方特色突出;研制出非典期间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通道进入药审,治疗流行性感冒初期阶段又抗SARS病毒的国家专利新药连花清瘟胶囊。该药具有广谱抗病毒,有效抑菌,明显退热,增强机体抗病康复能力等特点。   



  ■肿瘤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肿瘤治疗的特色和优势,但由于其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特点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特点至今还未完全得到国际医学领域的认可。“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研究”,在现代循证医学及药品临床实验管理规范的思想指导下,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分别针对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全程进行系列研究,初步证明了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全程应用,确实能够起到治疗和辅助作用;明确了中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减少患者复发与转移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的整体疗效趋势,且经安全性分析,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今后临床肿瘤用药和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由于卵巢功能生理性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是现代医学难治病。“坤泰胶囊替代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作用机理研究与临床研究”课题组,在中医生殖生理理论指导下,以历代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更年期综合征的论述为依据,结合临床用药经验,经过动物药效学反复试验筛选出处方,研制出新药“坤泰胶囊”(原名更年宁心胶囊)。该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弥补了雌激素的缺点,填补了情绪调节失控药物治疗的空白。此外,还创建了将这种中药复方有效物质提出的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制备工艺。   



  ■缺血中风   



  缺血中风是卒中的主要类型,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使之成为世界范围危害极大、亟待攻克的一种疾病。既往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可以明显降低急性中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其独特优势在国际上也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缺血中风急性期阴阳类证辨治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急性中风发病的共性为基础,以发病时表现出的主要症状为依据,将急性中风分为阳类和阴类辨证施治;提出了规范简洁、应用性强的中风病中医辨证和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了能充分反映中医治疗中风病特色与优势的疗效评价方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供稿)
作者: 2009-2-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